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宣誠

楊宣誠

楊宣誠(1890—1962),中華民國時期著名軍事家、外交家,國民革命軍海軍中將。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楊宣誠,湖南長沙人,字朴園。原名楊宣德,十六歲東渡日本,投靠已取得官費的七兄楊宣城。適清政府留日海軍學生有數十人因故退學回國,使館就地招考補缺。因規定考試必須是已取得官費資格者,楊宣德乃冒其七兄楊宣城之名應試,得以中取,故從此與其兄互易姓名。

人物事跡

楊宣誠早年受黃興影響,組織“流血會”,謀刺長沙知府未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入日本海軍士官學校,創辦《海軍》雜誌。宣統二年(1910年)加入同盟會。次年畢業於日本海軍水雷學校,回國任援鄂艦隊參謀,支援武昌起義。民國二年(1913)肄業美國南加州大學商學院,鏇赴日本任黃興所辦法政學校教師。後歷任海參崴國泰艦艦隊、湖南省政府交涉司司長,並一度在武漢大學任教。“馬日事變”後,任湖北物派交涉員、湖南省政府秘書、國民黨軍委參謀本部少將高參、駐日大使館武官。抗日戰爭時,任國民黨軍委參謀本部情報級長兼對敵宣傳組長、軍令部中將高參和國民政府軍委會外事局長。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在中美英三國首腦會議上,提出將《開羅宜言草案》所遺漏的澎湖列島,補充列入中國領土。此後歷任軍委會高參兼蔣介石侍從室中將高級武官、北平市政府秘書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以後任台灣省政府顧問,台灣省農林公司董事長等職。

程潛任湖南省主席時,電台北邀楊宣誠出任秘書長。他有心回故鄉,便整裝待行。因台北友人多,競相宴請,未即時起程。不久,他又接到程潛的電報;謂“久候不至,諒不願屈就,已另物色人選”。他回故鄉之願遂成泡影。

楊宣誠 楊宣誠

楊宣誠晚年堅持不問政事,當局雖曾再三邀請出任要職,他均以年老體衰為託詞,堅決辭絕。1962年3月23日,楊宣誠於台北逝世,終年七十三歲。張群送有輓詞: “桓桓君子,魁岸昂藏,少懷壯志,負笈扶桑,樓船攻習,奮死戎行,名歷中外,勳績早彰,篤崇風節,晚景淒涼,胡天不匱,惻然心傷。”

情報專家

軍事情報專家楊宣誠

日轉星移,韶光易逝,離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巳五十二年了,中國被侵略凌辱而奮起抗戰的抗日戰爭也勝利了五十二年了。當年參加盟軍在東京灣密蘇里艦代表中國受降的中國將領多巳作古。其中海軍中將楊宣誠是最富傳奇性的一位國際知名的軍事情報專家。然而在中國知道他的故事的反倒不多,這也與他的工作性質及其為人只願埋頭苦幹有關。

楊宣誠號朴園。抗日戰爭中他詳盡的情報蒐集與精闢獨到的分析,飲譽盟軍,享有崇高的威望。在開羅會議上,參謀會議研究反攻緬甸的東南亞戰役部署時,他對敵情分析入木三分,對敵軍動態了如指掌,震驚盟軍參謀界,長久還為英美參謀將領所論說:太平洋戰役之前,國內對日軍南進抑北進,一時議論紛紜,而大多為迎合上峰願望,多主北進之說,而他獨樹一幟,力排眾議,論定日本將行南進。後來果如他所論證,深為軍界同行所欽佩。但其桀驁不馴的脾氣,不阿諛奉承,難為當道所容。然其安貧樂道,為國忠心耿耿,則為知者敬仰稱頌。

楊宣誠原名宣德,十六歲東渡日本,投靠其七兄宣誠。而七兄一人的官費維持兩人生活實有困難。適清政府在日本招考留學海軍學生,條件需具有官費資格者。乃冒其七兄之名應考,考取。後來,使館以名額尚不足,乃放寬條件,非官費生亦可應試,乃再次赴考,為考官發現,說:你巳考過一次,不要再考。令其退出考場。故只得兄弟兩人易名。

