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和嶺南文化不朽豐碑

原文閱讀

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和嶺南文化不朽豐碑
——永遠懷念紅線女老師
本文作者:肖健
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
“說荔枝,一果一木來非易,多少園丁揮汗雨,換來萬紫與千紅。枝垂錦彈含春意,隔山隔水、心連心,獻給四海五洲兄弟,萬般情意……”
癸巳仲冬,南粵大地,陰雨連綿、寒意襲人!正值清晨時分,我漫步在地處羊城鬧市繁華路段的海珠廣場上,耳邊不時傳來悲愴、悠揚的粵韻清音……猶憶2013年12月08日晚,廣東粵劇院的一則官方微博令世人震驚:“20:40,享譽海內外的中國當代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因突發性心肌梗阻在廣州逝世,享年89歲!一曲《荔枝頌》成絕唱,紅派藝術永遠留存!紅線女的逝世是中國戲劇界、文化界的重大損失!”訊息傳來,海內外文化學術界、戲劇曲藝界名流和社會民眾,紛紛通過各種方式自發深切悼念紅線女老師。正所謂,有荔枝生長的地方就會有粵曲唱起,有粵曲唱起的地方就會有紅腔!海珠廣場,是紅線女老師生前喜歡來的地方,猶憶她曾經在這裡和大家一起禮讚珠江!如今,自發聚集在海珠廣場曲徑迴廊上的民眾,正通過粵曲私伙局的方式去重溫紅派藝術的風采。一代宗師雖已作別羊城,而永遠迴蕩在人們心中的,又豈止那首膾炙人口的《荔枝頌》……
如今,在海內外,喜歡粵劇的人們都熟悉紅腔,而就連不懂得粵劇的人們,都會知道“廣東有個紅線女”!可見,紅線女老師是偉大的!猶記得,我3歲的時候就開始聽紅腔,紅派藝術對我的文化薰陶已將近30個春秋之久。這幾天,我懷著對紅線女老師的無限敬仰之情,重溫、細品了她曾經演出的代表名劇,並檢索相關典籍,追溯紅派藝術的淵源流變。我不禁為紅派藝術那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所撼動!我認為,紅線女不愧是粵劇藝術的一代宗師,她開創了迄今為止中國粵劇史上花旦行當中影響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紅派藝術,為嶺南粵劇藝術乃至中華文明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如果將“五四”新文化運動思潮之始對應理解為現代粵劇史開端的話,那么,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花旦行當發展進程中則具有初創和里程碑意義,唱腔流派影響深遠!
我認為,紅派藝術在自身的發展進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
第一座高峰,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紅腔風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驕》,在劇中以動作、表情來豐富唱音,香港媒體出現了“女腔”一詞,紅腔自此確立,風靡海內外。這個時期,紅線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驕》、《昭君出塞》、《苦鳳駕憐》、《蝴蝶夫人》、《清宮恨史》等代表劇目,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融入京腔、崑腔演唱藝術和西洋美聲技法,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甜、脆、圓、潤、嬌、水”的紅腔風格,把粵劇花旦唱腔發展到了嶄新的階段。正如著名文藝評論家李凌所說的:“音質優美,基礎深厚穩實,音色清脆秀麗,富有變化,高、中,低音區的聲音統一、勻稱,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別寬闊,又柔美而有力度。”
第二座高峰,出現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唱腔進一步發展,最終完成了紅派藝術的創造。1955年,紅線女從香港回到廣州,在廣東粵劇團(今廣東粵劇院的前身)工作,對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藝術作進一步錘鍊。這個時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劇名家梅蘭芳唱腔、崑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唱腔表現力更為豐富。在舞台身段上,以粵劇傳統花旦舞台功架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程硯秋的身段藝術。這個時期,紅線女的戲路進一步開拓,演出了《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打神》、《山鄉風雲》、《劉胡蘭》等代表劇目,她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唱腔為了與人物性格統一,表現出了婉約之中帶有悲壯的剛柔相濟風格。