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柘樹]

柘[柘樹]

柘樹(學名: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 ex Lavallee),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5米,樹皮淡灰色,成不規則的薄片狀剝落;幼枝有細毛,後脫落,有硬刺,刺長5—30毫米,老枝無刺。生長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山坡、路邊、宅旁或灌木林中,喜陽,對肺結核、熨傷疼痛、跌打損傷都有療效,民間用來治療癌症。 柘樹根多糖主要由葡萄糖、阿拉伯糖、半乳糖、木糖等4種單糖組成。這個對肺癌有奇效。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柘樹柘樹
柘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1-7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無毛,略具棱,有棘刺,刺長5-20毫米;冬芽赤褐色。葉卵形或菱狀卵形,偶為三裂,長5-14厘米,寬3-6厘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至圓形,表面深綠色,背面綠白色,無毛或被柔毛,側脈4-6對;葉柄長1-2厘米,被微柔毛。雌雄異株,雌雄花序均為球形頭狀花序,單生或成對腋生,具短總花梗;雄花序直徑0.5厘米,雄花有苞片2枚,附著於花被片上,花被片4,肉質,先端肥厚,內卷,內面有黃色腺體2個,雄蕊4,與花被片對生,花絲在花芽時直立,退化雌蕊錐形;雌花序直徑1-1.5厘米,花被片與雄花同數,花被片先端盾形,內卷,內面下部有2黃色腺體,子房埋於花被片下部。聚花果近球形,直徑約2.5厘米,肉質,成熟時桔紅色。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生長習性

喜光亦耐蔭。耐寒,喜鈣土樹種,耐乾旱瘠薄,多生於山脊的石縫中,適生性很強。生於較蔭蔽濕潤的地方,則葉形較大,質較嫩;生於乾燥瘠薄之地,葉形較小,先端常3裂。根系發達,生長較慢。

物種分布

以陝西、河北、廣東為主產江蘇各地,生於陽光充足的荒地和路旁;分布於河北南部、華東、中南、西南等省區。我國華南、西南、華北(除內蒙古外)各省均有分布,適生性很強。

繁殖培育

播種或扦插繁殖。

用途價值

藥用

莖皮是很好的造紙原料;根皮入藥,止咳化痰,祛風利濕,散淤止痛;木材為黃色染料;葉飼蠶;果食用和釀酒。我國古時桑拓並稱,可見它的用途不次於桑。

園林

柘樹葉秀果麗,適應性強,可在公園的邊角、背陰處、街頭綠地作庭蔭樹或刺籬。繁殖容易、經濟用途廣泛,是風景區綠化荒灘保持水土的先鋒樹種。

家具

柘樹木質既重又硬,入水則沉。同樣大小的一塊柘木與紅木(花梨木)比較,紅木的重量只有柘木的三分之二。柘樹的抗壓硬度和抗彎強度以及抗腐性、耐磨性都比紅木高。柘樹枝長而堅,宜作弓。《太平御覽》卷九五八引漢應邵《風俗通》記述:“柘材為弓,彈而放快。”柘樹製成的家具堅實緻密、光滑沉重,不需油漆,經久顏色由黃轉褐成深咖啡色,很似紫檀。現在不少人家還有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柘木家具仍在使用。舊柘木家具的收購價和舊紅木家具相近,而柘樹的木材價格還不到紅木價的四分之一。由於柘樹性能優良,除可製作高級家具外,還可製作農具、算盤、煙管、滑輪、車輪及工藝品。管理得當,柘樹20年左右就可成材使用,是價廉物美的如東“紅木”。

藥材概述

柘木柘木
【藥材名】柘木【拉丁名】Cudraniatricuspidata(Carr.)Bur.
【別名】原植物柘樹,又名:柘,柘桑,文章樹,灰桑樹,柘子,野梅子,野荔枝,老虎肝,黃桑,黃了刺,刺釘,黃疸樹,山荔枝,痄腮樹,痄刺,九重皮,大丁癀
【名稱考證】柘木(《本草拾遺》),柘樹(《救荒本草》),柘(《詩經》)、柘桑(《淮南子》高誘注)、灰桑樹(《湖陰縣誌》)
【科目來源】桑科植物
【藥用部位】柘樹的木材。
【性味歸經】《本草拾遺》:"味甘,溫,無毒。"入肝、脾二經。
【功效主治】化瘀止血,清肝明目,截瘧。治崩漏,飛絲入目,瘧疾。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l-2兩。外用:煎水洗。
【資源分布】分布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微、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
【古籍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
①《本草衍義》:"柘木,里有紋,亦可旋為器。葉飼蠶曰柘蠶。葉硬,然不及桑葉。"
②《綱目》:"楊,處處山中有之,喜叢生。乾疏而直,葉豐而厚,團而有尖。……其實狀如桑子而圓粒如椒,名佳子。其木染黃赤色,謂之柘黃。"
【相關選方】
①治月經過多:柘樹、馬鞭草、榆樹。水煎兌紅糖服。(《湖南藥物志》)②洗目令明:拓木煎湯,按日溫洗。(《海上方》)
③治飛絲入目:柘樹漿點(目)了,綿裹箸頭,蘸水於眼上繳拭涎毒。(《醫學綱目》)
【參考出處】《本草綱目拾遺》、《本草衍義》、《綱目》
【相關藥材】柘木白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