宣誠體態修長,身高一公尺九,儀表堂堂,人稱:“楊長子”,或“十三長子”,以其兄弟姊妹共十三人,其為最幼者。留日期間湖南同鄉黃一歐與之交情甚篤,因之常見一歐令尊大人黃興,受其薰陶,參加興中會,後改名同盟會。留日期間即為人正直不苟,平工不肖生向凱元所著《留東外史》描述留學生軼事,其中有一段“楊長子坐懷不亂”即是講他留日時的故事。因為身材高大食量亦大,日本軍事學校定量供應,主食多吃麥片,多數中國學生嫌其粗造,每餐均有剩下,他因食不夠,則將他人剩下者以充飢,可見留學期間之含辛茹苦。

一九一一年楊宣誠學成歸國,在長江艦隊服役,正值武昌起義,即與艦上革命黨人組織起義,溯江而上赴武漢支援。在楚泰軍艦任槍炮官,兼教練官,兼任援鄂艦隊參謀官,為時一年,目睹中國海軍派別分岐,排擠傾軋,深為痛心。

辛亥革命後,革命政府遴選一批革命有功青年有培養前途者出國深造。楊宣誠被派留學美國。一九一三年先在舊金山青年會學習英文,半年後入洛杉磯加州大學商學院。但以“二次革命”失敗,共和黨人占據要津,清算革命黨人,取消革命黨人留學生官費。楊宣誠被追離美,又不能回國,乃流亡日本。黃興適在東京辦政法學校,收容革命黨人,宣誠得任教授之通譯,側身名流學者之間,獲益良多。

一九一六年,楊宣誠由日本回國,適袁世凱與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條約,全國讎日情緒高漲,湖南高等師範所聘日本教席被解僱,留下大批日文講義,學校招人翻譯,楊宣誠應徵,暑假期間譯完一大巨冊,且不計報酬,為校長吳雁舟所器重,乃延聘為英文教席。時楊開慧之父楊昌濟先生亦在該校任職,毛澤東、李維漢均在該校就讀,並常與他討論“過激派”(當時日文對“布爾什維克”之譯稱)等譯法問題。

一九二〇年七月年楊宣誠為倡導“聯省自治”的湖南省長趙恆惕聘為省長公暑交涉股長,湖南省自治後,被推選為交涉司司長。自一九二三年迄一九二六年,三年有餘。期間正經歷五卅慘案、六一慘案,湖南人民群起遣責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領事館驚慌失措,再三向楊宣誠請求省政府保護,致以重金,為之斥拒。並深入民眾,呼籲保持理智,以防再發生流血事件。同時協助一些青年投奔黃埔軍校。

彭德懷部攻下長沙時,楊宣誠時在何鍵主持的省政府任外事秘書,逃往武漢,在武漢大學執教日文。“九一八”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延攬人才,經同鄉賀耀祖將軍推薦,到參謀本部工作,出任駐日少將海軍武官,是時蔣作賓為駐日公使。中日間形勢巳很緊張,但對日情報,特別是軍事情報工作非常薄弱。楊宣誠深感任重道遠,精心策劃,以其流利的日語以及師友眾多的優勢,廣交日本社會各階層人士,積極活動,及時蒐集到一些珍貴的情報,用不同來源,互相印證,予以仔細分析,正確判斷,打下情報業務基礎。得到中央政府重視。當時外交官辦公費用采包乾制,如不活動,不交際,費用可全部中飽私囊。而他則儘其所有費用,用於情報業務,使館同仁對其忠心耿耿,廉潔奉公,莫不深表敬佩。任滿回國,蔣介石對其成績甚為滿意,特命在廬山開辦武官訓練班,培養駐外武官人才。該班後遷南京,歸屬參謀本部建制。楊宣誠任參謀本部少將處長,兼掌武官訓練班。該班為國家培養出不少駐外武官,質量較高,戰時遍布世界各國工作,為國家作出不少貢獻。楊宣誠還一度兼任陸軍大學海軍戰術教官,以其學術湛深,講解清晰,深得學員好評。

抗日戰爭爆發後,楊宣誠在大本營任第一部情報組處長,兼第五部對敵宣傳組組長。不久改任國民黨軍令部第二廳廳長,主持對日作戰軍事情報工作,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忙碌,最有建樹的時期。

