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róu chì
註解
柔痓 病名。 ①肺熱傳腎而致骨強筋柔,肢體舉動無力。《素問·氣厥論》:“肺熱移於腎,傳為柔痓。”王冰註:“柔,謂筋柔而無力。痓,謂骨痓而不隨。氣骨皆熱,髓不內充,故骨痓強而不舉,筋柔緩而無力也。” ②即柔痙。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詳該條。
相關文獻
•柔痓摘要:王冰註:“柔,謂筋柔而無力。痓,謂骨痓而不隨。氣骨皆熱,髓不內充,故骨痓強而不舉,筋柔緩而無力也
•柔痙摘要:證治》:“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痙)。”治用栝樓桂枝湯加減。亦有因暑季感受
•陰痙摘要:。一作陰痓。 ①指柔痓,即柔痙。《丹溪心法·痓》:“陰痓曰柔,有汗。”參見柔痙條。 ②痙病見四
•醫方捷徑指南全書——珍本醫籍叢刊摘要:陽 陽厥明厥 血脈黃歌 濕症黃歌 痓剛柔痓歌 傷寒四症相類歌 傷寒至捷法歌 對症諸
•柔摘要:柔①柔軟。《靈樞·癰疽》:“如堅石,勿石,石之者死。需其柔,乃石之者生。” ②柔和。《素問
•辨痓濕暍脈證第四摘要: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名曰柔痓。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
•平痓濕暍脈證第二摘要:者,名剛痓. 太陽病,發熱汗出,而不惡寒者,名柔痓. 太陽病,發熱,其脈沉而細者,為痓. 太陽病
•病可下證第七摘要:陰,可下之,屬承氣湯證。 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痓狀,下之即和。 病者無表里證,發熱七、八日,
•柔剛摘要:剛,脈色有柔剛,氣味有柔剛,柔者屬陰,剛者屬陽,知柔剛之化者,知陰陽之妙用矣。”參剛柔條。 作者
•剛柔摘要:”張景岳註:“形證有柔剛,脈色有柔剛,氣味尤有柔剛,柔者屬陰,剛者屬陽,知柔剛之化者,知陰陽之妙
病名
1.肺熱傳腎而致骨強筋柔,肢體舉動無力。《素問·氣厥論》:“肺熱移於腎,傳為柔痓。”王冰註:“柔,謂筋柔而無力。痓,謂骨痓而不隨。氣骨皆熱,髓不內充,故骨痓強而不舉,筋柔緩而無力也。”
又,柔痓,當為柔痙。指筋脈拘攣強直的病證。 痓乃痙字之誤。
⑴《素問·氣厥論》云:“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痓。”
日本·丹波元簡《素問識》云:“ 簡按:柔者,陰之義。《傷寒論》:‘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痓。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痓。’成無己註:‘痓字,乃痙之誤。’蓋肺屬太陰,腎屬少陰,肺移熱於腎而發痙,故曰柔痙。《活人書》云:‘柔痙,又雲陰莖。’是也。馬、張根據王注云:柔,謂筋縱而無力也。《說文》:‘痙,勁急也。’筋縱無力,何得雲痙,於理太乖。吳云:‘柔,多汗也。’亦誤。”
⑵《素問·厥論》云:“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林億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痓’作‘痙’。”
再,日本·森立之《素問考注》云:“案:‘柔痙’為誤字,宜從《太素》作‘素痙’。素者,強直堅硬之謂,未練之絲之名。未練絲不柔軟,故轉注為強梗之義也。……蓋‘素痙’者,剛柔二痙之總稱,單曰‘痙’,又曰‘素痙’,是古昔之俗名耳。”
時賢李今庸《古醫書研究·素問考義四十七則·柔痓》云:“考《說文》無‘痓’字,故一般說來,《黃帝內經》中除所謂‘運氣七篇’者外,凡作‘痓’字者,皆為‘痙’之偽也。
……然‘痙’字古代行書寫作‘痙’,與‘痓’字形近易偽,故中醫藥學古代典籍內‘痙’字多有偽為‘痓’字者。如《靈樞·經筋第十三》中‘主癇瘛及痙’之文,《甲乙經》卷二第六載之即偽為‘主癇瘛及痓’;《靈樞·熱病第二十三》中‘熱而痙者死’和‘風痙,身反折’之文,《甲乙經》卷七第四、《太素·熱病說》載之皆即偽為‘熱而痓者死’和‘風痓,身反折’也。《太素·經筋》所載‘主癇痸及痓’之文,楊上善注謂‘痓,警井反,身強急也。’則為‘痙’字之音義,是其誤乃在楊注之後也。
此文‘傳為柔痓’之‘痓’,《太素·寒熱相移》載之即作‘痙’。《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載‘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痓’之‘痓’,《新校正》謂全元起本即作‘痙’。《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第二》載‘名曰剛痓’,林億等註:‘一作痓,余同’。彼原文或注文必有一‘痓’作‘痙’,其‘痙’字偽為‘痓’又在林億之後矣。《脈經》卷八第二載:‘《平痓濕暍脈證第二》’,林億等註:‘痓,一作痙’,等等。
此足以可證明在中醫藥學古典著作內,‘痙’字多被偽為‘痓’,而‘痓’字多為‘痙’之偽也。然今人不識,竟誤以為‘痓’、‘痙’二字無別也,豈不哀哉!
……此文‘柔痓’之‘痓’,觀上述可見其為‘痙’字之誤,無疑。至於其‘柔’字,王冰等注為‘筋柔而無力’,然‘筋柔’何必無力?《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說:‘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長有天命’。既長有天命,則‘筋柔’何以是‘病’?果為筋脈柔軟無力,則其又何以見之於‘強急’之‘痙病’?吳昆等注援《傷寒論》‘柔痙’之義以釋此文為‘多汗’,殊不知彼論‘傷寒所致’之‘太陽痙病’,以‘無汗’、‘有汗’分‘剛、柔’,而此則為‘肺移熱於腎’之‘痙病’,無‘剛、柔’之分,何得訓‘柔’為‘多汗’? 此‘柔’字或為‘素’字之誤。《太素·寒熱相移》載此文即作‘素’而曰‘素痙’,當是。素,與‘索’字通,‘八索’又作‘八素’,可證。是‘素痙’者,乃‘索痙’也,與《五十二病方》中‘嬰兒索痙’合。然其‘索’乃‘繩索’之‘索’,《金匱要略·五藏風寒積病脈證並治第十一》說:‘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是‘轉索’又‘緊’義,筋脈‘緊急’。則與‘強急’之‘痙病’相協矣。”
2.即柔痙。見《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詳該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