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場巷

話說教場巷
教場巷,成街於清末,得名於清代精騎營練武之教場。明代時為晉王府宮城東華門外的一片空曠地。
清初,隨著晉王府的毀滅,這裡變為一片人跡罕至、 雜草叢生的荒野。大約是在雍正年間,位於太原城水西門外的駐軍操練場——演武場,被泛濫的汾水沖沒,已不能供駐防太原的清軍繼續作訓練使用。所以,在乾隆壬申十七年(公元1752年),重建精騎營時,把精旗營駐地東邊的荒野,新闢為演武場,取名“大教場”,供“精營士卒時以習武”。
據地方志書記載:新建的大教場,“建廟院二所,內正殿楹祀關帝、火神、馬王諸神,其餘以棲僧眾”。另建“樂樓一座,演武廳三楹,帥台一座。院官廳三楹,東西廂房各三楹,大門一楹,大照壁一。司道官廳三楹,東西廂房各三楹,大門一楹,大照壁一”。還有“箭道寬敞,地僻而廓”的馬道和箭場。每逢操練演習,比武較量,“劍戟輝煌,鳴鏑傳響,馬聲啾啾,金鼓喧揚”,軍威頗壯。
但是,降及清之季年,頹象大露,軍紀廢弛,兵丁吸毒,經年不聞習武之聲。當年不可一勢的八旗子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氣勢雄壯的大教場,狐兔安巢,門可羅雀。加之,太原城中居民,不堪舊地擁雜,紛紛向教場周圍尋地,建宅安家。使這個原先森嚴壁壘的大教場,逐漸成為新的居民點,一條新的街巷自然而生。因其是依教場而建,故得名為“教場巷”。
光緒末年至民國初年,相繼修築正太鐵路和同蒲鐵路。山西地方政府為安排築路工程的本籍和外籍工程技術人員的住宿,在教場巷一帶新建住宅。所以,當時教場巷也有“工程師街”的別稱。
如今的教場巷,早已不是昔日的舊貌。全省最大的載重汽車生產廠家——山西省汽車製造廠,崛起於教場的廢墟之上,雄踞於教場巷北端。它在發展山西省的公路交通運輸事業中,正大顯身手。為發展祖國的汽車工業,做著應有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