楊宣誠在軍事情報工作中堅持他的治事原則:組織嚴密,要求嚴格,作風嚴肅,分析精闢細緻,對部屬親密關懷,用人不分派系。因此,他主持的軍事情報工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盟軍中享有崇高的聲譽,備受讚揚。當時蘇聯政府提出,要求與中國政府合作對日情報工作。經中央同意, 在重慶建立中蘇合作的特種情報所,楊宣誠兼任所長,蘇聯派人任各級副職。

每周軍令部二廳照例舉行一次盟軍軍事情報交流會議,會議上二廳常有精采的精闢正確的情報分析報告。駐重慶的各國武官及軍事代表都來參加。夏季,著名的長江三大火爐之一的重慶酷熱難熬,那時辦公室又無空調,有些外國軍官圖涼爽,著便裝前往參加。受到揚宣誠嚴厲批評,並嚴肅宣布,“此乃正式盟軍軍事會議,凡軍容不整者不得與會”。從此,各國軍人來二廳接洽公務者,莫不戎裝整齊。重慶各國軍人流傳這樣的話“二廳翹鬍子將軍是一位嚴肅認真的軍人,與他交往,一切禮儀千萬不可疏忽”,主要是因為二廳的情報對他們很有價值。

早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第二廳監測電台就接收到日軍的一個新出現的密碼,距離很遠,電波微弱,不久銷聲匿跡,沒有出現。經過破譯,發現是日本太平洋海、空軍的聯繫。楊宣誠命令一組監測台日夜監視這一神秘波段。“珍珠港事件”前夕,這個電台又出現了,它頻繁忙碌地向太平洋地區發布指示,部署和調動大批海空軍力量。結合當時世界整個戰局,以及外交戰線上的活動,楊宣誠判斷日本將在太平洋地區,特別可能向美國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戰略據點有所動作。當即報告蔣介石,並建議將這分析通報盟軍。獲同意後,一方面在重慶召開駐渝盟軍軍事代表緊急會議,通報這一情報。當時外國軍事代表多持懷疑態度,有探詢這情報來源者,楊宣誠對以:“此系中國軍事情報秘密,恕難奉告”。一方面由中國駐美武官郭德權及副武官蕭勃親自向華盛頓美國政府提供這一情報。據聞羅斯福總統獲此情報後,曾與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研究,但沒受到重視。

不久,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六日珍珠港戰爭爆發,日本偷襲成功,羅斯福想起此事,不勝懊惱。後來他曾向蔣介石提出,要求中國派一位海軍將領,精通英、日文的情報專家,作為他的私人顧問。當時侍從室某主管打電話告訴楊宣誠,並戲謂:“羅斯福簡直是寄了照片來要人,只少提到你那翹鬍子了。”蔣介石未予同意,但派了商震上將作為中國軍事代表團團長常駐華府。

日本攻下香港後,重慶參謀首腦研究新加坡形勢時,有些人認為大英帝國在新加坡苦苦經營近二十年,新加坡要塞為其東南亞防禦樞鈕,並且有最新型的戰艦“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參加防禦,應是固若金湯。而楊宣誠根據軍事情報及戰備形勢的分析判斷,獨持不同見解,在高級軍事會議上,他闡述了自己的意見:“新加坡要塞雖經英國多年建設,然原設計過於偏重保東西航道暢通,對來自海上的攻擊,和防禦工事可雲至善盡美,而忽略了,也沒有考慮會有來自馬來西亞方面的陸上攻擊,因而形成了薄弱地帶,造成有隙可乘。正如此次大戰中歐洲戰場上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前車之鑑,不可不重視。海上雖有‘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新型巨艦協防,然英國空軍多集中在本土及歐洲,對東南亞形成空軍掩防弱點,故新型戰艦也不一定可恃”。他的結論是:“新加坡要塞難長期固守”。與會中的軍令部次長劉斐中將深不以為然,甚至疾言歷色質問,並斥之為悲觀情緒。

不久,戰爭發生,形勢發展如楊宣誠分析所言中。“威爾斯親王”號及“卻敵”號為日空軍擊沉。而新加坡要塞為來自馬來西亞進攻之日軍所攻陷。此時,軍界對楊宣誠的洞悉戰爭形勢,莫不欽佩。

