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子儀器標準化

核電子儀器標準化,由於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核電子學儀器均採用積木式(即外掛程式式)結構,因此需要對外掛程式實行標準化。在這方面,首先需要解決儀器的機械和電氣互換性和信息傳遞的規範問題。

由於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核電子學儀器均採用積木式(即外掛程式式)結構,因此需要對外掛程式實行標準化。在這方面,首先需要解決儀器的機械和電氣互換性和信息傳遞的規範問題。
核儀器外掛程式(NIM) 標準,是最早制訂的核電子儀器標準。它是美國原子能委員會核儀器外掛程式標準委員會於1964年制訂的。1974年,國際電工委員會(IEC)TC-45技術委員會把 NIM標準作為核電子儀器的國際標準予以推薦。1975年中國核電子儀器的研製和生產單位已開始採用這一標準。
NIM標準包括儀器箱體、外掛程式的基本結構、尺寸、供電電壓、聯接方式、信號的輸入輸出等項標準。其主要內容有:採用19英寸(482.6毫米)箱體、外掛程式標稱高度221.5毫米、深245.7毫米、單位寬度34.3毫米。每個箱體中可容納12個單寬外掛程式,或其他倍寬外掛程式的組合。供電電壓規定為±24伏、±12伏、±6伏。外掛程式與箱體通過標準的 42芯針式插接件相連線。模擬信號為 0~+1伏、0~+10伏、0~+100伏三類。慢邏輯的低電平為+1伏~+2伏,高電平為+4伏~+12伏。快邏輯的低電平為-1~+1毫安,高電平為-14~-18毫安(阻抗為50歐)。1983年,在NIM標準上增添了數字匯流排,稱為NIM/GPIB標準,從而使NIM標準的性能更為完善。
由於大量核數據和粒子數據獲取和處理的需要,60年代末期,電子計算機的線上套用已為世界各國所重視。1968年,歐洲核電子學標準化委員會(ESONE)制訂了計算機自動測量和控制(CAMAC)標準。不久,美國NIM委員會和美國電氣及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接受了這個標準。1974年,國際電工委員會TC-45技術委員會把CAMAC標準作為國際標準予以推薦。1977年,中國核電子儀器研製和生產單位也已採用這一標準。
CAMAC外掛程式的標稱高度和NIM外掛程式相同,其深度為305毫米,單位寬度為NIM外掛程式單位寬度之半。在CAMAC箱體內通過轉接插座,還可與NIM外掛程式兼容。一個標準箱體中共有25個單寬外掛程式,稱為25個站。供電電壓規定為±6伏、±24伏。CAMAC標準的主要特點是具有數據匯流排標準。外掛程式通過標準的86芯印製板插座與箱體相連線,在86芯插座上構成匯流排。匯流排上共有 24根讀線、24根寫線、4根子地址線、5根功能線、8根控制和狀態線,14根電源線以及 2根自由匯流排。第24、25站規定由機箱控制器占用,另有站號線及請求線各23根,由機箱控制器與箱內23個站直接相連。CAMAC箱體中各個功能外掛程式通過機箱控制器(以及分支驅動器)與計算機交換信息。數據採用負邏輯TTL電路。
為了加強 CAMAC標準的功能,1979年又增加了多機箱控制器標準,其主要特點為具有輔助機箱匯流排。為使CAMAC軟體標準化,還規定了一級語言標準IML。
隨著高能物理實驗的發展,對高速數據獲取系統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從1975年開始,美國研究新的數據匯流排標準“快匯流排”(FASTBUS)。1977年,成立了快匯流排委員會。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對硬體和軟體進行了大量工作。1983年12月,美國NIM委員會已發表“快匯流排”標準的正式文本。
“快匯流排”標準不僅在數據傳輸速度上比 CAMAC標準快10倍,而且其功能也大為增強,系統的靈活性也大大提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