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林立仁,1913生於吉隆坡,高級工程師。廣東潮安(今潮州)人。1935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工學院 高工電機科。曾任航空委員會無線電廠課長、中央航空公司副工程師。1949在香港參加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起義。歷史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民用航空局工程師,中國民用航空總局科學研究所室主任,中國民用航空局航行司副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子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曾研製成功55型高頻A/N無線電定向儀和58--1型儀表著陸設備。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13年4月8日,出生於吉隆坡,祖籍廣東省潮安縣金石鎮。
1925-1928年,在新加坡華僑中學讀國中。
1928-1931年,在廈門讀高中。
1931-1935年,在杭州國立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學習。
工作經歷
1935-1941年,在歐亞航空公司任無線電機械員,在南京國民政府侍從室任機務工務組長,在成都航空委員會電訊器材修造廠任外勤課課長。
1941-1943年,在華盛頓中國自衛供給公司任甲級考察員。
1943-1945年,在成都航委會電訊器材修造廠任機務課、設計課課長,航委會通訊學校研究委員、實習工廠廠長。
1947-1949年,任上海中央航空公司電訊總工程師室副工程師。
1949年11月9日,參加“兩航”起義。
1950-1951年,在廣州民航辦事處。
1951-1952年,在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
1952-1956年,任軍委民航局電訊處工程師。
1956-1980年,任民航科學研究所工程師、通訊導航研究室主任。
1980-1984年,任中國民用航空總局航行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
1984年,退休。
1993年1月28日,在美國聖地亞哥逝世。
解放前
林立仁,祖籍廣東省潮安縣金石鎮,1913年4月8日出生於原荷蘭殖民地馬來亞半島的吉隆坡華僑家庭。其父林耀南是當地一個小百貨商人,自知文化低,只能挨苦找活路,將來兒子大了,一定要讀書,才能有點出息。因此,林立仁6歲時便到西婆羅洲的坤甸埠振強國小讀書。
1925年畢業後考上新加坡的華僑中學,並念完了國中。在廣大華僑的愛國主義思潮的薰陶下和親友之間的影響下,其父又千里迢迢地將林立仁送回福建廈門,讀完了高中。
浙江大學
1931年7月,林立仁考取杭州的國立浙江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
1935年7月畢業,獲得了工學學士學位。此後,他先在中德合營的歐亞航空公司任無線電機械員,隨後在南京國民政府侍從室任機務工務組長,在成都航空委員會電訊器材修造廠任外勤課課長。
1941年9月,林立仁被派往華盛頓的中國自衛供給公司任甲級考察員,辦理對華《租借法案》的電訊器材“租借”工作。在工作中,林立仁涉獵了許多當時美國的先進電訊技術,積累了知識,增長了才幹。
1943年1月回國,在成都航委會電訊器材修造廠歷任機務課、設計課課長以及航委會通訊學校研究委員和該校實習工廠廠長等職。這期間,林立仁堅持學以致用、學用結合的原則,對無線電設備的設計、製造和教學,都親自動手,勇於實踐,增長了科學技術智慧型。
抗日戰爭勝利後,林立仁目睹國民黨反動派一意孤行,反對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實行和平的方針,堅持要大打內戰,以致時局動盪、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他積鬱不安,度日如年,不願到南京就任國民政府航委會通訊工程大隊長之職,遂假稱患病去上海岳母家休養,並打了“請長假”的報告。
1947年底,他進了上海中央航空公司電訊總工程師室任副工程師,1948年拒絕赴台灣命令,隨公司遷至香港。回歸後,分配廣州民航辦事處工作,表現突出,當年即評為二等勞動模範。後又奉命調到北京民航局工作,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見慰勉。
解放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1949年11月9日,林立仁參加了原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簡稱“兩航”)在香港的兩航起義。從此,林立仁加入建設新中國民航事業的隊伍,也是他個人步入新的人生歷程的開端。
1950年1月,林立仁同“兩航”起義人員一道,從香港復員回到廣州,在廣州民航辦事處工作。由於他工作和學習都表現優秀,當年被評為二等勞動模範。次年初,他被選派去北京的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努力鑽研了馬列和毛主席的著作,從而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增強了為人民服務的信念和建設新民航事業的決心。
