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隨著柴氏家族的沒落,其府第也圮壞漸重。天常日久,風蝕雨剝,九百餘年後,後周皇帝的血脈嫡傳子孫們已混同在縣城內東街平房茅舍里的百姓中。威嚴的柴府成了斷垣殘壁,瓦礪一堆。其宅基逐漸被附近居民侵占,建為宅舍。容有住戶三十餘家,曾屬原人民公社東街大隊第六生產小隊,後改稱東街村第六生產小組。
1958年引黃河水入城圈,此處高地成了半島。1988年,為復建柴府花園此處居民全部搬遷。由縣政府聘請國家一級古建築師夏祖設計曲阜古園林建築工程公司承建,電業局投資450萬元人民幣,當年7月16日開工,於1999年5月31日竣工,挖湖開河,將這一半島從湖東岸割下,形成四面環水東大西小的橢圓形小島子,面積為11.8畝,於島上重建了這柴氏宅第。
建築風格

其一,和中國一般古建築一樣,為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屋檐的重量通過粱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作用。這種結構使建築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要求。還有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斗拱,由斗形木塊和弓形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即有支承荷載梁架之作用,又有裝飾之效果,美觀大方,氣勢雄偉。
其二,府邸內有若干單座建築,以圍牆、迴廊、亭軒、水池將一個個庭院,前後串聯,形成了層層深入的空間組成。這是中國封建“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的產物。
其三,柴府建築即有極富裝飾性的房頂,又配以豐富多彩的色彩。主要建築屋頂裝飾有十字形、丁字形兩種,其結構以“懸山頂”為主。兩邊的建築結構則為“硬山頂”。建築物上塗漆及彩畫多用紅、綠、黃、藍色,即使在冬季也有生機之感。
其四,柴府做為仿宋建築,屋頂的雕塑物簡潔明快,門窗等雕刻較少。
史料記載

明弘治十四年(1501),驛丞張廷威重建,為高唐的驛館,稱“魚邱驛館”。時有正廳和後廳各5間,東廂房7間,東西馬房各10間,儀廳3間,鼓樓1座,東有馬神廟3間。驛館有遞馬60匹,馬夫30名,抄牌2名,可見當時驛館之規模。
嘉慶五年(1800)、道光十五年(1835)重修。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於此。
柴府重建

柴府為二進院,步入津池即為主廳,主廳面闊5間,歇山式,灰瓦頂,吻獸相配,宋式彩繪相宜,飛檐排角,古色古香。院東西建有迴廊、亭、軒、水池。後院為後寢殿,面闊5間,歇山式,東西廂房各3間。
西為單體院落,有角門與東院相通。步入朱紅大門,迎面為仿古戲樓,面闊3間,宋代歇山式建築,兩側耳室各1間。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