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亦稱枹罕廢址,約在今臨夏縣新集鄉後古城遺址。隋以後治城可考者有三:元古城,在今臨夏市城北緊靠北源山根,宋古城,在今臨夏縣新集鄉內;唐古城,在今臨夏市折橋鄉後古城村,均有遺址可考。歷史
明洪武十二年,都指揮使徐景截元城之半,向南伸展一里修築城池。明弘治庚申年(1500年)宋都指揮蔣昂重修城池,城高五丈,厚三丈,闊三丈,周圍九里三,南北長二里有半,東西長二里有百步。明嘉靖丙午年(1546年)加修,匾曰:"河湟雄鎮"。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知州王全臣加修。同治時部分城毀,知州潘效蘇,總兵沈玉遂補綴殘缺。民國六年縣知事張華林再做修茸。民國17年南關廂城毀。1949年臨夏解放後,隨城市建設,城垣逐漸拆除,整貌無存。臨夏史稱"枹罕",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置枹罕縣,屬隴西郡。前涼張駿置河州,是中國以黃河命名的唯一的一個州,古人認為:河州是"天盡頭",積石關是"黃河源頭"。中華民國初設導河縣,以大禹“導河積石”的傳說而得名,但在臨夏的方言中,"導河"與"導火"讀音相近,遂更名為臨夏縣,以瀕臨大夏河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