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口鄉

梅口鄉,是中國的鄉鎮名,位於大金湖之畔的三明市泰寧縣中南部。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梅口鄉位於大金湖之畔的三明市泰寧縣中南部,是省池潭水庫庫區移民搬遷重點鄉鎮,距縣城20公里,全鄉共1298戶6059人,黨員286名,下設9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12個黨支部。
梅口鄉地處泰寧縣中南部,轄9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 有1583戶6090人,總面積176平方公里,原梅口是因地處杉溪和濉溪匯合口岸,其周圍有5個村莊形似梅花狀,故而得名。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梅口鄉從實際出發,加大改革發展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鄉情概括為“四個區”:旅遊景區、生態林區、水庫庫區、革命老區。

歷史沿革

1958年建紅專公社,1959年更名梅口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169.2平方千米,人口0.6萬,轄謝家坪、擁坑、麥坑、大洋、水磜、梅口、茅店、茜元、廖元9個行政村。 梅口鄉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早在1931年就成立了梅口區革命委員會,眾多老一輩革命無產階級戰士曾在這裡運籌帷幄,指揮戰鬥,並配合支援工農紅軍取得第三、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完成打土豪分田地、擴紅運動等任務。據不完全統計,全鄉參加紅軍達39人、游擊隊赤衛隊145人,任縣、區蘇幹部50人,鄉蘇幹部117人,並湧現出如生擒“閩贛反共突擊軍第七縱隊”中將司令嚴正的吳立儒等革命英雄,為閩贛兩省全面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績

行政區劃

轄謝家坪、擁坑、麥坑、大洋、水磜、梅口、茅店、茜元、廖元9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全鄉山地面積17.1萬畝,水域面積3萬畝,耕地面積8737畝,是典型的“八山一分半水半分田”的生態林區鄉。以國家級森林公園貓兒山為代表,境內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達75%,其中已劃定的景區涵養林面積達5.6萬畝、生態公益林面積達7.8萬畝,其它林地10萬畝,共蓄積木材41萬立方米、立竹150萬根。

基礎設施

1979年,為了興建池潭水電站的需要,梅口共搬遷了5個行政村、33個村民小組、835戶農戶計5000多人,淹沒糧田1.4萬畝、山林1.9萬畝、公路58公里、簡易公路150公里,工礦企業和基礎設施幾乎毀壞。1980年3月池潭水電站大壩關闡,形成了全長60公里、面積5.4萬畝、庫容8.7億立方米的省內最大人工湖——金湖。從此,曾是泰寧縣中南部經濟貿易最繁榮的集鎮——梅口鄉,成為省定貧困鄉;

旅遊名勝

梅口鄉是泰寧世界地質公園核心景區——金湖的主要所在地,占金湖景區面積的四分之三多,而且如水上一線天、大赤壁、水際瀑布、甘露寺、貓兒山、三劍峰、情侶岩、十里平湖等金湖主要景點都集中在我鄉境內,還有澧泉岩、虎頭寨等景點可供開發。豐富的旅遊資源同時帶動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目前旅遊各項設施日趨完善,遊客接待量呈快速增長之勢,約占全縣遊客總數的三分一。
金湖貫穿該鄉南北境內,大多數景點地處其中,兩岸丹山與碧水共成佳境,沿湖名勝古蹟群迭,有尚書墓、甘露寺、醴泉岩、丹霞岩等人文風光古蹟,有水際瀑布、水上一線天、小赤壁、大赤壁等湖中丹嶺,有貓兒山、情侶峰、王石峰等湖上秀峰,有虎頭寨、黃石寨等湖邊古寨,這一區位優勢為該鄉民眾參與旅遊,發展第三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

經濟發展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梅口鄉從實際出發,加大改革發展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以菸葉、糧食、茶葉、毛竹、水果、藥材等為主的種植業有很大的發展,糧食產量300餘萬公斤,菸葉種植面積1700畝,產量4000擔。茶葉、果類成為全縣主要生產基地,現有果樹1600畝,茶山2000餘畝,藥材基地2500餘畝(其中雷公藤1000餘畝、銀杏500畝,杜仲、厚朴等1000畝)。2006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486萬元,鄉財政收入完成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099元。
2006年,全鄉工農業總產值完成7486萬元,鄉財政收入完成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7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