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黃龍病

柑橘黃龍病

柑橘黃龍病(英文名:Citrus huanglongbing)由類細菌引起的柑橘新梢黃化、葉片斑黃的一種世界性危險性病害,又稱黃梢病、黃枯病。在南非、印度及東南亞諸國,該病曾稱為青果病(Greening)。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雲南、貴州、四川、浙江、湖南、江西等省。該病對柑橘子生產危害極大,感病的柑橘品種得病後可在3-5年內喪失結果能力,甚至枯死。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名:柑橘黃龍病

柑橘黃龍病柑橘黃龍病

英文名:Citrushuanglongbing
別名:黃梢病、黃枯病、青果病
病原中文名:類立克次氏體,類細菌
病原拉丁學名:Rickettsiae-likeorganismgloeosporioidesPenz簡稱RLO;Bacter-like-Organism簡稱BLO
病害類型:細菌
主要危害作物:柑、橘、橙、檸檬和柚類均可感病。尤其以椪柑、蕉柑、福橘、茶枝柑等品種的耐病力弱,感病後衰退快。橙類耐病力較強。感病不受樹齡大小的限制。
主要危害部位:梢、葉、果、根

病原及發病特點

病原學

柑橘黃龍病柑橘黃龍病

病原為類細菌(Bacterialikeorganism,簡稱BLO,前稱MLO),稱亞洲韌皮桿菌,屬薄壁菌門原粒生物。病原體多呈圓形或隨圓形,少數呈不規則形。菌體雙層膜。外層膜厚薄不均勻。病菌生長最適溫度為20℃左右,在10℃以下及35℃以上生長緩慢。卵形分生孢子發芽的溫度範圍為5~35℃,適溫為15~25℃。1995年在第13屆國際柑桔病毒病學家會議上一致通過以CitrusHuang Longbing為這類病害的正名。

發病特點

病菌寄生於柑橘韌皮部篩管細胞內,可通過嫁接和昆蟲介體(柑橘木虱)傳染,也可通過菟絲子傳到長春花上,但不能通過汁液和土壤傳染,種子能否傳染尚未明確。

在病區本病初侵源主要是病樹;在新區則主要是帶病苗木和接穗。田間發病輕重取決於病株和木虱的數量;幼齡樹較老齡樹易感病、傳染蔓延更快;蕉柑椪柑茶枝柑福桔最易感病,溫州蜜柑甜橙檸檬則較耐病;水肥管理和治蟲得當的果園發病較輕、擴展較慢;位於高海拔或山谷,或周圍種有防護林,其生態條件不利於木虱繁殖、遷移、傳播的園圃,發病少甚至不發病。

為害症狀

柑橘黃龍病病果柑橘黃龍病病果

初發病樹在濃綠的樹冠中出現個別黃梢,粵果農俗稱之為“插金花”或“雞頭黃”,遠看相當觸目。通常春梢多在葉片轉綠後顯症,表現為“斑駁黃化型”;夏秋梢則在葉片尚未轉綠就顯症,表現為“均勻黃化型”。翌年病枝抽發的新梢短小纖弱,葉細狹長,硬直,葉脈微腫,缺光澤。病樹開花特早而多,花朵近球形並聚集成團,粵果農俗稱之為“桌球花”和“打花球”,坐果率極低,果小、畸形、品質差,某些品種近熟期出現“紅鼻果”。隨著病情的發展,黃梢越來越多,有的葉片呈類似缺鋅的花葉狀。病樹在3~5年內枝梢逐漸乾枯、根爛,樹勢明顯衰退,終致全株死亡

