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楊廟鄉轄西街、孔樓、呂莊、葛莊、西張、南街、祁樓、韓莊、曹莊、小河、大王莊、馬莊、龐樓、陳莊、後店、東街、陳留張、軍營、耿莊、小祁、北街、王灣、前街、洪廟、牛王莊、后街、鐵佛寺、格針園、李大莊、柳莊、後大莊31個行政村。民(權)太(康)公路過境,鐵底河、大新溝、小新溝流經境內。
[代碼]411627201:~201西街村 ~202孔樓村 ~203呂莊村 ~204葛莊村 ~205西張村 ~206南街村 ~207祁樓村 ~208韓莊村 ~209曹莊村 ~210小河村 ~211大王莊村 ~212馬莊村 ~213龐樓村 ~214陳莊村 ~215後店村 ~216東街村 ~217陳留張村 ~218軍營村 ~219耿莊村 ~220小祁村 ~221北街村 ~222王灣村 ~223前街村 ~224洪廟村 ~225牛王莊村 ~226后街村 ~227鐵佛寺村 ~228格針園村 ~229李大莊村 ~230柳莊村 ~231後大莊村
沿革
1958年建楊廟公社,1983年改鄉。1997年,面積79.4平方千米,人口4.5萬,轄東街、南街、西街、北街、祁樓、韓莊、大王莊、小河、龐樓、後店、陳莊、馬莊、孔樓、葛莊、柳莊、格針園、李大莊、鐵佛寺、洪廟、王莊、牛莊、陳留張、王灣、軍營、耿莊、小祁、西張、五里張前街、曹莊、呂莊31個行政村。
基本概況
該鄉,據相關網站資料 顯示,該鄉1.2萬戶,人均純收入1990元。民太公路縱貫貫境內,西臨106國道。鄉村公路四通八達,交通便利,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氣候適宜,歷史悠久。鄉人民政府駐地楊廟集,明朝稱“楊家廟”,是太康道情《王金豆借糧》的發源地。境內有孔子弟子陳子勤的墓葬,八歲孔半橋遺址。子勤墓屬省級保護文物。
轄區
楊廟鄉 代碼:411627201
2006年,轄31個村委會:西街村、孔樓村、呂莊村、葛莊村、西張村、南街村、 祁樓村、韓莊村、曹莊村、小河村、大王莊村、馬莊村、龐樓村、陳莊村、後店村、東街村、陳留張村、軍營村、耿莊村、小祁村、北街村、王灣村、前街村、洪廟村、牛王莊村、后街村、鐵佛寺村、格針園村、李大莊村、柳莊村、後大莊村。
農業發展
種植業:小麥品種逐漸由高產,優質,高效轉化。優質小麥種植面積達3萬多畝,糧食總產3622萬公斤,小麥單產496公斤。經濟作物面積不斷加大,全鄉棉花種植面積發展到3.7萬畝,棉花總產315萬公斤,單產85公斤,薄荷種植達到1.5萬畝,薄荷油總產15萬多公斤;油料、瓜菜、中藥材、石榴、蓮藕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已達1.21萬畝。食用菌生產發展迅速,以西張、前街、大王莊等村為主的雙孢菇種植,發展大棚150多個,面積4萬多平方米。
養殖業:養殖大戶、養殖養殖的品種和數量不斷增加。養殖大戶已發展到755戶,養殖場18個。
林業、農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林業結構有較好改善,經濟林、高效果林面積增大,發展到2000多畝。廢坑塘改造300多畝,“四旁”利用率達到80%,完善林網6.9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13%。
農業機具不斷改善,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狠抓了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水、田、林、路、井、橋”綜合治理,基本達到了50畝地一眼井,旱澇保收面積達到4萬畝。1999至2001年連續3年被地區行署評為”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紅旗渠精神杯“競賽先進鄉鎮。
經濟發展
該鄉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企業繼花炮廠、皮革廠之後,先後建成私營經濟小區1個,制定優惠政策,吸收外商投資辦企業,個體工商戶已達到1126家。
基礎設施
該鄉黨委,政府把鄉村規劃納入了議事日程,先後對18個村進行了統一規劃,1998年又進一步加大力度,對楊廟鄉鎮街道進行規劃,拆除房屋3000餘間,街道擴至60米。同時完善專業市場2個,取消了馬路市場,以優惠的政策,吸納農民入鎮經營,已有210戶農民進鎮務工經商,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色。
社會事業
重視學校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注重能力培養,切實把素質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95年後,全鄉通過多方籌資,完成了26所行政村國小的標準化教室個三所中學的硬體建設,配齊了教學設備,儀器和圖書,並且配備了電腦,落實了電化教育,98年順利通過了“普九”驗收。全鄉國小的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均達到100%。連續四年教育綜合考評位居全縣先進行列。河南省太康縣楊廟鄉切實加大利益導向兌現力度,結合省、市、縣相關政策,最大程度維護計畫生育家庭的利益,確保廣大計生戶“三有”。
社會上有地位。鄉黨委明確要求:在發展農村黨員、選拔村幹部、鄉鎮企業招工等方面計生戶優先。計生戶在辦理外出務工證件、子女戶口申報等事項都有計生辦派人全程協助辦理。該鄉每年舉行一次計生戶表彰大會,讓那些遵守計畫生育的模範披紅戴花,身感社會上有地位。
生活上有保障。認真落實獎勵扶助制度、計畫生育利益導向機制,切實讓廣大計生戶生活上得到保障。同時實行困難計生戶定期走訪機制,給予生活一定的照顧,在辦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時困難計生戶優先。
經濟上有實惠。一是協調鄉信用社優先為計生戶辦理小額貸款,幫助計生戶致富。二是要求鄉農技站、畜牧站等部門為養殖計生戶免費提供技術指導。
文化教育
該鄉重視學校教育,提高教學質量,注重能力培養,切實把素質教育放在教育的首位。95年後,全鄉通過多方籌資,完成了26所行政村國小的標準化教室個三所中學的硬體建設,配齊了教學設備,儀器和圖書,並且配備了電腦,落實了電化教育,98年順利通過了“普九”驗收。全鄉國小的入學率、普及率、鞏固率均達到100%。連續四年教育綜合考評位居全縣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