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丁大釗,1935年1月12日生於江蘇蘇州。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
1935年1月12日,丁大釗出生於蘇州一個普通市民家庭,曾先後在蘇州紗緞國小和市六中的前身有原中學就讀。
1951年考進同濟大學物理系,就讀一年後由於高校院系調整進入了復旦大學。
1955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
同年10月來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工作。
1955年10月至1956年9月在宇宙線實驗室任研究實習員,籌建宇宙線強度測量儀器。
1956年10月至1960年9月在前蘇聯聯合原子核研究所高能物理實驗室任初級研究員,參加高能物理研究 。
1959年參與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
1960年10月在中子物理研究室任助理研究員、研究組組長。
1960年10月返回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前身)。
1965年調核反應研究室,歷任助理研究員、研究組組長、副研究員,開展中子核反應研究,;
70年代中期及以後負責開闢快中子核反應g譜學分支學科,並領導熱中子輻射俘獲與原子核巨共振研究。
1979年任核反應研究室主任。
80年代負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
1981年任物理部副主任。
1983年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0年至1995年兼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開拓同步輻射套用工作。
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套用並參與高性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997年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科學技術顧問;
1999年擔任“加速器驅動潔淨核能系統的物理和技術基礎”項目的首席科學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1959年參與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提出並發展了一種確定徑跡氣泡密度、進而鑑別粒子的方法,為鑑定與分析反西格馬負超子事例解決了關鍵問題。
20世紀60年代初負責輕核反應實驗小組,為完成氫彈研製所需部分基礎數據的測量準備了條件。在系統調研輕核裝置中重要的核反應過程的基礎上,編寫了中國第一份有關數據的編評報告《輕核反應調研》。
參與王淦昌教授領導的尋找新粒子和研究高能核作用下次級粒子產生特性的實驗組,
70年代,根據核裝置研究與測試進一步發展和核能開發的需要,參與中子核數據系統的創建,實驗上負責開拓中子核反應γ射線產生截面及γ譜學的測量研究。
70年代末,利用高解析度鍺探測器獲得了一批14MeV快中子核反應產生的γ射線譜,這是中國第一批在束高分辨γ射線譜。
80年代負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實驗室的實驗區建設,建成適於進行精細核反應譜學與核結構研究的實驗室。
1990~1995年兼任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副主任,負責同步輻射套用並參與高性能同步輻射光源的建設。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項目上海光源建設的最早建議人之一。
1999年任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
1982年因反西格馬負超子的發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發表論文
Shi Y Q, Xia P, Luo Z L, et al. ADS Sub-critical Experimental Assembly——Venus 1#[J]. Annual Report for China Institute of Atomic Energy, 2004, 39(1):15-17.
Shi Y Q, Xia P, Luo Z L, et al. The Design, Construction, and Preliminary Experiment of China’s ADS Subcritical Experimental Assembly Venus-1[J]. Nuclear Technology, 2007, 159(1):106-118.
萬俊生, 張穎, 張利興,等. 鉛散裂中子靶物理特性研究[J]. 中國核科技報告, 2001(00):307-316.
萬俊生, 張穎, 張利興,等. ADS中子源散裂靶物理研究[J]. 計算物理, 2003, 20(5):408-412.
關遐齡, 蔣渭生, 崔保群,等. 與ADS相關的高功率質子加速器技術在我國的進展(英文)[J]. 中國核科技報告, 2001(00):110-120.
Guan X, Cui B, Peng C, et al. The Activities of HPPA Technology Related to ADS in China[J]. China Nuclear Science & Technology Report, 2001.
趙志祥, 丁大釗. 21世紀的中子科學及其套用的發展趨勢[J]. 中國基礎科學, 2001(7):9-17.
出版著作
1997年5月,主持編著了《原子核物理進展》
2000年1月,主持編著了《中子物理學———原理、方法與套用》
2000年12月,編著了《中子———打開原子能時代的金鑰匙》
人才培養
根據全國圖書館參考諮詢聯盟,丁大釗培養學生情況如下:
題目 | 作者 | 學位 |
高溫轉動核<'132>Nd<'*>、<'82>Sr<'*>的電偶極巨共振性質和<'82>Sr<'*>GDR的入射道效應研究 | 夏海鴻 | 博士 |
22MeV質子在<'28>Si和<'160>Gd上非彈性散射研究 | 安竹 | 博士 |
太陽中微子問題相關的兩個核物理實驗 | 柳衛平 | 博士 |
加速器驅動潔淨核能系統中的兩個核物理問題研究 | 樊勝 | 博士 |
重離子熔合反應中高自鏇態布居中的入射道效應 | 竺禮華 | 博士 |
榮譽表彰
1984年,丁大釗獲得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稱號;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1年獲得“何梁何利獎”。
社會任職
1999年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高級顧問。
人物評價
在與老丁的交往中,常常使我感動的是老丁善於從國家高度思考問題的科技戰略家的眼光,善於組織不同單位不同領域的科技人員集團作戰的大將風度和奮不顧身地獻身於祖國核科技事業的拚命三郎精神。 ( 原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院長評)
中國科學院院士之數學物理學部
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為現名,中國大陸最優秀的科學精英和學術權威,中國科學院院士從國內外最優秀的科學家中選出,每兩年增選一次。讓我們一起記住這些為祖國做出大貢獻的人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