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巴特,W.

桑巴特,W.

德國歷史學派解體時期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生於德國的埃姆斯萊本。曾在比薩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經濟學。柏林大學畢業後,留學義大利。1906年被聘為柏林商學院教授。1917年接替A.華格納(1835~1917)任柏林大學教授,1931年退休,被聘為名譽教授。1904年與M.韋貝爾(1864~1920)等合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等雜誌。

桑巴特,W.

正文

桑巴特,W.德國歷史學派解體時期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生於德國的埃姆斯萊本。曾在比薩和柏林大學學習法律和經濟學。柏林大學畢業後,留學義大利。1906年被聘為柏林商學院教授。1917年接替A.華格納(1835~1917)任柏林大學教授,1931年退休,被聘為名譽教授。1904年與M.韋貝爾(1864~1920)等合編《社會科學和社會政策》等雜誌。
主要著作  有《19世紀的社會主義和社會運動》(1896,1924年第10版改名為《無產階級社會主義》),《無產階級》(1906),《猶太人與經濟生活》(1911),《資產者:現代經濟人的思想史》(1913),《現代資本主義:從始至今的全歐經濟生活歷史體系的表述》(1902),《三種國民經濟學》(1930),《國民經濟學與社會學》(1930),《德國社會主義》(1934),《社會學》(1936),《論人類》(1938),《世界觀、科學與經濟》(1938)等。
經濟思想  桑巴特青年時期曾傾向於馬克思主義,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逐漸走向反動,公開反對馬克思主義階級鬥爭理論。德國法西斯分子上台後,他所著的《德國社會主義》傾向於“民族社會主義”,終於成為希特勒國社黨的辯護人。他認為經濟現象應該與歷史的社會的整體聯繫起來理解,經濟學應該是“經濟社會學”。他將歷史上的經濟學說劃分為三類:①規範的經濟學;②敘述的經濟學;③理解的經濟學。他認為重農主義和古典學派是“規範的”、“敘述的”經濟學,歷史學派是“敘述的”、“理解的”經濟學,他強調理解的經濟學。
桑巴特本是G.von施穆勒的學生,在施穆勒與C.門格爾的"方法論論爭"以及與韋貝爾關於“價值判斷論爭”之後,他一面繼承了歷史學派的遺產,一面企圖克服歷史學派缺乏理論體系的缺陷。他認為歷史的記述不應有“價值判斷”,因為“價值判斷常常是主觀的,而且只能是主觀的。”在《現代資本主義》一書中,他使用了“經濟體制”與“經濟時代”兩個基本概念,來作為理論與歷史的統一體系和方法。所謂“經濟體制”是指具有一定性質和類型的經濟生活方式,即受一定的經濟思想所支配,套用一定的技術的勞動組織。由這種精神、技術和勞動組織所形成的經濟體制,構成其“理念型”。運用這種“理念型”工具來觀察、分析經濟生活中的各種現實,並用它來測定與各個具體的歷史現實之間的差距。
桑巴特的“經濟時代”概念是和他的“經濟體制”概念相呼應的,他把這種純粹的“理念型”的“經濟體制”,規定為“全盛時期”,即高度發達時期。在“全盛時期”的前後,摻雜有其他經濟體制的過渡期。在“全盛期”以前,則為“初期”或“早期”,以後則為“後期”或“晚期”。他認為不同的經濟時代,各受一種經濟意識所支配,這種經濟意識形成經濟生活方式,創造一種經濟的勞動組織。他認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是“資本主義精神”。他根本否定生產力生產關係的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否定歷史發展客觀必然的規律性,而強調經濟意識或精神,陷入了主觀歷史唯心主義。
參考書目
 M.J.plotnik , Werner Sombart and His Type of Economics,Eco Press,New York,1937.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