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實驗國小

椒江實驗國小

簡介 椒江實驗國小創辦於1903年,至今有100多年的辦學歷史。現有50個教學班,2848名學生,136位教師。特級教師2名,省市名校長、名師、教改之星12名,區星級教師63名,占全區中國小教師總數的 ,中學高級教師11名,大專本科以上學歷教師106人,高一層次學歷比例占70%,師資實力雄厚。校園面積為26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0平方,有兩個校區,分區坐落在光明路,為陽光教育中心,實施體藝2+1工程的場所。本區坐落在育才路,分為五個活動區。學校有電腦室、閱覽室、實驗室、音樂室、書法室、美術室、桌球室、心理諮詢室等專用教室,教學設施齊全。每班均配備多媒教學設備,實現了教學手段現代化。校園潔淨舒適,布局合理、文化氣息濃厚,校風校貌井然,教學質量好,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地生源紛紛湧來就讀,是老百姓首選的一所理想學校,現被評為浙江省名校。

基本信息

榮譽

學校獲得台州市城鎮示範性國小、台州文明單位、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先進學校、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全國家長學校先進單位等榮譽。2006—2007一學年中,學校就獲得四個省級榮譽:浙江省文明禮儀示範教育基地、浙江省語言文字規範化學校、浙江省校本教研示範性學校、浙江省百年名校100強學校。特色

“經典古詩文誦讀”。學校編印上、中、下三冊古詩文叢書,供低、中、高年級誦讀,共330首,每個學生在國小畢業後基本上能背誦300首古詩文。

“兒童英語”。從小學生一年級起開設英語課,平時列入課表,假期與杭州工商大學聯合舉辦英語村、強化英語訓練。

“同在藍天下‘手拉手’”。該校學生與杭州采荷教育集團學生、杭州育才教育集團學生等互相來往聯繫,相互到他家住宿,結對交友,增進友誼。

實施“小學生成長計畫”。學校編印小學生成長手冊,從一年級開始,每個學生的成長曆程記入檔案袋。

“六道風景線”。晨讀(學生每天早晨大聲朗讀20分鐘);早操(每天在課間操後做好兒童操);放學路隊(每天放學後,學生以班為單位排隊出校門);天天唱(每天下午第一節課前,唱歌五分鐘);靜校(每天中午學生在教室安靜休息1小時);衛生(校園整潔、美觀)。

“家長學校”。一年級新生家長,必須參加學校舉辦的家長學校的培訓,學習30課時,經過考試,合格者發給結業證書。

“陽光教育”體藝2+1工程。開闢陽光教育中心,強化體藝訓練,八門體育、六門藝術由學生分別選擇其中的二門或一門,分年級到教育中心訓練。上午學習文化課,下午學體藝,晚上學英語、奧數、作文。每個學生每學期參加一期,為期二周。

學校使命:育才永遠讓社會滿意,育才永遠不滿足自己。

教育理念:對學生全面負責,為學生終身著想。

學校精神:求實、求精、求新

校風: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教風:敬業愛生、嚴謹紮實。

學風:陽光、好學、勤奮、上進。

奮鬥目標:辦精辦好育才,做大做強名校。

校訓:“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就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達到自己所能達到的最好程度。作為教師,要嚴格自律,在師德修煉中做最好的自己,勤學精思,在專業成長中做最好的自己;點燃激情,在教學實踐中做最好的自己;和諧共處,在學校生活中做最好的自己。作為學生要知榮明恥,在道德成長中做最好的自己;好學上進,在不斷學習中做最好的自己。全面發展中做最好的自己。

校史

該校創辦於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當時校名是文化國小,由海門人婁錦華創辦。不久將校名改為希魯國小,遷到江城橋東北的智信里廟左的三間平屋中(此地俗名為西沙岸三臉石板)。當時學校為私立,經費由創辦人自籌解決。

