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公愚

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楊公愚也跨入了人生新的歷程。 潮,被拍攝為一部秦腔藝術片,成為秦腔藝海中一個經典之作。 1959年,是秦腔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

基本資料

圖片

姓名: 楊公愚

又名:斯曼尼
性別:男
年齡:1916年——1989年
籍貫:陝西
職務:戲劇活動家、秦腔改革家、陝西省西安市易俗社原社長

個人概述

喜好:書法
專長:秦腔藝術
家庭成員:妻 高萍 四子一女 四室同堂

成長經歷

楊公愚者乃斯曼尼也,西安市南郊丈八溝鄉雙水磨村人,生於1916年,病逝1989年。六歲時他就讀於本村私塾,雖然只有幾年時間,但打下了紮實的古文基礎,培養了熱愛傳統文化的志趣。在廣泛閱讀古典小說的同時他愛上了戲曲,尤其酷愛秦腔。每有演出,必想方設法觀看。常言熱愛是最好的老師,少年時代他不僅把《水滸》、《三國演義》、《東周列國》、《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看了個遍,還無師自通地在雙水磨曠野上唱幾板秦腔亂彈。
1936年,場公愚的雙親相繼去世,家境敗落,為了生活,便托人把他介紹到西安師範學校,在校長辦公室當工友。有了工作有了工資,他就經常到易俗社買個站票,通宵看大本戲。當時易俗社演出的劇目他幾乎看了個遍。這時期西安的學生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陳元方、蘇一平等人都在師範學校就讀,是當時的學運領袖人物。楊公愚是熱血青年,被文學和戲曲薰陶得滿腔的報國熱忱的他,很快地成為學生運動中的積極分子。他利用在校長辦公室工作之便,幫助學生接電話、傳信息、刻印宣傳品。隨即被民族解放先鋒隊吸收為成員。1936年下半年被保送到涇陽縣雲陽鎮安吳堡青訓班學習。當時參加革命的同志為了安全起見都取一別名。楊公愚正式參加革命工作了當然也不例外,他起名曰斯曼尼。我曾問過他:“你是一名現實主義者,怎么起了這么浪漫的一個名字?”他說當時在雲陽小樓里看到一份報紙,就把報上的三個字湊在一起,成為既浪漫又別致的斯曼尼了。在日後十幾年裡,邊區的軍民皆知斯曼尼而不曉楊公愚。他從青訓班畢業後又到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在抗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畢業後分配到雲陽鎮中共陝西省委秘書處擔任秘書。這時他對秦腔的摯愛發揮了作用。為了發動民眾,宣傳抗日,經常要組織一些演出活動,知識分子和學生出身的幹部善用秦腔這一民眾最喜聞樂見的形式搞宣傳,他採取舊瓶裝新酒的辦法,嘗試舊戲本編新詞,大受民眾歡迎。最突出的一次是1939年慶祝黨的十八周年紀念演出大會上。那一次舞台設在雲陽鎮城隍廟戲樓上。他自編的《抓漢奸》、《壯丁監》等秦腔戲排在最後壓軸。演出開始後,多數觀眾是戰士和幹部、工作人員。民眾不多。輪到秦腔登台時已是深夜,當高昂激越的梆子聲響徹天空時,把已經入睡的民眾從夢中喚醒,他們紛紛從家中湧向廣場,剎那間人頭攢動叫聲不絕,場面十分火爆,擠得戰士們不得不幾次挪換位置。這次演出讓當時的省委書記歐陽欽非常感動,他當下拍板,讓斯曼尼創辦一個劇團。斯曼尼聽了非常振奮,這正是他夢寐以求的啊,八十三名幹部和勤雜人員自動報名,又吸納了一些當地自樂班的成員,成立了“七月劇團”。任命白衣為團長,斯曼尼為副團長。從此,他從一位戲劇愛好者而轉為文藝工作者,開始了他五十多年漫長而輝煌的戲劇生涯。

後來“七月劇團”和“關中警衛劇團”合併,取名“八一劇團”,楊公愚仍任副團長。他不但是行政領導,還是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戲劇全才。其間他和趙伯平合作編寫了《新考試》、《祁半仙》、《特種學校》等劇,自己導演,自演主角,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為了配合反對教條主義的教育,他改編導演了秦腔名劇《三滴血》,自己扮演晉信書。此劇在延安演出的時候,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都去觀看,並給予高度評價。1944年,楊公愚分配到綏德分區文工團任團長。文工團的演出形式不單單是秦腔,但他的心裡仍然裝著秦腔,滿腔熱忱地關注著民間的秦腔藝人,在綏德地區他對舊戲班子採取團結教育的方針,把七個舊戲班,十五個皮影戲班和近二百名說書藝人,團結到民主政府的周圍,使之服務於民眾服務於社會。為他日後在易俗社大刀闊斧地實施戲曲改革積累下豐富寶貴的經驗。
1949年的春季,柯仲平率領西北藝界的各路精英馬健翎、周文、柳青、石魯等人赴北京參加新中國第一屆文代會,到達綏德後,宣布成績卓著的斯曼尼為綏德分區的代表。他無比地興奮和激動,和大家一起東渡黃河奔赴北京去了。