防治方法

(1)嚴格檢疫制度,杜絕病苗、病穗傳人無病區和新種植區。
(2)培育無病苗木。①苗圃地應選擇在無病區或隔離條件好的地方,或用塑膠網棚封閉式育苗。②建立柑橘無病毒繁育體系。凡經選出的良種株系,必須通過指示植物或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檢測。通過莖尖嫁接脫毒技術獲取莖尖苗木,按無病毒規程操作繁育無病苗木。③“體系”未建立時,砧木種子應采自無病樹的果實,種子用50~52℃熱水浸泡5分鐘,預熱後再浸泡在55~56℃的熱水中,恆溫達50分鐘。接穗應采自經鑑定的無病母樹,並用1000倍鹽酸四環素液浸泡2小時,後即用清水沖洗乾淨嫁接。④加強苗圃的管理制度。
(3)防治柑橘木虱。

①加強栽培管理,每次新梢抽發整齊,統一噴藥防治。在萌芽期即要噴第一次農藥,防治成蟲產卵在芽隙處。農藥以有機磷為主,可選用水胺硫磷、氧化樂果或機油乳劑等。

②加強冬季清園噴藥,消滅越冬期活動力差的柑橘木虱,是全年防治的關鍵。靚果安150-300倍+沃豐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有機矽噴霧2次,每次間隔10天左右.(針對無果粉的品種和有果粉品種轉色期前)。
茶皂素300倍+沃豐素600倍+大蒜油1000倍+有機矽噴霧2次,每次間隔10天左右.(針對有果粉的品種轉色期後)

③調整果樹品種結構,在柑橘產區內不種植黃皮、九里香等芸香科植物,杜絕柑橘木虱轉移寄主。
(4)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柑橘果樹可用黃龍寶藥肥淋根和用葉六素噴施預防缺素,及早挖除病樹,堅持每次新梢轉綠後全面檢查黃龍病株,發現一株挖除一株,不留殘樁[3]。
(5)病區重建柑橘園。①應整片挖除病、老樹,清理環境,先種植一年短期作物後再行種柑橘。②採用隔離種植。
(6)以產業化經營方式發展柑橘生產,做到發展規模統一規劃,園區內統一品種,生產上統一措施,技術上統一指導,管理上統一規程。能有效控制發病率。

柑橘黃龍病柑橘黃龍病

席捲佛州柑橘

美國佛羅里達州是全球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橙汁生產地。但近年,號稱橙樹“殺手”的柑橘綠化症(柑橘黃龍病)席捲佛州,使佛州損失數十億美元。許多面臨困境的種植者迫於無奈,準備在抗病橙樹測試沒有完成的情況下就進行種植,以挽救當前局面。

佛州為全美提供90%的橙汁飲料供應,而柑橘綠化症的蔓延已威脅到佛州柑橘產業7.6萬個就業崗位。學者朱迪•格羅塞爾(JudeGrosser)表示,植物病理學家估計,70%的佛州橙樹已感染柑橘綠化症。

學者稱,嚴峻的形勢使許多種植者準備在測試沒有完成的情況下,種植橙樹新砧木

地理分布

我國主要病區為廣東、廣西和福建,在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的局部地區有發生,台灣省的立枯病亦為黃龍病。在泰國、越南、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也為害嚴重,非洲的青果病也屬黃龍病。

1.土。土壤是植物賴以生存的環境。保持土壤良好墒情是植物健康生長的關鍵,包括土壤團粒結構的培養,有益菌群的保護與補充,污染源面的控制,這些是植物生長的基礎。
2.肥。肥是植物營養補充的重要手段。要根據植物的需肥特性合理科學施用不同成分的肥料,注重根部施肥與葉面施肥的時期配合,在肥料的選用上注重品質,提高鑑別劣質肥料的能力,注重施用有機肥,不過量施肥是關鍵。
3.水。水是植物生命之源。注重不同植物的需水特性和規律,科學合理補充植物不同生長時期的水分,植物生長才能旺盛。關鍵掌握施肥時期的水分供給,提高肥料利用率,減輕肥料在土壤中的危害。
4.藥。農藥是植物生長的保護神。農藥在植物生長中起重要作用,科學用藥,合理用藥,不亂施農藥,避免殺死有益生物和有益菌群是農藥施用的最高目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