1952年後,林立仁歷任軍委民航局電訊處工程師,民航科學研究所工程師、通訊導航研究室主任,民航總局航行司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等職。這期間,他先後創製和發明了“特高頻定向儀”、“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曾受到民航局的通報嘉獎和物質獎勵,並出席了全國勞動模範大會,在主席台上就座。經過改進的“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於1964年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經國家審定,自1991年3月起,享受早年回國定居專家的政府特殊津貼待遇。
1990年,林立仁不幸身患肺癌,曾在中日友好醫院住院治療。隨後,赴美國舊金山和聖地亞哥看望女兒。因癌症擴散,於1993 年1月28日在聖地亞哥逝世,享年80歲。臨終時,他遺囑喪事從簡,要將其骨灰送回祖國大陸安葬。並表示了對科學救國、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念,冀望國家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耿耿情懷,不盡所言。
人民日報、中國民航報、美國北加洲僑報、洛杉磯英文報、聖地亞哥英文報、新加坡星島日報以及台灣多家報刊都作了報導,懷念他數十年對民航事業的貢獻。林立仁的愛國精神永垂人間。他的骨灰送回祖國,被安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主要成就
林立仁是民航科研所三人小組成員之一(華鳳翔、林立仁、顧其行)。1959年中國民航首屆科技成果展覽會,林立仁為主導之通訊導航等技術革新科研項目,約占全部展覽成果之一半。其科研成果,世界媒體爭相報導,至今不少項目仍為世界眾多國家採用。
增產節約,研製“特高頻定向儀”
新中國民航事業剛剛起步的時候,“兩航”起義不僅為中國民航的創建提供了物質和技術基礎,而且避免或少走了彎路。在三年經濟恢復時期,民航已開闢了7條國內航線,通航里程約8000 千米,並擔負了支援和平解放西藏的空投與不少專機任務。但是林立仁任職的民航電訊修配所技術設施缺乏,技術人員少,工場十分簡陋。為了維持民航日常的生產任務,維護各種通訊導航設備,他們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
“特高頻定向儀”是在林立仁的倡議、技術指導及直接參與下,克服了重重困難而完成試製的。1953年初,民航電訊部門為保證民航事業的穩步發展,特別是保證飛行安全的緊迫需要,計畫在全國各主要機場建立民航特高頻定向網,但向國外購買特高頻定向儀設備,不僅花費大量外匯,而且定貨時間也長。當時國內某電訊廠也曾試製,但未獲成功。儘管各種懷疑保守的論調不時在所內傳播,林立仁則堅持發揮內在潛力,利用庫存材料,自行研製,並提出“特高頻定向儀”的初步設計方案,得到了領導的支持。在試製過程中,林立仁一心撲在無線電技術研究上,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做好充分的試製技術準備。同年6月24日,第一部民航“特高頻定向儀”在天津張貴莊機場進行了首次實驗,但未成功。隨後,林立仁與所內同事便就地“安營紮寨”,苦心鑽研,反覆改進,終於解決了定向儀的紕漏和難點,於4天后再度實驗,效果良好。擔任試飛的老機長徐作誥一下飛機便向林立仁伸出了大拇指,說民航自製的“特高頻定向儀”性能很好。
“特高頻定向儀”改變了當時民航使用中波導航台導航,不能進行長距離定向且安全係數不高的局面。該設備的清晰信號,為減少飛行中的迷航事故,保障民航飛行安全和航線網建設都起了積極作用。特別是在當時國家面臨經濟困難、外匯支絀的情況下,為民航的增產節約打開了道路。從此,林立仁在民航科技領域中日益發揮出他的中堅作用。
積極回響“向科學進軍”的號召
1956年,中共中央向全國發出“向科學進軍”的偉大號召,極大地鼓舞和調動了全國科學技術人員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林立仁也熱烈回響。民航開展科技工作的起步階段,首先必須根據民航的實際,擬訂科研規劃,組建科研機構,建立科技管理體制,開展急需又力所能及的科研項目。林立仁在上述各項工作中,都做出了可貴貢獻。同年1月13日,民航局黨委專題討論了“向科學進軍”問題,會議決定成立由華鳳翔、林立仁、顧其行三位高級工程師組成的科研規劃組。他們廣泛聽取有關民航開展科學技術研究的意見和建議,制定了《關於中國民航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方案(草稿)》。還聘請了4名蘇聯民航科學院的專家來華協助修訂該方案(草稿)的工作。在中蘇專家的努力下,制定了《民航科研組織系統圖》和《1958-1960研究項目規劃(草案)》等八個檔案。1957 年1月,國家科技規劃委員會批准民航局成立一個獨立的科學研究室,兩年後又擴充為科學研究所,下設四個研究室,即經濟研究室、飛機發動機研究室、無線電通訊導航研究室和技術情報研究室,附設一個金工實驗車間。林立仁先被任命為該所工程師,隨後於1960年8月兼任無線電通訊導航室主任。與此同時,民航科研所和民航各技術業務部門通力合作,大力開展了民眾性的技術革新運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57年確定的十個民航科研項目中,“改進和研製通訊導航設備”項目是以林立仁工程師為主組織實施的。1959年8月,民航局舉辦了首屆科技成果展覽會,並出版了《1958-1959年民用航空科學技術成果彙編》,其中通訊導航技術革新項目約占全部成果的一半。
