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灌木,高0.5-0.7米;莖圓柱狀,枝交叉對生或二歧地分枝,小枝披散或懸垂,節間長4-6厘米,粗約1毫米。葉對生,薄革質,披針形或鐮刀形,稀長卵形,長4.5-7(-8)厘米,寬1-2(-2.5) 厘米,頂端漸尖或近急尖,下半部漸狹;基出脈5-7條;葉柄短。扇形聚傘花序,1-3個腋生或頂生,總花梗長2-5毫米;總苞舟形,長約2毫米,具花3-5朵;花排列成一行,中央1-3朵為雌花,側生的為雄花;雄花:花蕾時卵球形,長約1.5毫米,萼片4枚,三角形;花葯圓形,貼生於萼片下半部;雌花:花蕾時橢圓狀,長2.5-3毫米,花托長約2毫米,下半部漸狹;萼片4枚,三角形,長約0.5毫米;柱頭乳頭狀。果黃綠色,長7-8毫米,上半部倒卵球形或近球形,直徑約4毫米,下半部驟狹呈柄狀,長2-4毫米,果皮平滑。花果期4-12月。
化學成分
從中分離得到β-香樹脂醇(β-amyrin),羽扇豆醇(lupeol),菜油甾醉(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香樹脂酸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yl acetate),β-香樹脂酮(β-amyrenone),羽扇烯酮(lupenone),白樺脂酸(betulic acid),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菜油甾醇葡萄糖甙(campesteryl glucoside),豆甾醇葡萄糖甙(stig-masteryl glucoside),β-谷甾醇葡萄糖甙(β-sitosteryl glucoside);高聖草酚(homoeriodictyol),柚皮素(naringenin),3’-甲基鼠李素-3-葡萄糖甙(rhamnazin-3-glucoside),高聖草酚-7-葡萄糖甙(homoe-rlodictyol-7-glucoside);二十七烷(heptacosane),二十八烷(octacosane),二十九烷(nonacosane),二十四烷醇(tetracosanol),二十六烷醇(hexacosanol),二十八烷醇(octacosanol),二十烷醒(triacontanol);棕櫚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二十二酸(behenic acid),正二十三酸(n-tri-cosanoic acid),二十四酸(lignoceric acid),二十五酸(pentacosanoicacid),二十六酸(cerotic acid)和二十八酸(octacosanoic acid)。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00-1200(-1600)米的山地常綠闊葉林中,寄生於錐栗屬、柯屬或樟樹等植物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南部和東南部、貴州西南部、廣西、廣東、江西(尋烏)、福建、台灣。泰國北部、越南北部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中藥名稱
藥名 柄果槲寄生《福建植物志》
漢語拼音 bing guo hu ji sheng
別名 有柄槲寄生、桂花寄生、油桐寄生《廣西藥用植物名錄》,寄生茶(廣西),刀葉槲寄生(台灣)。
藥材基源
為桑寄生科植物柄果槲寄生 Viscum multinerve (Hayata) Hayata的帶葉莖枝。
中藥藥性
【性味歸經】味辛;微苦;性平。歸肝;腎經。
【功效主治】祛風濕;補肝腎;活血止痛;安胎;下乳。主治風濕痹痛;腰腿痛;跌打損傷;高血壓;胎動不安;乳汁不下。
【各家論述】《中國中藥資源志要》:“祛風除濕。用於跌打,骨折,腰腿痛。”
藥方選錄
1.治腎虛腰痛:柄果槲寄生、女貞樹寄生、五指毛寄生各15~30g,豬脊骨200g。加水800ml,分2次服,每日1劑。
2.治坐骨神經痛(腰腿痛):柄果槲寄生、桑樹寄生、半楓荷寄生、松寄生各15g,狗脛骨30g。加水300ml,分2次服,每日1劑。
3.治高血壓病,頭暈,頭痛:柄果槲寄生30g,桑樹寄生15g,夏枯草10g。水煎代茶頻飲。
4.治妊娠中期,胎動不安:柄果槲寄生15g,杜仲樹寄生12g,枸杞根10g。水煎代茶頻飲。
5.治產後乳汁不下:柄果槲寄生、木饅頭寄生、黃豆(炒)各15~30g,黃花倒水蓮30g,豬蹄1~2隻。慢火水煎,分2次服。喝湯吃黃豆及豬蹄,連服5~7劑。(1-5方出自《藥用寄生》)
槲寄生屬植物
槲寄生屬(Viscum L. ),槲寄生科植物(1981年的克朗奎斯特分類法將槲寄生科列入檀香目,1998年根據基因親緣關係分類的APG 分類法和2003年經過修訂的APG II 分類法不承認這個科,將本科合併到檀香科中。)約30種,分布於東半球熱帶至溫帶,我國有10種;各省區均有,其中槲寄生v. coloratum(Kom. )Nakai 等供藥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