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楊公愚也跨入了人生新的歷程。
1949年秋高氣爽的十月,楊公愚從文代會上返回西安,被派往易俗社擔任黨代表,當年便按易俗社的章程被選為社長。當時,易俗社這個歷史悠久的演出陣容雄厚的古老劇社已被國民
黨政府折騰得破敗不堪,資金短缺,人心渙散,百廢待興。楊公愚對這裡一往情深,他曾在這裡渡過無數個如痴如醉的夜晚,今天能成為這裡的掌門人——一社之長,他感到既興奮又沉重。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這個古老的劇社重新煥發青春,老樹開出紅花,要把她建構成一流的劇社,造就一流的人才,拿出一流的劇目。

個人榮譽

秦腔聖火的傳遞者——楊公愚

和趙伯平合作編寫了《新考試》、《祁半仙》、《特種學校》等劇,自己導演,自演主角,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

改編導演了秦腔名劇《三滴血》,自己扮演晉信書。此劇在延安演出的時候,毛澤東主席和中央領導都去觀看,並給予高度評價。

改革秦腔傳男不傳女的舊式思想,推陳出新,為秦腔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參與製作過的電影:

三滴血 (1960) .... 顧問

個人影響

他從制度、人員和劇目三個方面進引改革成立了新生部,招收了陳妙華、全巧民、張詠華、劉棣華、伍敏中、王保易等在內六十餘名新生,不僅教他們學戲,更教他們如何做人,教他們學習文化知識。為此請調了一批文化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人作教員。還聘請了一部分藝術造詣高但又流落江湖的老藝人,如王文鵬、安鴻印、晉福長等進社教戲。在場公愚的精心安排下,這批學員的業務能力之強,成才量之高是易俗社前所未有的。他還一改易俗社不招女演員之先例,招聘了孟遏雲、肖若蘭、趙桂蘭、寧秀雲這些已卓有成就的女演員,使易俗社的演出風格在以文雅細膩為坐標下異彩紛呈。易俗社原有社規是凡離社的演員絕不允許再回社。楊公愚認為應當任人唯賢,寬容大度,不計前嫌才是。他熱情地歡迎那些有意歸隊的人,劉毓中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回到了易俗社。他還建立了導演制,請來象黃俊耀、張雲等用新的導演方法排戲。還送社內的部分人員到藝術院校導演系學習,全面提高演職員隊伍的素質。還成立了組織教育科、分管行政和黨團工作。這樣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劇團管理體系。
易俗社擁有六百餘本劇目,如何除其糟粕保其精華,既是一項當務之急,又是要必須細斟慢酌的工作,楊公愚可謂慧眼獨具。易俗社在這個階段真是好戲連台,上演了大量優秀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象《雙錦衣》、《奪錦樓》、《韓寶英》、《婦女代表》等等。就以《三滴血》為例吧。范紫東先生編寫的這部戲故事曲折生動,高潮疊起,戲劇性強,有些因果報應的封建糟粕,戲也過長,要演三個半小時。當年楊公愚雖在陝北多次排演此劇,但畢竟是戰爭年代,未及精雕細刻。如今有條件了,他要讓這部戲成為秦腔中久演不衰的精品。於是先請范紫東先生本人改編了某些情節,又組織姜炳泰謝邁千等人參加修改,對每場戲、每句詞甚至每個動作都經過精心設計,務求完美無缺。此劇通過多次修改和多年的演出實踐,為秦腔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好評如潮,被拍攝為一部秦腔藝術片,成為秦腔藝海中一個經典之作。秦腔另一個經典之作電影《火焰駒》也是在以楊公愚為中心的編導組主持下取得成功的。楊公愚為電影《火焰駒》同樣付出了大量心血。
1959年,是秦腔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一年。這一年組建了陝西省戲曲演出團,由省委直接領導,趙守一任團長,副團長有馬健翎、楊公愚等人。指定為國慶獻禮演出。確定的劇目為省戲曲研究院的《游西湖》和易俗社的《三滴血》。到京後演出大獲成功,場場爆滿。《三滴血》應邀到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觀看了演出。演出結束後,周恩來接見了部分演職人員,對此劇給予高度評價,稱讚這是繼崑曲《十五貫》之後的又一台好戲。接著演出團離京奔赴南京,開始了巡演十三省市的壯舉,歷時十九個月,行程達二萬餘里的展示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盛情接待和熱情歡迎。一時間大半箇中國被古老的蒼涼的悲壯的秦腔秦韻秦聲所傾倒,成為秦腔歷史上一次意義深遠的長征。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進軍漢口和三十年代的北平獻演也無法比擬。這秦腔史上的第三次高峰的出現,楊公愚功莫大焉!

人物評價

楊公愚在戲曲領域縱橫馳騁五十多個春秋,碩果纍纍,且久居領導崗位,桃李滿天下,但他為人純樸,待人寬厚,平易近人,頗有謙謙君子之風。凡和他相交或是他的同事下屬,無不被他的真誠和善良所打動。現在場公離開我們已經二十二年了。歲月會淡化許多人和事,但歷史會銘記那些為社會為人民為秦腔藝術事業鞠躬盡瘁的人們。雖然有時候他們會被甚器塵上的虛浮世風所掩蓋,但是,他們的名字常常會穿透時光的塵封,雖歷時彌久而仍然熠熠生輝。
西安市文聯同志悼念場公愚的一幅輓聯為:
炬成灰絲己盡逝而無憾
藝振興志將酬自有來人

易俗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