楊弋

楊弋

楊弋,1973年4月出生,博士生導師 ,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特聘教授。 2016年4月,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名單。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1990年由湖北省黃岡中學考入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95年7月獲得學士學位。同時被推薦為本系直碩生。1997年9月因成績優異及論文工作突出,免試提前攻博。曾任校學生紅十字會會長,生物系研究生會主席,生物系科協主席。曾被評為清華大學十優秀研究生。 獲得各項校內外重要獎學金,包括全國性的談家幀九源一等獎學金, 並獲得過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畢業論文被評為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

1999年獲博士學位後將赴美哈佛大學醫學院 進行有關金屬硫蛋白的博士後工作, 2002年轉至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從事一氧化氮自由基生物學,巰基組學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

目前已在SCI收錄雜誌發表論文15篇, 其中在美國科學院院報第一作者發表論文2篇.在“國際酶學會議”,“全國生物物理年會”, “全美心臟學會議”以及“氧化性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專題會議”分別做口頭報告。2006~2011年間,又開發了一系列的檢測NADH的遺傳編碼螢光探針,相關成果於2011年10月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上;繼而又發明了一種簡單實用的光調控基因表達系統,相關成果於2012年2月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方法學》(Nature Methods)上,成為我國科學家在該雜誌發表的首篇論文。

2005年成為哈佛醫學院及其附屬的Brigham & Women’s 醫院的 醫學講師(Instructor of Medicine)和生物化學副研究員。現為美國心臟學會,美國自由基生物及醫學學會會員。

研究方向

蛋白質組學研究:熟練掌握蛋白質二維電泳,凝膠內酶切及Maldi-Tof, LC-MSMS等蛋白質組學研究技術。

蛋白質提純與蛋白質化學及物理學:具有豐富的從動物組織及細菌中提取蛋白質的經驗。各種HPLC及 FPLC, SDS-PAGE, Native-PAGE, R/NR-PAGE, Western blot, 凝膠偏移, 超濾, 固相提取, 吸收光譜, 圓二色譜, 螢光光譜及動力學, 酶學動力學分析, 蛋白質化學修飾及連結, 蛋白質變性復性, 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分析。

組織培養: 具有培養30餘種吸附及懸浮細胞秼的經驗, 細胞增殖分析,細胞凋亡分析, 胞嘧啶吸收分析, 細胞周期同步及分析, 細胞分化, 細胞激活, 細胞遷移, 螢光圖象及動力學分析, 雷射共聚焦圖象分析及三維圖象重構和去反卷積處理。

研究經歷

1994-1999 在清華大學生物系周海夢教授指導的分子酶學實驗室從事酶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蛋白質活性部位巰基及鋅離子對摺疊和功能的影響

肌酸激酶(CK)該可反應性巰基在活性部位的位置及其功能一直有爭論。我的結果顯示該巰基可能處於聯繫CK兩個結構域的鉸鏈區域,可反應性半胱氨酸可能不僅參與底物過渡態的結合,還參與其後酶構象的變化,並且首次提出它是CK再摺疊所必需的。我的研究還表明鋅離子對包括具有內源鋅離子的蛋白質有變性作用,並可能出現去摺疊中間體。這對於鋅離子與蛋白質的作用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製備並研究了各種去除鋅離子的酵母乙醇脫氫酶的性質。利用多種變性方法研究其構象變化與酶的催化活力的關係,以及結構鋅及催化鋅對這種關係的影響。結果還表明含鋅酶的失活也在明顯的去摺疊之前。支持了酶的活性部位具有柔性的學說。不可逆動力學方法研究

我套用鄒氏不可逆動力學方法,發現二硫蘇糖醇與巰基乙醇使氨基醯化酶失活並非是還原二硫鍵所致,而是競爭性慢可逆抑制。發現DTNB對琥珀酸—泛醌還原酶存在構象變化型不可逆抑制,快反應巰基為酶活力所必需。此外我發現琥珀酸泛醌還原酶在底物體系中不可逆失活。發現鹼性磷酸酶的鎂離子激活是一個慢過程,不由擴散速度控制,其原因尚無定論。激活可能包含慢的構象變化過程,並且將鄒氏不可逆抑制動力學推廣到了酶的可逆絡合型激活,提出了新的動力學機制。氨基醯化酶變性後的再摺疊向來被認為是困難的。我報告了氨基醯化酶可以在稀釋時很快地復活和再摺疊。而去摺疊導致的暴露巰基的氧化則可能是不可逆失活慢相的主要原因。首次嘗試了SDS變性的氨基醯化酶的復活,發現了一種新的構象變化型酶復活機制。

1999-2002 哈佛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及醫學中心,師從BL Vallee教授, 從事金屬硫蛋白的功能研究。

該蛋白具有獨特的結構,富含鋅離子及巰基。儘管被發現40多年,它仍然是當今的一個熱點。在很多重要的生理過程中人們都觀測到它的作用。這個領域已經有7千多篇論文,然而金屬硫蛋白的功能至今仍不清楚。我提出了一種新的提取測量脫鋅金屬硫蛋白的方法,並且在世界上首次確認這種物質在動物體內大量存在。我並發現,在不同體外培養的細胞中,細胞內的自由鋅離子濃度與金屬硫蛋白/脫鋅金屬硫蛋白的比例正相關,首次提出了這一細胞內自由鋅存在並被調控的直接有利的證據。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現,將可以回答以前在生物學領域內不可能回答的問題,並將完全改變人們關於金屬硫蛋白的功能及鋅離子在生物體內的調控的觀點。由於含鋅蛋白數目巨大,參與了動物的幾乎所有的各種生命活動,比如生殖,代謝,神經等等,所以含鋅蛋白的研究是當今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之一,而我的工作由於能夠揭示鋅的調控機理,將具有重大意義。以上部分結果已經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

2002-2005 波士頓大學醫學院,師從J. Loscalzo教授,一氧化氮自由基生物學,蛋白質巰基組學及心血管疾病研究

2002-2004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維特加心血管研究中心及埃文斯醫療系,在 J. Loscalzo教授實驗室進行蛋白質巰基亞硝化及蛋白質巰基組學的研究。這是一種比較新的蛋白質化學修飾,最近已經成為一個熱點,然而由於缺乏分析技術而很難研究。 我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種螢光標記檢測細胞內蛋白質巰基亞硝化的方法, 觀測到這種修飾位於線粒體, 並且鑑定了相當種類的亞硝化的蛋白質。以上結果已經被《美國科學院院報》發表。我並且發現並提純了一種全新的含鋅蛋白質,可以催化細胞內蛋白質二硫鍵的形成。它在細胞分化,蛋白質摺疊的過程中可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預期這項工作也將可以在頂級雜誌發表。

2005- 哈佛大學醫學院、Brigham & Women’s醫院,一氧化氮自由基生物學,蛋白質巰基組學及心血管疾病研究

在J. Loscalzo教授實驗室繼續以上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