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史
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前身是黑龍江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始建於1958年。
1963年2月,劃歸第二機械工業部,改名二機部東北503所。
1965年,503所與二機部401所14室及水電部電力科學院熱工二室合併成二機部585所,遷建於四川省樂山市,1985年擴建於成都市。
1988年10月,改名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
科研隊伍
本院原位於四川省樂山市郊區,“七五”期間部分遷至成都市,90年代於成都市近郊新建了聚變研究實驗基地。全院現有職工1700餘人,科技人員1100餘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66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師190人,中級研究人員362人。
主要職能
我國受控核聚變領域的第一個部級重點實驗室於1997年在我院建成並投入運行。本院主要科研方向是磁約束受控核聚變,包括電漿約束、平衡、加熱實驗與理論研究以及高壓大電流、超高真空、強磁場、強流離子源、微波加熱、自動控制、複雜信息獲取與處理、低溫深冷、超導、大型電物理裝置設計建造與維護維修、聚變堆工藝與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業績
經過40多年的艱苦奮鬥,建成了22個受控核聚變電漿實驗研究裝置,開展了一系列物理實驗。特別是1984年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一號(HL-1)和1994年建成的中國環流器新一號(HL-1M)兩個中型托卡馬克裝置及其實驗研究成果,代表了當時我國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的水平,處於國際上同類型、同規模裝置的先進行列,並在探索可控核聚變的道路上取得了重要進展。我國第一個具有偏濾器位形的托卡馬克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 A(HL-2A)於 2002年建成,2003年在該裝置中首次實現偏濾器位形放電,把我國核聚變實驗研究的整體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之後經過三年努力,完成了“中國環流器二號A裝置配套與完善建設項目”,使這一核聚變裝置具備了更為強大的加熱能力和時空分辨電漿診斷系統,實驗裝置研究水平步入到一個新的台階,具備了開展近堆芯電漿物理實驗的能力。近幾年在HL-2A裝置上成功開展了偏濾器位形下的高密度實驗、超聲脈衝分子束、低混雜波等專題改善約束實驗研究,在電漿約束和輸運、大功率電子迴旋波加熱、加料及雜質控制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批創新性科研成果,充實了ITER資料庫,為“十一五”核聚變能源開發和完成ITER計畫任務奠定了基礎。HL-2A已實現高參數條件下連續重複穩定的偏濾器位形放電,運行參數達到:縱場2.7T,電漿電流433kA,電漿放電時間3.15s,平頂時間2.5s,輔助加熱功率2.5MW,電漿線平均密度大於6×1019 m-3,電子溫度4.93keV(約5500萬度),獲得了我國目前托卡馬克裝置最高電漿電子溫度,標誌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再上新台階。在聚變堆設計與工藝材料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初步具備了開展聚變堆物理設計、概念設計、工程設計以及聚變堆堆材料和聚變堆堆工藝的研發平台。
承擔課題
本院作為國家ITER計畫的技術支撐單位之一,自2003年以來,先後承擔了ITER裝置禁止包層、磁體支撐、氣體加料、中子通量診斷等六大部件以及ITER試驗包層的詳細設計與關鍵工藝技術研發任務,已經取得了重要進展。
技術創新
80年代中期,本院部份科技人員轉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於核聚變與電漿套用技術的成果轉化。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複合滲注鍍技術集成試驗平台,成功開發出多種電漿複合表面處理工藝;開發出材料改性多功能離子注入機系列、電漿鍍膜機系列、低溫改性處理機、低溫冷凝吸附泵、多媒體大螢幕顯示屏、核磁共振成像稀土永磁體及超導磁體、真空計等高新技術產品及相關的新技術、新工藝。這些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已廣泛套用於工業、科研與日常生活等領域,創造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按歐盟標準設計、生產的表面處理設備出口歐盟,實現了整機出口已開發國家零的突破。隔熱膜產業化項目也取得了重要進展。
合作交流
本院的研究與開發工作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瞄準國際前沿課題與先進水平,廣泛利用國際合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科技成果。已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及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等30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科研機構、大學及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我院成功舉辦了第二十一屆世界聚變能源大會、第十三屆“國際托卡馬克物理活動”(ITPA)診斷會議、第九屆“中日聚變/裂變及先進能源系統材料會議”等國際會議。每年都有外藉科學家來院講學、進行學術交流或短期技術合作。自改革開放以來我院先後派出600多人次赴國外工作、進修和學術交流。隨著ITER計畫的實施,我院不斷派出人員參加ITER計畫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到ITER國際組織任職和工作。
獲得獎項
建院40多年來,全院已取得了5000多項科研成果,獲部省級成果獎400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
人才培養
本院十分注重人才培養,分別於1978年和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家教育部批准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並於1999年經全國博士後管理委員會批准建立博士後流動站,已培養出200多名碩士、70餘名博士研究生。此外,我院通過廣泛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以及參加ITER計畫,造就和培養了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的科研人才和聚變工程技術骨幹。
聯合辦學
2000年本院與成都理工大學合作在樂山基地創辦了“成都理工大學樂山分校”,該學院2003年發展為“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 成都理工大學工程技術學院主要從事普通本、專科學歷教育。
戰略規劃
根據國家核能開發規劃,“十一五”期間,我院將以“十五”形成的能力和技術為基礎,充分抓住國際熱核試驗堆(ITER)建造期間的良好的國際合作機遇,充分利用HL-2A及其升級改造後的裝置以及承擔的ITER計畫項目,發展聚變關鍵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建設聚變堆設計和關鍵技術研發平台,為我國開發核聚變能源奠定基礎。同時,大力發展電漿套用技術和非核優勢技術,創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發展前景
本院的發展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地方各級政府以及業內專家的大力支持,也獲得了國際機構、外國政府和組織以及國際友人的幫助。我們一定不辜負他們的希望,不懈努力,與時俱進,在本世紀內升起中國的“人造太陽”,造福子孫後代!
組織結構
職務 | 姓名 | 職稱 |
院長、黨委副書記 | 劉永 | 研究員,博導 |
副院長、黨委書記 | 張必祥 | |
副院長、成都企業部主任、研究員 | 童洪輝 | 博導 |
副院長、聚變科學所所長、研究員 | 段旭如 | 博導 |
副院長、紀委書記 | 陳慶川 | 研究員,博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