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衛平

柳衛平

柳衛平,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所所長。一位先後10次在國際會議及國外實驗室作報告的年輕研究員,一位學識淵博、甘為人梯的博士生導師,一位可敬的核物理學專家。

人物簡介

柳衛平 柳衛平

1979年,柳衛平以優異的成績進入北京大學技術物理系學習。從此,他就與核物理結下了不解的情緣。隨後,他進入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攻讀碩士研究生,1986年畢業後留在原子能院工作。
1987年,參加工作不到一年的柳衛平,被選派到日本理化研究所做訪問學者。當時,日本理化所新建成一座回旋加速器,25歲的柳衛平被任命為尋找新核素的課題組負責人。在日本理化所的歷史上,這還是頭一次由外國人擔此重任。
帶著為國爭光的決心,柳衛平刻苦研究、頻繁實驗,提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尋找新核素的方案。在他的主持下,經過一年多的刻苦攻關,課題組發現了豐質子新核素鎵-61、鍺-63存在的重要證據,並在國際著名學術刊物上發表了論文。
1989年,柳衛平作為訪問學者的期限已滿,理化所的負責人一再挽留他。留下還是回國?柳衛平陷入了矛盾之中。如果留下來繼續工作,自己可能會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發現鎵-61和鍺-63的人,論文發表後就能獲得日本理化所的博士學位。況且,他的妻子也來到了日本,無論是從前途還是從家庭考慮,留在日本無疑都是有利的。
但是,柳衛平報效祖國的決心已定。“祖國正需要我,我的事業在中國!”他沒有過多地考慮自己的得失,想到的只是:祖國培養了我多年,應該報效祖國,在國外即使做出再大的成績,也是屬於人家的。他毅然回到了祖國。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上對次級放射性核束的研究與套用方興未艾。為了打進這一物理領域的前沿,柳衛平開始了次級束流實驗方案的調研和氣體探測器的研製工作。
1990年,對次級束流頗有見解的原子能院核物理所研究員白希祥提出,在我國現有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建造次級束流線,開展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柳衛平意識到,這是一個追趕世界水平的大膽構想。於是,29歲的柳衛平和56歲的白希祥結成了老少搭檔。
多少個日日夜夜,試驗、試驗、試驗……沒有試驗就沒有數據,沒有試驗就沒有把握,沒有試驗就沒有發言權。
1993年11月20日,一條立足現有條件、具有先進物理思想和技術路線的束流線誕生了,並在世界上首次產生了低能碳-11和氟-17次級束,其技術水平與美國及日本同類裝置相當。
1994年2月,這一成果順利地通過了部級鑑定。專家們認為,它構思巧妙,充分利用了原有設備,縮短了建造時間,所需經費僅為國外同類裝置的10%,達到了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填補了我國在次級放射性核束物理實驗和套用領域的空白,使我國核物理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前沿領域。
在同事眼中,柳衛平不僅能力強,而且是一個“甘當人梯”的人。自1999年成為博士生導師時起,柳衛平就對自己說:一定要培養更多的尖端人才,為年輕人的成長創造更廣闊的天空。
5年來,柳衛平無論是做博士生導師還是擔任物理所所長,都有計畫地建立起一支人才梯隊,就像園丁一樣,不停地播種、培育。

所獲榮譽

柳衛平已經獲得了諸多榮譽。1996年,柳衛平榮獲由楊振寧、陳省身等國際知名學者組成的香港求是基金會評審會推薦的“傑出青年學者獎”,成為國核心物理界獲此殊榮的第一人。1998年,他領導的項目組獲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 項核工業科學基金的資助,完成的基金項目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成為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建議人和子項目負責人。

主要成就

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次級放射性核束實驗裝置,完成了2H(7Be,8B)n角分布測量,導出了7Be(p,g)8B太陽中微子產生反應的天體物理S因子。成果在Phys.Rev.Lett.上發表。在德國GSI實驗室主持完成了40Ti核素的b衰變實驗,為中微子探測提供了關鍵的實驗刻度。這兩個重要核物理實驗從兩個方面對研究太陽中微子問題作出了貢獻。研究成果先後發表30餘篇研究論文,被SCI收錄9次,引用24次。96年,我國學術界將7Be(d,n)8B反應研究評為國內十大科技新聞。領導的項目組獲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完成的基金項目被評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成果。為國家973重點基礎研究項目建議人和子項目負責人。2000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