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布局
桓台博物館全館占地面積20畝,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主體建築呈方行,高21.9米,內分三層,採用中軸對稱法,最佳綜合了現代藝術風格與傳統建築流變,新穎別致,充分體現了文博建築歷史、文脈、莊重、宏偉、簡潔、大方的特點。一樓為《東夷文明之光》陶器展廳和《齊國瓦當藝術》;二樓是《古泉匯展》、《銅鏡鑑賞》、《古代書畫》、《瓷器、玉器、佛像》及《薄姑國青銅器》五個專題陳列;三樓是《陶文、印章、封泥》和《彩蝶世界》標本展。館藏文物
桓台博物館館藏珍貴文物5000餘件,包括陶器、瓦當、青銅器、錢幣、銅鏡、書法、繪畫、玉器、瓷器、陶文、印章等15個門類。一樓的《東夷文明之光》陶器展,展示了自8500年至3100年(後李文化至商末)的各類陶器及石器、玉器。在此展覽中有精美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物、龍山文化的蛋殼陶器和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的岳石文化甲骨文,此展覽文物數量繁多,氣勢宏偉,內涵豐富且能上下8000年連貫,在我省眾多的博物館中也是非常少見的,被專家稱為“東夷文明的濃縮”。《薄姑國青銅器》展出了桓台史家遺址及周邊遺址出土的商代“父癸”銅觚,“父辛”、“父丁”銅爵,“父丁”銅觶和“爻”鼎“土方”鼎等商周文物珍品及春秋戰國至漢代的“獸目交連紋”鼎、蒜頭壺,“宜子孫”耳燈等珍貴文物,這些鑄有族徽及銘文的商代青銅器為探討山東商代氏族分布提供了佐證。《古泉匯展》按時代順序,展現了錢幣的起源、發展、演變過程,圖文並茂,展品豐富,是全省第一家錢幣專題展。《古代書畫》以明清兩代為宗,有明萬曆年間由藍瑛、尤道衡、張杏羽、殳素數十位畫家聯手創作的大型冊頁畫《陳情圖》、《孝友圖》、《壽山圖》;有清康熙帝御筆“信古齋”、“臨米芾中堂”、“湘竹金扇”及康熙帝賜封王漁洋的聖旨、進士卷等;有王漁洋的詩文手稿和新城王氏明清兩代書札等。題材豐富、風格各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明清兩代桓台作為“江北青箱”的大家風範。
雨點釉盞
雨點釉(黑色)起源於宋代,最具代表性的為中國南方建窯和北方淄博窯,是中國陶瓷中稀有的名貴釉種,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現存桓台博物館的金代雨點釉盞,釉面密布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形似雨滴,大小不一,大的可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盛水後因黑底襯托,更顯鱗斑閃爍。
百壽團花紫砂碗
高8.2公分,口徑19.8公分,碗口稍大,腹微鼓,圈足高1.1公分,碗壁僅0.25公分,百壽圖繞口外沿一周作為邊飾,腹部有五組盤龍紋飾等距繞碗一周,碗底中央有一篆書小印曰:“陳覲侯制。”中國紫砂碗譽滿海內外,這個紫砂碗是紫砂製品中的珍品,莊重典雅的造型,工藝精湛的紋飾,高度集中了中國紫砂製品的高超工藝水平。
三彩獨流壺
唐早期文物,高8.5厘米,口徑9.2厘米,桓台李寨遺址出土。底徑7厘米。斂口,短流,矮圈足外撇,璧形底。器外壁施半釉,用綠、薑黃兩種顏色,在燒制過程中利用鉛釉流動特點,使彩釉在器物表面互相浸潤、流淌,形成火焰紋斑點,同時釉里有一種極細小的紋片,與胎體分離,這是唐三彩的特徵。胎質白中泛蝦肉色,質地堅硬與瓷胎接近,該器胎質與河南、甘肅、陝西所出土的陶胎三彩器有明顯差異,淄川唐代窯址曾出過類似殘片,該器是否淄博窯目前尚不清楚。
青釉印花缸
金代,圓唇,鼓腹斜收,小平底,自肩部至底部的四分之三處施黃褐釉,飾餅形印花菊紋。印花是陶瓷器的裝飾方法之一,用陶范裝飾瓷器開始時只是使用局部陶范翻印,然後把紋飾貼在器物上,也有用印具在器坯上直接印上,到了宋金時期,印花裝飾有極大改進,以定窯最具代表性,這個時期,印花紋飾構圖嚴謹,層次分明,密而不亂,題材也豐富。
祭紅大盤
祭紅是紅釉的一種,色澤比郎窯紅灰暗,是一種失透滌沉的紅釉,呈色均勻,釉如桔皮,乾隆朝祭紅器有盤、碗、膽式瓶等,盤、碗製作規整,器物口沿及底足處都呈一條整齊的白邊,即燈草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