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乾浩特城址

查乾浩特城址

於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地百靈廟鎮東約35公里處。又稱破塔子城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500米。夯築土牆,殘高0.9-1.5米。四面各開一門,外築瓮城。四隅設角台。北牆有馬面。城內發現建築址三十餘處,十字形街道與四門相連,寬8-10米。遺址中採集到筒瓦、板瓦,灰陶卷沿盆、直口罐,鐵鏽花白瓷罐、茶釉瓮等殘片。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內蒙古自治區
查乾浩特城址VI-42

簡介

..
查乾浩特城址於內蒙古自治區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駐地百靈廟鎮東約35公里處。又稱破塔子城址。平面呈方形,每邊長約500米。夯築土牆,殘高0.9-1.5米。四面各開一門,外築瓮城。四隅設角台。北牆有馬面。城內發現建築址三十餘處,十字形街道與四門相連,寬8-10米。遺址中採集到筒瓦、板瓦,灰陶卷沿盆、直口罐,鐵鏽花白瓷罐、茶釉瓮等殘片。城東北高地上有古墓群,已清理兩座為土穴洞室墓,內置木棺,單人仰身直肢葬,頭朝西,死者穿絲綢衣服。墓地上有景教墓頂石,屬阿剌兀思系汪古人墓地。
..

城址

查乾浩特古城址位於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蘇木,現屬罕蘇木查乾浩特嘎查管轄,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查乾浩特古城址已於2006年6月被公布為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查乾浩特,意為白色的城池。該遺址由東白城、白城、西白城、阿巴嘎山祭祀址及白城附近村落遺址等幾部分組成。總面積69萬平方米。它利用棋盤山作為天然屏障,在兩座山峰之間的山坳處採用夯築城牆,中心辟有寬10米的白城南門。
白城的內城建以宮殿。中央宮殿位於城市的中軸線上,四周環以配殿,形成眾星拱月式的格局。在白城外城和內城共發現24塊不同形狀和規格的柱礎石,全部採用白色花崗岩製造,柱礎正面和立面均經過磨刻或鑿刻處理。城中出土有綠、黃色琉璃龍鱗紋殘磚、綠釉筒瓦、高足杯、銀錠等一批重要文物,充分顯示出主人的權位之高。
查乾浩特白城)古城是蒙古君主朝代的末代皇帝——察哈爾林丹汗(蒙名力克登可汗)的京都。目前學術界認為該城始建於遼並沿用到明代末期。白城在明代晚期作為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政治中心在罕蘇木境內留下了豐富的遺蹟和遺物。

據文獻記載

白城是林丹汗時期建築的都城。察哈爾傳至林丹汗時期,政治經濟實力迅速膨脹,其版圖“東起遼東,西至河套”,號稱“四十萬蒙古國主”,成為蒙古諸汗中勢力最大的可汗。明崇禎五年(1632年),皇太極會同歸附的蒙古各部進攻察哈爾部,三年以後攻入林丹汗都城,俘虜林丹汗之子額哲,察哈爾部從此歸屬後金,白城至此廢棄(林丹汗離開後,都城起火,宮殿焚毀)。由於額哲在後金大軍攻城之時便棄城投降,使城內其它建築和城牆未遭破壞,得以保留。
..

白城是這一帶的中心城市,城址規模宏大,城內建築布局主次分明,結構嚴謹。城分內外兩重,呈“回”字形布局,城郭東西長而南北短。外城平面為長方形,東北和西北角築有角樓,並且辟有南北兩座城門。南城牆的東西兩側局部利用了東西棋盤山作為天然屏障,並且沿山脊底凹處或緩坡地帶修築了石城牆,在兩座山峰之間的山空處採用夯築城牆。在山的陽坡、山頂西側和山陰坡分布著4座大型殿基址。在山脊西部的岩石上,一些危險區段均鑿有圓形孔洞,總計24個,推測當時可能插有欄桿,以防滑墜。外城內遺蹟分布,主要有石塊壘砌的小型房址,橫豎排列有序。地表上還散布一些石臼,似是專門為宮廷服務的平民住宅區和手工業作坊區。較大的建築址共發現五處,多孤立地分布在城的各個地段。
內城位於外城的中部,城牆高大規整,防禦設施完備。城牆址為正方形,保存較為完整,局部地段仍壁立如削,連城牆頂部馬道上的鋪路卵石仍完整的保存著。城內最大的宮殿建築位於後部中心。在城內東南角,有一處大型院落,開北門,院落中間築一高大的方形夯土台,保存較好。出土文物有白色花崗岩柱礎,琉璃板瓦,琉璃獅,虎瓦當,龍頭建築構件,纏枝牡丹紋、蓮紋、蕉葉紋調轉構件,石臼,石碾子等生活用具。西白城位於白城外城西側中部,城址平面為長方形,由兩重城相套組成。東白城位於白城東部偏北2公里處,城垣建立在平坦的草原上,城址平面略呈長方形,辟有東、西、南三座城門。
白城遺址附近共發現3處村落遺址,均分布著成排的房址。在白城北部的阿巴嘎山坡上,分布著大片的墓葬群及阿巴嘎山祭祀遺址等多處遺蹟,且保存較好。這些均對研究北方少數民族的歷史具有極高的價值。
據民間傳說,林丹汗皇城原在阿巴嘎哈日山北邊,後來遷到查乾浩特。

經專家研討確認:

2009年7月在阿旗根丕廟一喇嘛手裡發現的14首樂曲《牧馬歌》、《誠感辭》、《駿馬》、《善哉行》等為查乾浩特宮廷音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