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湘潭縣立民眾教育館在株洲鎮設立分館,1941年9月湘潭縣石潭分館併入株洲分館。1943年,株洲分館改為縣立株洲民眾教育館。其間,株洲民眾教育館圖書室開展了圖書借閱活動。原址現不詳。
1949年10月間,株洲解放後,株洲民眾教育館被接管,因經戰亂,圖書僅存兩櫃,另有油印機、擴音機、收音機等,館在建寧街,為一棟木結構的房子。
建國不久,株洲成立株洲第一文化館,文化館建立了圖書室,有閱報室、成人閱覽室、兒童閱覽室。對部分藏書重新予以分類編號,制訂了借閱制度。建室幾年裡,開展了多項活動,除陣地工作外,還將連環畫等圖書登記編號裝箱,流動於工地和手工業社。開展了基層圖書管理員培訓工作,至1957年底共有藏書2044冊,雜誌52種,報紙9種,流動書箱5個,當年借閱讀者29952人次。
1956年,株洲劃為省轄市後,國家許多大中型項目在株洲建設,株洲的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發展迫切需要建立圖書館。1957年9月,市文化科曾擬定計畫建一座可藏書十萬冊,建築面積2000M2的圖書館,後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1958年,株洲市文化科為籌建市圖書館而發出“關於支援文化建設踴躍捐獻圖書問題的通知”,收到了許多捐贈圖書。1958年底,全市基層圖書館(室)據統計有147個。
1960年經株洲市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決定建立株洲市圖書館,並立即籌建。初創時,工作地點設市新華書店四樓,僅有一名工作人員,年底增加一名工作人員,並多方籌集資金。
1962年,株洲市政府調拔原市第二文化館房屋作館舍,4月籌備人員遷新址辦公,新址在七號路(今體育路現電影公司),面積320平方米,其中書庫130平方,閱覽室40平方,采編辦公用房50平方。藏書以第一、第二文化館部分為主,兼有部分捐獻書刊,如1960年文化館從馬家河鄉政府運回的私人贈書〈萬有文庫〉等到圖書千餘冊。遷入新址後,經過一年多時間整理書刊,維修館舍,添置設備,於1964年元旦正式時外開放。當時有工作人員4人,藏書2.5萬冊,訂各種報紙30餘種,期刊500餘種,當年發放借書征1200個。是年,省圖書館贈撥古籍《古今圖書集成》、《廿四史》、《四部備要》各一部,以及《萬有文庫》(殘缺)等約八千餘冊。在完成本館陣地工作的同時著手抓工廠圖書室輔導工作,積極建立農村俱樂部圖書館和圖書流通站。
1965年,四清運動開始,工作隊批判市館藏書是“封資修的大本營”,強調收集領袖著作,硬性將部分不同觀點的,資料性史料性的書刊當作廢紙賣了。雖有種種阻礙,但經各方努力,館藏文獻還是急劇增加,至文革前已有藏書五萬餘冊。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株洲市圖書館工作受到嚴重干擾,工作人員為了防止書刊遭受洗劫,日夜守護,還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保護圖書文物的通告封門張貼,掛上毛主席像,使“紅衛兵”未敢衝擊,圖書資料保存完好,僅損失3000餘冊,這主要是文革中借書未還及搬館損壞等原因所所致。1967年,“文革”進入武鬥時期,被迫停止開放,只採購書刊。當時全館工作人員6人,除1人守館外,其餘人員集中在市鐵路機械學校搞“鬥批改”和下鄉“接受再教育”。
1969年4月,市革命委員會決定將圖書館、電影院、文化館、公園等單位合併,成立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圖書借閱活動則未開展,原館舍部分被拆掉,圖書館更名為“株洲市毛澤東思想宣傳站圖書館”,合併時曾移交給新華書店書籍10615冊。
1971年5月,株洲市圖書館遷往株洲公園(今奔龍公園)內原舞廳,經過短時間的清理和整頓,於7月1日恢復對外借閱,時有藏書不到三萬冊,辦證讀者1500餘人。年底,市革委會撤銷宣傳站,正式恢復株洲市圖書館名稱,隸屬市革委會文化組。全館人員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搞好本館陣地工作的同時,抽調人員深入基層,加強對基層圖書室的輔導,經過三年多的努力,全市城區大部分工廠、學校、街道辦起了圖書室。但工作中也出現了新問題,由於圖書發展快,管理員大部分是新手,業務不熟,書源不足,難以滿足讀者的要求。這時,市麻紡廠和洗煤廠圖書室開展資源共享相互協作方式的出現,令人深受啟發,市圖書館因勢利導,以麻紡廠和洗煤廠圖書室為中心,串連附近幾個工廠圖書館,建起了全市第一個圖書室協作片,並成立了協作領導小組,推選了政治指導員,正、副組長,業務輔導員和聯絡員,擬定了活動計畫,經過三年努力,到1975年,全市二百多個工廠圖書室按照不同的地區或系統,本著自願、就近和有利的原則,先後組成了十三個工廠圖書室協作片,協作片網路內共有藏書180餘萬冊。協作片通過互教互學,館際互借等活動,做到資源共享,促進了圖書室的鞏固和發展。這一作法受到中央、省、市文化部門的重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作了專題報導,全國二十多個省市的圖書館工作人員先後前來參觀學習。1977年10月,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文化局局長帥伯髦同志應邀出席全國文物、圖書館工作學大慶會議,在會上專題作了經驗介紹。
