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柿子灘遺址(第五批國保)
時代:舊石器
地址:山西省吉縣縣城以西的清水河沿岸
遺址距今2---1萬年,東西分布約10公里,面積約6萬平方米,是一處重要的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1980年發現並試掘,2000至2001年,在15公里的範圍內新發現25處舊石器地點以及一個中心遺址區,組成了柿子灘遺址群。2001年至今進行了連續發掘,新發現10餘處人類用火遺蹟,上萬件石製品動物化石、石磨盤、石磨棒和蚌質穿孔裝飾品。這是中國目前發現距今2-1萬年前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一處原地埋藏遺址。
遺址文化遺物有石製品和岩畫兩部分。石製品大部分以石英岩為原料,器形有削狀器、尖狀器、錐鑽、石鋸、琢背石片等。岩畫發現於遺址西北側石崖南端“岩棚”下,這兩方岩畫雖因年深日久風化嚴重,但赤鐵礦的赭紅色及所繪形象,尚能依稀可見。
柿子灘遺址是以典型細石器為主體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遺存。其文化層的石製品雖然分為細石器和石片石器兩類,但與華北至西伯利亞以及日本和北美的細石器並無多大的區別。它具有中國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廣泛分布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而且可以與歐洲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作對比;其次它還是具有可靠年代證據的典型細石器文化,成熟的細石器工藝和技術是探索中國北方舊、新石器時代過渡的珍貴資料。
特徵
這裡千溝萬壑,支離破碎,卻有著暖暖的黃土人情;這裡地處高原,缺少吸引人的地域色彩,甚至缺少能夠令人神往的田園風光,但就是這黃土色的地方卻給後輩人留下了震
驚世界的驚嘆一筆。這就是位於黃河支流清水河下游,隸屬於山西省吉縣東城鄉西村的柿子灘遺址,地處中國典型的黃土高原東部邊緣。經發掘確定該處為中石器時代遺址。
柿子灘遺址早在1980年首次發掘就以歷史悠久、面積最大、堆積最厚、內涵最豐富的地理埋藏而震動考古界。在2000年到2001年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努力續掘發現周圍有多處篝火遺蹟、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新的發現賦予柿子灘遺址以新概念——由25處遺址和一個中心遺址區組成的“柿子灘遺址群”像一面彩色的旗幟飄揚在這塊多情的土地上。
該遺址是中國目前距今2萬到1萬年間的遠古遺址,柿子灘遺址群出土的石器組合的特徵呈現出了中國舊石器時代的西部風格,代表了舊石器時代晚期廣泛分布在黃土高原和黃河中下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
遺留年代
舊石器時代(palaeolithic;距今約250萬年~距今約1萬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見石器)為標誌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從距今約250萬年前開始,延續到距今1萬年左右止。其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分布廣泛。由於地域和時代不同,以及發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區的文化面貌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
考古發掘
2000年到2001年,考古工作者選擇20個地點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200平方米,出土了3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及裝飾品。發現方圓2公里的古人類活動中心區域,並發現一處距今2萬年左右的篝火遺蹟,從發掘的層面上仍能看到具有一定分布規律的燒土、燒骨、碳灰、動物碎骨和石製品。此次挖掘還發現了一些至少有2萬年曆史、製做精美的蚌貝類穿孔裝飾品,是近年來中國舊石器考古較為重要的發現。
瑰寶
呂梁山裡的吉縣,有一個叫作柿子灘的地方。1980年,考古人在這箇舊石器晚期的著名遺址,
發現了文化層間豐富的石製品以及少量的動物化石。尤其讓人驚喜的是,在這裡還發現了兩處以赭紅赤鐵礦繪製的、表現當時人們精神生活與信仰崇拜的岩畫。這些看似稚氣然而卻形態生動、技法簡練的作品,是人類最早的繪畫遺蹟之一。它反映了人類在物質生活中寄寓的精神追求,也說明正是勞動、生活創造了藝術,創造了世界。人民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這樣的岩石遺篇沒有任何的束縛和限制,只是一味地塗抹。然赤色有情,把胸臆與夢想,傾瀉了個淋漓痛快。也許,這才稱得上是真正的心靈之作。
文物特徵
柿子灘遺址石製品組合特徵,代表了舊石器末期分布於黃土高原和黃河中游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柿子灘遺址考古工作的深入開展對探索中國細石器工業的起源和區系類型,以及舊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演變過程具有重大意義。
保護
柿子灘遺址的考古發掘和研究是山西省文物局“十五”計畫重大主動性研究課題之一。
2000—2001年的田野工作分3個階段進行:2000年,在清水河下游兩岸進行大規模查,15公里範圍內發現了25處舊石器和動物化石地點,包括高樓河溝口附近的中心遺址區;2000—2001年選擇了20個地點進行了定量階梯式探溝發掘,水平清理、出土物的三維空間記錄以及文化層沉積物的過篩和淘洗,基本搞清了遺址群內石器文化的分布範圍、分布高程、分布密度、地質成因和遺址的埋藏性質。第14地點發現一處比較完整的篝火遺蹟;2001年,發掘了高樓河附近的第9地點、第12A地點和第12B地點,發現了距今2萬—1萬年間3個層面的古人類活動遺址,清理出4個用火遺蹟、修整石器的工作區、2000餘件石製品、動物化石以及製作精美的蚌質穿孔裝飾品。
所在地
吉縣位於山西西南邊隅,北與大寧接壤,南與鄉寧毗連,西臨黃河與陝西宜川隔河相望,東與臨汾、蒲縣交界。
總面積177.5平方公里。現轄2鎮9鄉,人口9.03萬。縣政府駐城關鎮。
吉縣,春秋時為晉國屈邑,西漢置北屈縣,北魏先後置禽昌郡,定陽郡、定陽縣,隋開皇十八年改稱吉昌縣,為汾州治,唐為慈林治,五代唐改名吉鄉縣,金為吉州治。元至元二年吉鄉縣併入吉州,民國元年稱吉縣。今因之。
該縣整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高谷深,塬嶺相連,峰巒重疊、溝壑縱橫。為山地丘陵區。主要山峰,東有石頭山、小南山、高祖山,管頭山等。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高天山海拔1820米為最高。其次是人祖山海拔1742米。該縣河流以清水河最長,該河發源於高天山西麓,從東北流向西南,流程六十多公里注入黃河。北部河流均屬昕水河交流。境內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0度,一月--5度,七月23度,年降雨量58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上旬,無霜期17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