英國在東南亞戰場失利後,一九四二年初英國政府向國民政府提出要求,請派軍事情報主管到印度,共商加強東南亞地區情報合作問題。蔣介石派楊宣誠赴印度,與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會談。會談中定下一些事項,其中有由中國政府派遣航空委員會建制下的電訊情報人員駐印度與英方在印度軍事情報部門合作。由倪耐冰、邱沈鈞等三十餘位組成赴印度工作隊。在加爾各答工作一年多,以情報資源幫助英方空軍作戰,對日本空軍予以沉重打擊,取得不少勝利,深受英方讚揚。一九四〇年到一九四四年近五年的時間裡,重慶不少人士,大唱蘇必戰,宣揚日本將大舉北進之論調,以迎合上峰的願望。而楊宣誠根據掌握的情報客觀事實,及豐富的國際知識,對此獨持異議,力排眾議,斷定日本必將南進與英美一戰,而決不會北進,與蘇聯交鋒。聞者大嘩,有人甚至斥為無國際常識。而楊宣誠不為所動,最後歷史的進程印證了他正確的見解。

抗日戰爭末期,日軍曾三次進犯湘北,會戰期間,楊宣誠為掌握前線戰況,廢寢忘食,及時提出可靠情況,對戰局起關鍵作用,特別在第三次長沙會戰。當日軍沿臨湘、岳陽一線南下時,長沙守軍第四軍軍長張德能即率部渡湘江西撤,棄城駐進嶽麓山,蔣介石曾親自兩次三番電令其固守長沙,並命回報軍事部署,張軍長含糊其辭。楊宣誠異之,並電報長江諜報站,詢問駐軍及該站情況,諜報組長如實報告駐軍巳撤離長沙城,並直言該站也正擬撤離,楊宣誠乃即命令該諜報站堅持固守崗位,不得擅離,並命令該組派人偵察第四軍確切部署地點,以及敵情,迅速及時回報,當他得知第四軍確切駐紮地點,日軍先鋒尚未達長沙的情況時,立即向統帥蔣介石稟報。蔣甚為震怒,電張軍長,斥其虛報情況,臨陣脫逃。張初尚狡辯,謂仍駐在長沙市內,蔣以諜報組回報的其駐紮地點及部署以對,張軍長始啞口無言。蔣嚴令第四軍限時迅速返防長沙。第四軍甫渡湘江,在猴子石,與日軍斥侯部隊(斥侯:古義為間諜、偵察之意)遭遇,日軍倉促應戰,狼狽潰逃。第四軍隨即進駐長沙,日軍回師湘北。楊宣誠電話向參謀總長何應欽稟報時,何在電話中笑謂“老楊,此乃你諜報工作的功勞,湖南人的福氣。”張德能以擅自撤退受軍事法庭處決。

一九四三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在埃及開羅舉行會議,商計戰後的政治安排及反攻緬甸準備,楊宣誠以高級幕僚身份隨蔣介石出席了會議。出席會議首腦,美國為羅斯福總統,英國為邱吉爾首相,中國為蔣介石。英美兩國尚有陸海空軍參謀總長,東南亞盟軍總司令及各部幕僚,歐亞兩戰場高級指揮將領,及各關係國的外交官,美國共約四百人,英國約三百人。美國來華作戰的史迪威將軍和陳納德將軍以中國代表身份出席,中國隨從代表共二十人。