清光緒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婁錦華為校董,聘邱森卿為校長。翌年,報台州府備案,宣統元年(1909年)呈準,下撥全年約四百多元為學校的常費,借高沿街婁宅為校舍,聘王鶴訂為校長。不久,學校又遷回智信里東首。

辛亥革命後,1912年,該校改名為“希魯初級國小”。

民國五年(1916年),學校又更名為“希魯國民國小”,由金殿銓、李寶琛先後任校長,陶祝華任校董(陶系清代諸生,葭芷人,納粟得知府銜),擴建智信里校舍教室三間,後洪俊文接校長。1920年,呈準附設高小,轉年校名為“希魯國小”,民國十六年九月,阮炳德任校長。

1927年“五四”紀念日,高小部的學生集中在印山國小開會,提倡教育救國,高唱打倒列強、打倒軍閥的愛國歌曲,趕到三臉石板智信里處,搬移了神像,填平了廟四周的墳地、窪田。海門紳士丁介士、王槐卿出面募籌經費,建了校舍十八間,西式樓房三間,於民國十八年夏天(1929年)新校舍建成,丁介士等紳士為校董,阮炳德為校長。1930年春,校名改為“臨海縣第七區立中心國小”。

1932年,學校取消校董制,改由校長負責制。

1935年,臨海張家渡人許良紹任校長,加辦了高小部,不少師生走出校門宣傳抗日救國思想和抵制日貨等愛國行動,學校信譽大增。

1940年8月後,抗戰時期為了師生的安全和上課,將學校的高年級部遷至臨海白水洋。1943年,高年級部才從白水洋遷回海門,由袁正誼任校長,此時校名是“海門椒東椒西鎮聯合中心國小”。

1945年8月,日寇投降,該校亦得以發展,此時婁月初區長兼任校長。1946年8月後直到1949年6月25日海門解放期間,學校又改名為“海門區中心國民學校”。

1949年6月25日,海門解放,該校校名為“海門區中心國小”,區人民政府派周鴻業任校長。

1954年,該校更名為“海門區第一國小”,簡稱“一小”。

1955年6月,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海門“一小”與“三小”合併,校名為“黃巖縣第三中心國小”。

文化大革命期間,1970年“工宣隊”進駐學校後,將原借西門天主堂民辦的“反帝國小”拆了阻隔的磚牆,併入該校,又改校名為“海門紅旗國小”,(取其《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誌兩報一刊《紅旗》的名。)此校名一直沿用到1982年1月。

1982年7月25日,經國務院批准,海門特區改設為椒江市,該校門前大路由“紅衛路”改為“育才路”。1982年2月,該校取新校名為“椒江市育才路國小”,一直沿用至1992年。1984年9月,學校興辦椒江區第一所家長學校,組織學校、班級兩級家委會,建立了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取得很大的成效。1987年,在校北面一座建築面積為2570平方米的四層新教學樓落成。校長吳宏保。

1992年被椒江市教育局命名為“椒江市實驗國小”,發揮實驗性、示範性的作用。1993年9月,《育才新苗》校報創刊。1994年10月,因撤市設區,改名為“椒江區實驗國小”,直至現在。

1995年3月,學校與杭大教育系合作創辦教育實驗基地,全面開展教育科研活動。1996年7月,在學校南面興建了一幢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的教學綜合樓。校長徐正富。

1998年8月,學校圍繞“一切為了學生的成功”的主題,語文開展“雙軌運行,大量讀寫”的整體實驗。為此,學校編寫了《中華經典古詩文誦讀》讀本。校長陳凌峰。

2003年9月,學校提出“辦精辦好育才,做大做強名校”的口號,對校園進行了美化和擴建,以非凡的膽識,斥資購入“二建”用房和置換軍分區用房,擴大了校園的面積。學校以“校本教研”為載體,大力開展“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教學活動有聲有色地進行。2005年12月,學校舉辦盛大的百年校慶。校長張學球。

目前,學校以強勁的發展趨勢,描繪學校發展藍圖,爭創新的輝煌。

校園風光

校園 校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