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戲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誌性的突破,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戲曲規律,這樣,演出就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豐滿、人物性格的刻畫更加淋漓盡致。《山鄉風雲》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座高峰,出現在文化大革命後至今,這個時期的顯著特點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唱腔的表現更加細膩,更加融入生活,達到了大氣深沉、柔韌有餘、爐火純青的境界。紅線女不斷創新自己的表演風格和樣式,演出了現代劇《白燕迎春》、《西關女人》,歷史劇《昭君公主》等,並將“中國古代四大美人”同時搬上舞台,在70多歲高齡之時,將四位妙齡少女的藝術形象演繹的迥然有別、惟妙惟肖。這個時期,紅線女還參與編寫和自導自演了多部粵劇,並率先探索以交響樂等西方樂器伴奏粵劇。
我認為,紅派藝術的社會意義是深刻的、藝術成就是卓越的:
第一,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據考證,粵劇起源於明代中葉,是由北方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唱腔,融匯珠江三角洲當地民間音樂,而形成以梆子、二黃為主腔的劇種。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後,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動著中國社會各領域出現了改革,粵劇也從此打破了數百年來一直對外來劇種的依賴,開創並確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藝術,湧現出了如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千里駒、桂名揚、廖俠懷、白玉堂等一代宗師,現代粵劇史由此開篇!紅線女的紅派藝術,在現代粵劇藝術花旦行當的發展進程中具有初創和里程碑的意義!紅派藝術,在唱腔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唱腔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梅蘭芳唱腔、崑劇、話劇、歌劇、西洋歌唱、電影等技巧,結合個人的聲線條件,融匯創造出了龍頭鳳尾、跌宕起伏、音域寬廣、清脆秀麗、剛柔相濟的紅腔風格;在舞台藝術上,以粵劇傳統花旦舞台功架為基礎,吸收了京劇名家程硯秋的身段藝術,並將俞振飛、周小燕、朱傳茗等戲劇名家的藝術融為一爐,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戲路極為寬廣,不論古代的小家碧玉、宮廷貴人、青樓妓女,還是現代革命女性,都能滌盡鉛華,展示出東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氣質、高潔端莊的風韻,表現出敢愛敢恨、藐視豪強、正氣凜然的性格特徵,以及在抗拒苦難或悲劇命運中磨礪出那富於韌性的品格,表演細膩傳神。現代劇《山鄉風雲》,更是在現代劇和傳統表演程式的結合上獲得了標誌性的突破,被認為是粵劇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紅線女意識到,用粵劇來表現現實社會生活,是時代賦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須服從於劇情內容、服從於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膽改革,突破了當時演現代劇要么生搬硬套傳統表演形式、要么象話劇那樣純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鄉風雲》既沒有生搬硬套傳統行當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戲曲規律,這樣,演出就更貼近生活、真實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豐滿、人物性格的刻畫更加淋漓盡致。《山鄉風雲》中,紅線女飾演的紅軍女連長劉琴,同時又是喬裝深入敵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師。以紅軍女連長形象出現時,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颯爽中帶凝重,輕而不浮、猛而不燥,節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紅軍部隊的實際操作,又符合戲曲表演程式。對月抒懷及與敵人正面鬥爭的情節,用的則是小生身段,溫文典雅,但既然是紅軍幹部,故演來瀟灑輕盈而不飄滑。劉琴既現英風、又潛文質,使她後來喬裝教師,有了內在的依據。紅線女的紅派藝術,是經過70多年的長期舞台實踐千錘百鍊而形成的,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膾炙人口、海內外廣為傳唱。粵劇也因紅線女而被周恩來同志譽為“南國紅豆”!