“開羅宣言”為一重要的歷史性檔案,為戰後的歷史安排起了決定性作用。該檔案是美國霍布金斯起草,代表中國陸海空三軍首長簽字的是:陸軍商震上將、海軍楊宣誠中將、空軍周至柔中將。楊宣誠以作為參謀首長論資歷應請原軍令部次長林蔚中將代表,他不便僭越。但蔣介石稱:“你是代表中國海軍,不可缺海軍”。楊宣誠只得遵命。宣言草案中關於戰後日本應歸還中國領土部分:“…台灣應歸還中國…”楊宣誠發現未提及澎湖群島,乃告負責外交工作的代表王寵惠,應該加上,王認為“澎湖群島系台灣的一部分,宣言中既巳說明台灣歸還中國,澎湖自然已經包括在內”。楊則認為:“不然,因當年馬關條約寫明割讓台灣與澎湖,兩者並列,乃係日本方面提出,當時我國代表李鴻章正如閣下所言,認為澎湖已包括在台灣之內,不必再標明。但日方堅持,系恐我國臨時將澎湖劃出台灣省,或將之併入福建省管轄。日方堅持要寫明澎湖,也因俄國曾出面要求割讓或租借,故日本特別重視,現在如果在宣言中只寫為台灣而不明確寫出澎湖應歸返,與馬關條約不符合,戰爭結束後,日方也可能藉口不歸返澎湖。”王聽此番道理後,恍然大悟,出面通知美國在草稿上加上“澎湖”。蔣介石後來曾敘述開羅宣言簽字過程也說:“我們對宣言草稿沒有更改一字,意見完全一致,僅加了‘澎湖’而巳。”王寵惠博士對楊宣誠工作認真仔細,博聞強記,印象很深。曾贊稱:“翹鬍子將軍多聞博識,並且一個字也不忽略。”

開羅會議中的軍事會議在開羅的梅納旅館召開,會議主題是討論反攻緬甸。作戰計畫是東南亞盟軍擬訂的,當然多系英國方面意見。英國參謀總長布魯克、美國陸軍參謀總長馬歇爾、海軍總長金氏、空軍總參謀長安德魯以及後勤總司令都出席了會議。在印度的英國蒙巴頓勳爵也參加了會議。連中國代表一起,共有代表四十餘人。每一代表後面還有幕僚,與會者共有一百多人。主持會議的主席是英國陸軍參謀總長,開會伊始,他把作戰計畫念了一遍,即打算通過。中國方面事先未見過這份資料,當然不曾研究過,會上無法提出意見。楊宣誠立即推來世明將軍發言,提出反對馬上通過。指出這計畫未曾事先送中國代表予以研究,楊隨後指出:“使用兵力必須先了解敵人兵力部署,然後再決定自己投入兵力之多寡。”建議先討論敵情,再作決定。他的意見被會議採納,於是布魯克宣布體會,決定次日召開情報會議,由三國情報人員先研究敵情。第二天會議上,英方代表態度顯然固執,認為他們對敵情的判斷是正確的。而實際上他們對敵人兵力判斷失之過低。據英方估計為,日軍在緬甸戰場,空軍飛機只有兩百架,陸軍五個師團、海軍一小艦隊。楊宣誠以中國首席代表身份發言;指出英方過低估計了敵人實力,英軍代表不服。美國主管情報者,曾任駐日陸軍武官,在日本時即與楊宣誠相識,熟知其治事認真,情報確切。乃指出:“楊將軍乃有名的日本通、軍事情報工作的老前輩,在戰前,軍事情報界譽稱為武官之父,應重視其意見。”英國代表傲慢地說:“在這裡,要講事實,不論資格。”楊宣誠指出:“日本在緬甸、暹羅(今泰國)安南(今越南)的兵力,陸軍七個師團,反攻時可能巳增到十個師團,空軍飛機現有三百架,反攻時可能加到五百架,海軍也可能相應增強與陸軍配合。”英國代表認為是誇大,不以為然。質問有何根據。楊宣誠指出:“這些判斷的根據是我們打下來的日本飛機中的地圖、資料,俘虜日軍的番號,飛機場數量與跑道的大小長短,被破譯的敵軍電報密件…等而得來的。”說罷並將一些帶來的證據資料出示在會議桌上。英國代表才瞠目結舌,啞口無言。轉而要求將這些資料給他們帶走作為參考,楊宣誠不允。會後,英方多次拜訪懇求,楊才同意他們借去拍照複製。第二天清早即由首席代表親自送還,再三致謝。

