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粵劇

梧州粵劇

梧州粵劇,是光緒年間,粵劇傳入梧州產生的喜劇。其時,廣東粵劇紅船班經常來梧州演出。隨後又溯江而上向南寧、百色和柳州等地傳播,成為廣西擁有眾多觀眾的一大劇種。

歷史來由

梧州粵劇
光緒年間,粵劇傳入梧州。其時,廣東粵劇紅船班經常來梧州演出。隨後又溯江而上向南寧、百色柳州等地傳播,成為廣西擁有眾多觀眾的一大劇種。辛亥革命前夕,由革命人士組成的廣東志士班,掀起粵劇改良運動,在梧州演出《火燒大沙頭》、《戒洋菸》、《賊仔升官》、《虐婢報》等暴露舊禮教、舊風陋習和社會黑暗、時政腐敗的劇目,因順民意而深受歡迎。其後又上演取材梧州真人真事的《陳太龍搶親》等劇,在社會上產生更大反響。宣統三年(1911年),廣西同盟會組織優勝者劇社(志士班)排演《岳飛報國讎》、《文天祥殉國》,也有深遠影響。民國18年(1929年)梧州工人劇社、警鐘劇社、新青年劇社先後成立,粵劇在梧州深深紮根。抗日戰爭時期,大批粵人西遷,梧州粵劇出現了戲班多、藝人多、演出多的興旺景象。愛國藝人關德興和新青年、覺先聲等劇團還為抗日救亡募捐義演。期間馬師曾、薛覺先、白駒榮、紅線女等粵劇表演藝術家都曾來梧演出。粵劇風行延續至抗戰勝利之後,乃至成為廣西最流行的劇種。

發展歷程

1951年6月,梧州實踐粵劇團成立。首演《劉永福》獲得好評。1955年8月,廣西首屆戲曲會演,該團以古裝戲《游龜山》、現代戲《羅漢錢》參演,取得會演九個獎項中的八項獎,成為會演獲獎最多的劇團。
1957夏季,實踐粵劇團“猛龍過江”,帶著傳統劇《雙結緣》、神話劇《百鳥衣》,首次赴佛山、江門、肇慶和廣州等地巡迴演出,所到之處無不受到熱烈歡迎、高度評價。華南戲劇家協會撰文在《南方日報》向廣東全省同行及粵劇愛好者推薦《雙》、《百》兩劇。1960年團長黎俠峰代表實踐粵劇團赴京出席全國文教衛群英大會。60年代中實踐粵劇團更名為梧州市粵劇團。
1979年7月,黎俠峰應邀率團赴穗以保留劇目《女附馬》在中山紀念堂演出,引起轟動。連演7場觀眾達4萬人次。廣東電台、電視台作了全劇錄音錄像播放;中國唱片公司、香港海燕唱片公司、太平洋影音公司為該劇錄製卡帶、唱片在國內外發行。1990年黎俠峰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1990年~1994年,該團國家一級演員潘楚華領銜應邀先後三次赴香港、一次赴澳門演出《女駙馬》、《孟麗君》等劇,反響熱烈,十多家報刊作了報導介評。
據統計,1951年至1994年該團演出7430場,觀眾682.81萬人次,年均16萬人次。最高的1979年為60.52萬人次。

文化意義

粵劇在梧州有廣泛的民眾基礎還表現在,除專業劇團外,市民眾藝術館和各區文化館及工會組織也成立有業務粵劇團、隊。這些劇團、隊在重大節日和配合中心工作,到公共場所、下廠下鄉演出,對活躍民眾文化生活、推動中心工作有重要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