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離婚

核離婚

核離婚,指因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海嘯使核泄露產生的核輻射,擔心影響到下一代,在包括郡山市在內的福島受災地區出現了一種被稱為“核離婚”的社會現象。

簡介

2011年3月11日的東日本大地震海嘯並沒有擊垮郡山市這個擁有33.7萬人口的商業中心,但核泄漏的陰影卻籠罩著這個城市。有數據顯示,郡山市在核泄漏後承受的輻射強度達到了法定限度的30至40倍,放射性物質將持續數十年造成影響。核危機兩年後,福島縣200萬居民承受了分離、沒有安全感的嚴峻考驗,當地夫妻不和的現象廣泛存在,包括郡山市在內的福島受災地區出現了一種被稱為“核離婚”的社會現象。

案例

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在郡山引起恐慌福島核電站泄露事故在郡山引起恐慌

儘管尚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當地岩木明星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久保法子確認,已經有許多“核離婚”的案例。久保法子:“人們長期生活在一定水平的焦慮中,當裂縫出現時,他們已經沒有足夠的力量去修補相互之間的關係。”許多夫妻因為種種爭執而離婚,例如是否應該繼續留在這個地區、核輻射的危險該怎么理解、是否能夠安全懷孕、怎樣保護孩子等等。

歧視問題

最嚴重的問題還在於,日本社會對福島居民的歧視問題正處於不斷提升的階段。這種歧視甚至可以與二戰時期廣島和長崎被美軍核子彈轟炸後的情況相提並論:當地男性找不到工作,女性嫁不出去,唯一的原因就是外界擔心他們是“被污染的”。

2012年,日本著名的反核分子池屋芳文曾在公開場合發表過一番言論,宣稱“福島的居民不應該懷孕,因為他們的孩子畸形率將非常高”,由此足以見到外界對災區居民的歧視。

甚至還有流言稱,福島的居民連獻血都遭到了禁止,在申請工作時還被要求出示是否銫輻射程度超標的醫學證明。而對於災區女性的偏見是最普遍的:媒體和網路甚至暗諷她們是“損毀的人”,尤其是在生育方面。

實例

野村一家野村一家

夫妻因“核輻射”險些離婚

2011年福島核電站發生爆炸及核泄漏時,34歲的愛子剛剛得知自己懷上了第二個女兒琴江。不過,在核危機的籠罩下,原本的喜悅變成了恐懼和絕望。儘管政府再三宣稱當地情況並不危險,但愛子還是在忍受了一周后決定帶著大女兒櫻子離開郡山市投奔朋友,但40歲的丈夫野村健二繼續留在家中,因為他不願放棄工作了近20年的工作。

2011年11月,快要生產的愛子從大阪來到了東京,目的有兩個,一是讓更好的專家來檢查一下胎兒遭受輻射的情況,另一方面也便於健二來探視。然而,正是在那個時刻,兩人的婚姻出現了危機。

幸好,二女兒琴江健康出生,讓兩人終於找到了一份慰藉。琴江幾個月大的時候,愛子終於妥協,搬回了郡山市。野村夫婦認為,他們根本無法從政府那兒獲得確切的安全信息,在無法搬離郡山市的情況下,“需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確保孩子不受到核輻射的危害”。為此,他們不得不竭力為兩個女兒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出門儘量開車,必須步行時則戴著口罩;晾曬衣服也都選擇在室內進行;防止食用任何當地出產的大米、蔬菜、牛奶、魚類等;甚至兩個女兒在外玩耍時禁止她們觸摸花朵等各種事物。野村夫婦還指出,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矛盾已經讓他們發生過無數次的爭吵。

核危機陰影引發“核離婚”

截至目前,野村夫婦之間的婚姻還沒有破裂,但這並不代表沒有危機。過去兩年間,他們承受了分離、沒有安全感的嚴峻考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