情報會議結束後,開軍事會議時,楊宣誠提出要英國在反攻計畫中增配兩個空降師投入緬甸戰區,英國代表一反日前倨傲不恭的態度,馬上應承下來。後來,在反攻緬甸時,戰場上敵人的軍事力量與部署,果如楊宣誠所判斷,為盟軍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英國參謀本部第二廳克羅門少將特地致電楊宣誠致謝。並贊稱:“閣下以海軍將領身份,不謹對海軍情報正確掌握,並對陸軍、空軍方面,全局情況了如指掌,使吾人敬佩不巳…。”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時,盟軍以美國麥克阿瑟上將為首,在東京灣密蘇里艦上舉行受降儀式。中國派出以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為團長的代表團參加受降,楊宣誠中將、朱世明少將為代表團成員。中國代表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在第一行。為首的徐永昌上將,楊宣誠排列在第二位。楊宣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工作,受到同盟國政府一致讚揚,除國民政府授予不少勳章,如雲麾勳章、寶鼎勳章外,美、英、蘇、法政府也均增授過勳章,以表彰他卓越的功勳。一九四五年十一月八日,美國政府授予楊宣誠司令級功勳勳章的授勳檔案中稱:“這是為了中國海軍中將楊宣誠在中國以軍事情報首腦身份所做出的優越功勳而授予的司令級功勳勳章,楊將軍在協同盟軍作戰過程中,給予盟軍許多卓越貢獻,並給美國政府與軍隊大力協助,是我們深為感謝和難以忘懷的。”一九四九年初美國政府還在台北又一次贈授勳章給他,以表彰他在第二次大戰中協助盟軍建立的功勳。

一九四九年後,楊宣誠蟄居家中,不問窗外事,以“在亂世可為伯夷叔齊,在治時不能為王順長息”以自勉。最高當局再三邀請出任要職,蔣介石曾邀面談數次,均以年邁體衰以對,謝絕盛意。一九四九年元旦,他用所喜愛的篆書寫下“長樂永康”四個大字以示心懷。

一九六二年三月二十三日,楊宣誠逝世於台北。享年七十三歲。故舊親朋均致哀悼,張群先生送有輓詞:“恆恆君子,魁岸昂藏,少懷壯志,負笈扶桑,樓船攻習,奮死戎行,名厲中外,勳績早彰,篤崇風節,晚景淒涼,胡天不匱,側然心傷。”

外交人才

一般國家的國防部或總參謀部,均設有主管武官工作的部門,我軍主管武官工作部門的稱為國防部外事局。從上述摘引資料可以看出,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主管武官工作部門是軍令部第二廳。所謂武官,既是軍事外交人員,又是身份公開的軍事情報人員,在中國駐日本海軍武官這一崗位上,楊宣誠表現出優秀的情報天才和出色的社交能力,任滿回國後,受到蔣介石的高度評價。不久,成立廬山武官訓練班,蔣介石指定楊宣誠出任該班主任,此後的中國駐外武官,大都出其門下。

全面抗戰爆發後,蔣介石面臨國力、軍力均占壓倒優勢的強敵日寇,急需國際支持與援助。一方面,他要保持與傳統盟友英美的關係;另一方面,他又要改善與紅色蘇聯的關係,既借史達林之手確保中共不致生變,又借蘇聯遠東兵力牽制日本關東軍,同時在英美口惠而不實援的情況下獲取蘇聯軍火與空軍的支援,以取一箭三雕之效。在這方面,楊宣誠是不二人選。

大家都知道戴笠、梅樂斯(美國海軍準將)分任正、副所長的中美合作所,去過白公館、渣滓洞參觀的人會認為中美合作所是一個中美合作反共的特務組織,實際上它創建於太平洋戰爭初期(當時的梅樂斯還只是海軍中校),最初的性質是中美合作對日作戰的情報技術與交流機構。除中美合作所外,中國還與英國、蘇聯分別成立了中英情報合作所和中蘇情報合作所,中英合作所的所長是軍委會別動軍司令周偉龍,中蘇合作所的所長則是楊宣誠。我認為,楊宣誠之所以被蔣介石選做對蘇情報合作工作負責人,原因之一是1918年他曾在中國駐海參崴軍事聯絡處任過職,原因之二是反共色彩強烈的戴笠、徐恩曾、鄧文儀、康澤等人不被蘇聯所信任。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蔣介石與英美的關係己由外交支持和經濟援助上升為全國軍事合作。中國海軍歷來具有深厚的英國淵源傳統,做為海軍將領的楊宣誠也是與英美情報合作的最佳人選。在這角色上,楊宣誠出色的軍事外交才能大展異彩: 1942年英軍在東南亞戰場失敗後,英國政府向中國提出派遣軍事情報主管前往印度與英國駐印總督蒙巴頓元帥共商情報合作大計的請求,蔣介石派出的是楊宣誠;1944年中、美、英三國首腦召開著名的“開羅會議”,楊宣誠的身份是蔣介石的軍事幕僚、中國軍事代表團成員和會議內設的盟國軍事會議中國方面首席代表。

