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降獅舞

柳林降獅舞

在三百年前,堂邑縣南邢莊流傳著一種特殊的舞蹈——降獅舞,深受當地居民歡迎。降獅舞很快流傳到柳林南街。柳林南街距南邢莊不遠,該村第一大姓是楊氏家族,就是他們傳承了這一古老藝術,據可考資料顯示,至今已有9代傳人,令人惋惜的是,降獅舞卻在其發源地南邢莊失傳了。南邢莊時期的降獅舞已經不可考,目前流傳在柳林鎮的降獅舞,在舊社會主要功能就是祭祀娛神,多數在廟會上演出,所謂“娛神”也是一種祭祀方式。在年關時節也表演“降獅舞”自娛自樂。

遺產信息

2009年9月2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柳林降獅舞”為山東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柳林降獅舞道具及表演者柳林降獅舞道具及表演者

其具體信息是:
項目編號:III-33,
項目名稱:柳林降獅舞,申報單位:冠縣,
類別為:傳統舞蹈。

項目介紹

“柳林降獅舞”因流傳於山東省冠縣柳林鎮南街而得名。柳林降獅舞是清朝初年從原堂邑(東昌府區堂邑鎮)縣城傳到此地的,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有故事、有人物、有道白,表演獨特,伴奏恢宏,在眾多“舞獅”中獨具一格,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降獅舞的確切淵源已無法考證,只知道其組織名為“降獅會”,是民眾自發組成的演出團體。降獅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娛神,多在廟會上進行演出,年關時節也表演降獅舞自娛自樂。

舞蹈特點

柳林降獅舞的獅頭為“面具型”,而不是常見的“頭盔形”;後身蒙布,
柳林降獅舞傳人在表演柳林降獅舞傳人在表演
上綴獅毛。雖說是“獅”,但額頭正中又有一“王”字,又明顯有“虎”的特徵,而舞中的人物稱之為“無名歹獸”。
降獅舞有簡單的情節,說是一個外地“回回”,為了為民除害,手持“靈芝草”、“倒心鉤”和“八卦陰陽旗”,追蹤、查找、相鬥最後降服一對“歹獸”的故事,類似於戲曲中的“折子戲”如“武松打虎”。
各種舞蹈動作均沿著這條情節線進行表演,有“踩鼓”、“查蹄印”、“丈量獅子”、“轟獅子”、“撒旗子”、“撒球子”、“單咬”、“雙咬”、“踩四門”等。
降獅舞的樂隊非常龐大,樂器有有大鼓4面、鑔4副、鐃4副、大鑼2面、二鑼1面。這些舞蹈均在雄壯、宏大的鑼鼓伴奏中完成,場面十分壯觀。
降獅舞中的“回回”在場上頭戴面具,身穿戲服,手持八卦陰陽旗,靈芝,有“獨白”,還有和樂隊人員之間的“遞話”(對白),內容主要是交代情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