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桐堡行政村隸屬昭通市永善縣溪洛渡鎮,地處溪洛渡鎮東南邊,距溪洛渡鎮政府所在地2公里,到溪洛渡鎮道路為土路,交通方便,距永善縣城1公里。東鄰明子村,南鄰雙鳳村,西鄰乾河村 ,北鄰永善縣城。轄15個自然村20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1158戶,有鄉村人口4310人,其中農業人口4258人,勞動力2193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652人。
全村國土面積6.21平方公里,海拔800米,年平均氣溫22℃,年降水量750毫米,適合種植水稻、小麥、玉米、洋芋、馬鈴薯等農作物。有耕地面積2692畝,人均耕地0.66畝,林地304畝。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31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二、三產業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92畝(其中:田1491畝,地1201畝),人均耕地0.66畝,主要種植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304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3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5畝,主要種植李子、桃子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4畝,其中養殖面積24畝;無草地;荒山荒地1180畝,其他面積5065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或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79戶通自來水,無飲用井水,有94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2.76%)。有1158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153戶;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152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152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2公里,無集貿市場。全村共擁有汽車8輛,無拖拉機,機車53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491畝,有效灌溉率10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491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36畝。
到2008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383戶;裝有太陽能農戶6戶;建有小水窖117口。全村有1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5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5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15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土木住房以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9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71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15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3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99萬元,占總收入的38.1%;畜牧業收入428萬元,占總收入的32.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00頭,肉牛21頭);漁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0.0018%;林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0.3%;第二、三產業收入377萬元,占總收入的28.8%;工資性收入73萬元,占總收入的6.43%。農民人均純收入179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二、三產業主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73萬 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56人,在省內務工93人,到省外務工63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32戶,共鄉村人口1730人,其中男性954人,女性776人。其中農業人口1696人,勞動力1076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族、傈僳族族混居地),其中彝族205人,傈僳族64人。
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人,占人口總數的0.17%;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696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308人, 占人口總數的17.8%。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鄉衛生院,衛生室面積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7公里。該村無公廁,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村內無生活排水溝渠設施,全村人畜混居的農戶266戶。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285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235人,距離中學17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29人,其中小學生173人,中學生56人。
全村建有圖書室1個。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6個黨小組,共有黨員64人,少數民族黨員4人,其中男黨員57人、女黨員7人。該村黨支部2006年被木城鄉黨委評為先進基層黨支部; 2006年被木城鄉人民政府評為鄉級文明單位。村委會由 (支書兼主任、副支書、副主任等)組成,下設埡口、小寨、老廠、新寨、鄭家寨、包包寨、打電窪、上弓背山、下弓背等9個村民小組。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6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7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1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會議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主要突出基礎設施、文化教育、醫療衛生、人畜飲水等方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由各村提供)。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核桃(如發展 特色產業,種植面積200畝;發展養殖業,發展豬 100頭、牛 6頭、羊45 只;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14 人)。到"十一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6年的 900元增加到1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