人物軼事

1943年11月,中、美、英三方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旨在解決二戰後一系列重大問題。這次會議除三方首腦出席以外,各方還派出了一個人數眾多的代表團。中方代表團由18人組成,均是陸海空軍高級將領。在他們中,有一位海軍軍官頗惹人注目,他高高的個頭,長方形的臉上留著一撮仁丹胡,他就是國民黨軍隊的海軍中將楊宣誠。

楊宣誠參加開羅會議與美國有關

楊宣誠(1889—1962),湖南長沙人。少年時代赴日本學習海軍,後留學美國。回國後先後在海軍艦隊和國民政府中任職。“九一八”事變以後,出任中國駐日本海軍武官,是有名的日本通。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回國被蔣介石重用。1941年下半年,日軍開始醞釀太平洋戰爭。當時由楊宣誠擔任廳長的軍令部第二廳,從抗日戰爭一開始就擔當起蒐集日軍情報的重任。此時,它的監測電台收到日軍一個新出現的密碼,距離很遠,電波微弱,時隱時現。經過破譯,發現是日軍太平洋海空軍之間的聯絡信號。楊宣誠對此十分警覺,他命令一組監測電台,日夜跟蹤這一神秘波段。在“珍珠港事件”前夕,這一信號又出現了,破譯的結果,是日軍不斷地向太平洋地區部署和調動大批海空軍。楊宣誠分析,可能是日軍要向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戰略要點採取行動,於是立即在重慶召開了盟軍駐渝代表緊急會議,通報了這一情報,但盟軍的大多數代表對楊宣誠的情報表示懷疑。與此同時,楊宣誠又通過駐美武官郭寶權向美國政府通報了這一情報。美國總統羅斯福接到情報後,連忙召開三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研究對策。會上,有很多人對中國情報的可靠性表示懷疑,致使羅斯福也產生了懷疑。

不久,日本偷襲珍珠港的訊息就傳回了美國,羅斯福立刻想起了中國人提供的情報,後悔不已。當他知道這一情報是由時任中國海軍少將的楊宣誠組織人員獲得的時,便對楊宣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後來,羅斯福專門向蔣介石提出,要求中國派一位精通英、日文的海軍軍事情報專家來美國,作為他的私人顧問。當時中國方面接到信函後,知道羅斯福選中的是楊宣誠。侍從室的林蔚將軍打電話給楊宣誠,開玩笑說:“羅斯福簡直是寄了你的照片來要人,只差一點沒說要有仁丹翹鬍子的了。”蔣介石知道楊宣誠在軍事情報方面作用很大,沒有答應羅斯福的要求,只派了商震將軍為首的軍事代表團赴美。

楊宣誠的表現使他得到了蔣介石的信任,於是,他有了參加開羅會議的機會。

中國代表敏銳發現《開羅宣言》草案中的漏洞

在開羅會議上,三國首腦討論通過了具有歷史性意義的《開羅宣言》。宣言由美國的霍布金斯起草,其中一項重要內容是剝奪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以後在太平洋所奪得或占領的一切島嶼。在審閱宣言草案時,楊宣誠發現,上面僅有“台灣應歸還中國”的字樣,沒有提及澎湖列島,他立即將這一情況告訴了負責外交的王寵惠,提出應補上澎湖列島。王寵惠對此卻不以為然,他對楊宣誠說:“澎湖是台灣的一個部分,宣言中既已說明台灣歸還中國,那么澎湖自然已包括在內了。”楊宣誠說:“不然,因當年《馬關條約》寫明割讓台灣與澎湖,兩者並列,乃係日本方面提出,我國代表李鴻章,正如閣下所言,認為澎湖包括在台灣之內,或併入福建省管轄。日方堅持要寫澎湖,也因恐俄國會出面要割讓或租借,李鴻章蓋以親俄出名,故日本特別重視。如今在宣言中只寫出台灣不寫出澎湖,與《馬關條約》不合,戰爭結束後,日方也能藉口不將澎湖歸還。”

