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經歷
1938年,13歲的李飛龍因家貧而輟學,每天晚上到戲院門前看熱鬧。是年冬,大羅天粵劇團在樂善戲院演出《七虎渡金灘》。一個晚上,戲班急需一名小童跑龍套,班主到戲院門前選人,見到李飛龍生得眉精眼企,伶牙俐齒,當即把他帶入戲院後台,在他臉上塗上胭脂紅,腰間繫上綢紗帶,腳上穿上黑布鞋,前後不消一刻鐘就讓他出台跑龍套。當晚他得到的酬金是四毫。自此後,李飛龍在大羅天、月團圓、錦添花、日月星等劇團跑龍套整整三年。三年間,他常在後台認真觀看演出,勤學苦練基本功。隨後得白玉昆、仇非雄、何非凡等名藝人的悉心栽培,特別是何非凡的言傳身教,李飛龍唱做念打日趨成熟。
個人作品
新中國成立後,李飛龍於1951年加入了廣東農村粵劇團,並擔任隊長。一年後又被選入同屬廣東農村粵劇團的實驗劇隊。他與黎國榮、練玲珠、劉美卿等先後演出一批配合當時廣東農村土地改革、宣傳新婚姻法的劇目,如《九件衣》、《白毛女》、《羅漢錢》等,深受觀眾好評。其中《九件衣》參加中南區戲曲匯演獲優秀獎。
1953年,李飛龍被選入廣東粵劇團,由姜世續、路凌雲等京派名家教授基本功,同時邀請京崑劇團名家馬傳菁作小生行當的業務培訓,又得馬師曾的指導。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的李飛龍藝術基礎更加紮實,表演技巧更加精湛。1956年,粵劇大師馬師曾對《搜書院》原劇精心構思,由楊子靜、莫汝城、林仙根等名家編劇的《搜書院》終於出台。劇中人謝寶、翠蓮、張逸民分別由馬師曾、紅線女、李飛龍飾演。是年四月初該劇在廣州連演15晚,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贏得滿堂喝彩。4月23日至5月下旬,廣東粵劇團赴北京演出《搜書院》,劉少奇、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在觀看後給予高度讚揚。周恩來總理在崑曲《十五貫》座談會上說:“粵劇也是受了批評以後奮鬥出來的……1954年我看了粵劇,演得比較好,有很大進步。現在行家馬師曾回來了,氣象就不同了,更提高了”,並給粵劇以“南國紅豆”的美譽。5月24日,周恩來總理為廣東粵劇團題詞:批判性地接受民族文化遺產,創造性地發展地方戲曲音樂,使祖國的文化藝術放出新的光彩。6月上旬,廣東粵劇團赴上海演出《搜書院》,隨即在上海將該劇改編成電影。
從1955年到1957年這三年間,李飛龍還與“馬、紅”合演了《昭君出塞》、《苦鳳鶯憐》、《紅樓二尤》、《桂枝告狀》等劇目。憑其丰神逸朗的扮相,柔潤清亮的唱工,獨創一格的演技贏得千萬粵劇觀眾的歡迎。特別令人難忘的是1957年,波蘭政府總理訪華,劉少奇主席陪同到廣州,觀看了紅線女、李飛龍主演的《昭君出塞》。演出結束後,劉少奇與陶鑄在廣州交際處(現廣東迎賓館)接見了李飛龍與紅線女,併合影留念,每念及劉少奇笑容滿面、和藹可親地與他握手的情景,李飛龍百感交集。
成就及榮譽
1957年7月,李飛龍到廣西南寧粵劇團工作,既當團長又當導演,足跡遍及全廣西,他五次獲廣西壯族自治區頒發的“百花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李飛龍在廣西大紅大紫八年,堪稱廣西粵劇界屈指可數的大佬倌。
李飛龍於1978年回廣州擔任實驗劇團團長,兩次獲得廣州市人民政府頒發“育苗獎”和“從事文藝工作四十年”榮譽證書。
晚年生活
82歲的李飛龍,鶴髮童顏,心寬體健,耳聰目明。退休20年,仍熱切關注粵劇工作,仍任廣東“繁榮粵劇基金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