第二、思想內容與時俱進。紅線女名劇名曲的思想內容永遠是引領著時代前進步伐、折射出時代光輝的!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與時俱進,突破了傳統粵劇中單純表現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個性鮮明的婦女形象,飾演過《昭君出塞》、《關漢卿》、《搜書院》、《李香君》、《山鄉風雲》、《白燕迎春》等眾多代表劇目,她擔當正印花旦角色,劇中塑造的王昭君、朱簾秀、翠蓮、李香君、劉琴、沈潔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豐滿,性格突出、深入人心,這些涵蓋了古今中外各類婦女的藝術典型,無不折射出為追求自由、民主、正義和婦女解放,而百折不撓的抗爭精神,這種主題思想與當時中國新民主主義的社會思潮匯流,具有強烈的時代色彩和啟發意義。她的《荔枝頌》,更是將地方特色文化與時代主鏇律巧妙融合到了極致,眾所周知,粵劇是嶺南文化的瑰寶,荔枝是古今中外馳名的嶺南佳果,以粵曲去頌唱“南國荔枝紅”,寓意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如火如荼,作品既體現地方文化典型性,又與時代主鏇律完美契合,故而膾炙人口、廣為傳頌!《珠江禮讚》則是熱情謳歌了站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浪潮上的廣東,在先行先試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觸發人們心聲共鳴。
第三、唱腔流派影響深遠。藝術技巧推陳出新、思想內容與時俱進,是紅派藝術影響深遠的先決條件。而紅線女從藝70多年來,在海內外演出粵劇數量多達近百部,這在粵劇史上也是罕見的。紅線女藝術中心的成立,對弘揚粵劇文化和紅派藝術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紅線女老師熱心培養粵劇後人,當今許多著名粵劇演員,甚至連民間粵劇社團、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紅派藝術為典範。紅派藝術可謂傳遍萬戶千家、影響甚大、深入人心!
雨後初晴,我從海珠廣場漫步到了珠江堤畔,那悠揚的粵韻清音依然夾雜著漫天水氣,在浩瀚的珠江上空交織遠盪,使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奔流不息的珠江水孕育出了南粵兒女質樸的鄉土觀念、積極的創新意識和熾熱的家國情懷!我憑欄遠眺珠江,眼前仿佛浮現出了五十多年前,紅線女老師歸心似箭,毅然從香港沿著珠江逆流而上回到羊城、重歸祖國懷抱的那一幕動人情景……自此,她由粵劇紅伶轉型成為了卓越的人民藝術家!海珠廣場,是紅線女老師生前喜歡來的地方。因為,在南中國這眷麗、深情的土地上,有千千萬萬關心她,培養她成長,支持她事業發展的人民!而在珠江之畔的海珠廣場上,永遠屹立著的那尊雄赳赳氣昂昂的廣州解放英雄紀念像,和那座飽經滄桑而毅然雄跨珠江兩岸的海珠橋,也仿佛始終以“珠海丹心”的如火激情,一往情深地見證著南中國和粵劇藝術的發展變遷,並豪情滿懷地迎接未來……值得欣慰的是,紅派藝術的粵韻清音早已響徹海內外、青史留名!
粵劇,在20世紀初至改革開放前的較長一段時期,曾經在粵港澳一帶被稱為粵語流行曲。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和人們審美追求的不斷變化,人們對粵劇的關注度正逐漸降低。剛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關鍵期。寄望紅派和粵劇藝術能有更多的後起之秀,努力把握國家文化體制改革為粵劇復興帶來的機遇,積極傳承紅派藝術,勇敢地推陳出新,將嶺南文化的瑰寶——粵劇藝術,發揚光大!
惟撰此文,永遠懷念紅線女老師……
2013年12月於羊城匆寫

作者簡介

肖健,男,漢族,1980年08月生,中國廣西梧州人。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窮楔齋的創立者,在中國當代文化界享負盛名,其學術觀點和理論成果,贏得社會上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同,為推動中華文化發展、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作出了卓越貢獻。代表作有《紅線女粵劇流派是中華文明和嶺南文化不朽豐碑》、《上古舜帝南巡力證廣西梧州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上古舜帝南巡折射廣西梧州4100年文明史光輝》、《紙包雞,騰飛!》、《鄭偉標<湖山秋曉圖> <秋林野興圖> 雙璧藝術欣賞》、《窮楔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