王寵惠聽完此番話後,恍然大悟,連忙稱讚道:“老楊,你身為將領而對歷史熟稔如此,真乃儒將。”

王寵惠帶著楊宣誠提出的問題立即面見蔣介石。最後,美國方面對宣言草稿進行了修改,在定稿的《開羅宣言》中,有關日本戰後歸還所占中國領土的內容是這樣表述的:“……使日本在中國所竊取之領土,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在宣言的最後,代表中國三軍簽字的是:陸軍上將商震,海軍中將楊宣誠,空軍中將周至柔。

使盟軍重新修訂反攻緬甸的計畫

梅納大旅館是埃及開羅的一家豪華旅館,在開羅會議舉行的那幾天,中、美、英三國的將軍們在這裡進進出出,他們正在舉行一系列的會議,討論反攻緬甸作戰計畫的問題,這是開羅會議的一項重要議題。在會議之前,以英國為首的東南亞盟軍總部已經擬定了一個作戰計畫,英國的將軍們對這一計畫充滿了信心,這次只是想在三國軍事代表中通過一下。出席會議的人員很多,連代表加幕僚共有一百多人,中國代表也在其中。

會議由英國參謀總長布魯克將軍主持,他宣布開會後,先將作戰計畫宣讀了一遍,然後說:“怎么樣,諸位將軍,作戰計畫就此通過吧?”參加會議的將軍們還沒來得及發表意見,楊宣誠便讓中國駐美武官朱世明少將搶先發言。朱世明說:“將軍閣下,這是即將付諸行動的作戰計畫,必須謹慎周詳的考慮,而這個計畫我們中國代表事先沒有拿到,因此無從對此研究,現在很難發表意見。”楊宣誠站起來補充道:“使用兵力必須先了解敵人兵力,然後再決定投入兵力之多寡。我們建議先討論敵情,再作決定。”在座的將軍們感到中國代表的意見很有道理,紛紛表示贊同,於是布魯克宣布暫時休會,第二天先召開情報會議,研究敵情後,再作決斷。

次日,情報會議如期召開。首先發言的是英國代表,他們侃侃而談,竭力論證他們計畫的正確性和可靠性。在分析日軍的兵力時他們說:“日軍在緬甸戰場上,空軍飛機只有200多架,陸軍5個師團,海軍一個小艦隊……”話還沒說完,楊宣誠以中國首席代表的身份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他說:“將軍閣下,您這是過低估計了日軍的實力,據我們所知,日軍的力量遠遠超過閣下所列舉的數字。”英國代表不服。這時,美國主管情報的代表說:“楊將軍乃有名的日本通,軍事情報工作之老前輩,應重視其意見。”原來,這名代表曾擔任駐日陸軍副武官,在日本就與楊宣誠相識,對楊宣誠的辦事態度和情報分析能力有很深的了解。英國代表固執地反駁道:“要講事實,不講資格。”楊宣誠見狀立即擺出了事實:“日本在緬甸、暹羅(今泰國)、安南(今越南)的兵力,陸軍7個師團,反攻時可能已增加到了10個師團,空軍飛機已有350架,反攻時可能增加到500架,海軍也能夠配合陸軍作戰。”英國代表仍然不服:“請問您有根據嗎?”楊宣誠從容地答道:“這些判斷是根據打下來的日本飛機中的地圖資料、俘虜日軍番號、飛機場數量與跑道大小長短、敵軍密電等而來的。”說著,他將一摞資料放在了會議桌上。

楊宣誠 楊宣誠

英國代表看著眼前的一份份證據,面面相覷,無話可說,只好承認楊將軍的判斷能力,也不得不重新修改反攻緬甸的計畫。後來在反攻緬甸時,日軍的軍事力量和部署與楊宣誠的分析基本吻合,從而為盟軍的勝利提供了可靠保證。英國參謀本部第二廳克羅門少將特地致電楊宣誠稱謝,說:“閣下以海軍將領身份,而對陸軍、空軍方面情報搞得如此準確,了如指掌,使吾人敬佩不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