1973年底,面積為514平方米的新書庫落成,騰出舞廳作普通閱覽室,面積250平方米,座位120個,年底統計共有藏書73.920冊,報紙43種,55份,雜誌120種。
1974年,採取廠社掛勾的形式,使市郊農村的知青點和部分社隊也辦起了圖書室。年底,株洲市圖書館抓基層圖書室工作情況在湖南省文化工作會議和湖南省圖書館工作經驗交流會上作匯報發言。從年初起開始對全館藏書進行《中圖法》改編,剔舊。同時,發揮協作片人多力量大的優勢,集中力量打殲滅戰,一個工廠一個工廠地進行《中圖法》改編,經過二年多的努力,全市協作網180萬冊藏書已大部分接《中圖法》重新分類編目了。
1976年,先後組織十一個協作片100多名圖書管理員,分七批去株洲縣搞會戰,使株洲縣圖書館如期建館開放。向天福大隊、雙排大隊知青點贈書200多本。上半年,改造30多平方米職工社會宿舍。
重點館藏
株洲市圖書館重點館藏:
《四庫全書》
文淵閣《四庫全書》系株洲市圖書館自建館以來收藏最具代表性的特別館藏;《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年間官修的規模龐大的百科叢書。它匯集了從先秦到清代前期的歷代主要典籍,共收書三千四百六十餘種。《四庫全書》原抄七部,分藏北京故宮文淵閣、園明園文源閣、瀋陽清故宮文溯閣、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杭州文瀾閣。後經戰亂,今存世者僅文淵、文溯、文津三部及文瀾本殘書。
文淵閣《四庫全書》是七部書中最早完成的一部,至今保存完好。自一九三四年起,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陸續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中的部分書籍,至一九八六年,才由台北商務印書館將全書整套印出,題名《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過去半個多世紀,學術界從影印本《四庫全書》得益良多。
《中華人民共和國集郵全集》
《中國集郵全集》收錄自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國以來至二十世紀末由國家郵政主管部門發行的所有郵票、郵資信封、郵資明信片和郵資郵簡,其中郵票截止1998年共發行3000餘種。這些郵政通信用品,不僅反映了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變化,還展現了我國的錦繡河山、風土民俗。因其設計獨特,印製精美而成為絢麗多彩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是各地郵政主管部門及集郵協會和集郵愛好者收集、鑑賞、研究郵票的最佳指南
機構設定
株洲市圖書館機構設定:
一樓: 辦證處 報刊閱覽室 影視俱樂部 圖書外借處
二樓: 特藏查閱室 少兒閱覽室 信息中心
三樓: 館長辦公室 辦公室 宣傳活動部 采編室 財會室 檔案室
四樓: 培訓部 輔助書庫
地理位置
1985年新館落成在市區文化園內,四面環水,交通便利,占地3980m2,館會面積6084 m2, 設九部一室,其中對外服務視窗8個,擁有閱覽座位515個。在服務方式上,我館打破傳統的服務模式,開展了館際互借、電話續借、資料代查、郵寄借書、預約借書、閉館還書、參考諮詢、課題跟蹤、送書上門、網路查詢、電子文獻、視聽文獻等服務。採取走出去,引進來的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湖南省圖書館株洲市分館,株洲圖書館株洲縣分館, 同時在蘆淞區、王塔沖、市財政局設立了分館。建立起了省、市、縣、區、機關文獻信息源共享服務網路。2004年,株洲市圖書館成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實現了採訪、編目,外傳流通、閱覽、行政等工作的自動化管理。現代化的服務手段使圖書館的讀者服務工作更完美、更快捷地運行。
館舍採用了江南民族庭院式建築風格,造型優美,色調淡雅,院內五個庭院栽數十種名貴花木,點綴著假山,硫璃圍牆,碧綠水池,使整個建築穿插在綠茵之際,花草之間,為全市讀者提供了一個明亮、寬敞、舒適、安靜的讀書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