發明“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
50年代初,民航的通訊導航設施只能保證白天正常天氣條件的飛行,而不能保證夜間和複雜天氣條件下的飛行安全,因而嚴重限制著飛機的利用率,運輸總周轉量也上不去。那時,民航普遍使用的伊爾-14型客機的日利用率還不到兩小時。民航的這種狀況不僅滯後於國民經濟的發展需要,也影響了民航的前進步伐。因此,更新和加強民航通訊導航設施成為當務之急。但是由於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經濟與技術的封鎖政策,我國民航所需的儀表著陸設備以及其他相關技術項目均被列為“禁運物資”。
林立仁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在缺乏必須的技術圖紙資料,又無實物樣機參考,加之當時我國無線電工業還很落後,既無特高頻絕緣介質,也沒有穩定可靠的電纜,甚至沒有足夠功率的特高頻發射功率管的情況下,他毅然承擔了研製“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的項目任務。
他曾說,要發展事業,就得吃大苦,耐大勞,天上不會掉下餡餅來!他還說:“外國人能搞出來的,我們也一定要搞出來!”他首先從研製基本器件入手,一次又一次鑽研技術,修改設計方案,攻克了研製過程中的一道道難關。如實驗中林立仁發現滑翔儀的機器性能變化很大,下雨時從表面看不出什麼,但是經過了兩三個月的觀察,每遇雨後天晴,天線內部透明膠周圍就會凝結很多水點。於是他們在透明膠下面打了幾個洞,讓內部水蒸氣蒸發,消除了由於天氣變化對機器性能產生的影響。這套設備的許多零件完全是用手工製造的,全部裝配器材都可以在國內解決。
林立仁還親自上車床、上刨床操作。正是靠著愛國敬業的頑強毅力與意志,終於1958年4月試製出“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的樣機,安裝在上海龍華機場試用,效果良好。根據飛行機組的多次校驗,認為該設備的場型、有效距離、航道寬度、線性、穩定性和調製深度差等方面,都符合國際民航組織對儀表著陸設備的技術要求,與外國的同類設備相比,具有體積小(相當於外國設備的三分之一)、重量輕、耗電量省(相當於外國設備的四分之一)、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和可靠性高等優點,接近當時儀表著陸設備的世界先進水平,達到國際民航組織附屬檔案十規定的一類標準,部分性能達到了二類標準。
隨後,民航電訊修配廠又生產了12台“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分別安裝在北京、上海和廣州等機場使用,都能在複雜天氣條件下晝夜引導飛機安全著陸,對保障國內外航班以及重要專機的飛行安全起了重要作用。1964年9月,該設備通過國家技術鑑定,被授予國家發明一等獎。
國際活動
標準
1964年4月,巴基斯坦首次通航中國時,巴方按國際民航組織的技術要求,向中方提出的保證波音707型飛行安全的五項必備設備中,就有儀表著陸設備,但林立仁發明的“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與西方的制式不同。為此,林立仁又繼續努力進取,同修配廠的技術人員一道,將原仿蘇聯的比相制,改為國際通用的比幅制,保證了緊急需要,達到了標準實用化的要求。
標準的優勢
這一設備在後來的中巴通航、中國—印尼通航、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以及1979年我國領導人出訪南斯拉夫、羅馬尼亞和伊朗等國時,多次得到使用,使專機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能安全降落,圓滿完成了重要航班和專機的導航保證任務,受到國外的好評,並被外國媒體爭相報導。為保證設備的正常使用,林立仁不顧年老體弱和家務紛繁,多次出差去烏魯木齊參加擴建機場工程,親自主持安裝和調試“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表現了高度的政治責任心,為此,民航總局上報國務院及空軍黨委批准,給林立仁記了三等功。
人物評價
林立仁1963年被選為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他曾應中國科學普及協會的要求,編寫《無線電導航知識》、《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工作原理及使用說明》和《正交余隙對減小束內反射體作用之矢量分析》等科技著作。他工作一貫認真負責,嚴謹治學,從不計較條件、地位,任勞任怨,勇於創新,為發展我國民航建設事業,特別在通訊導航等科技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填補了當時我國電訊工業生產的空白,對民航導航技術業務的發展起了不可磨滅的歷史作用。他是民航職工所景仰的一位老知識分子。
主要論著
1,林立仁,無線電導航知識
2,林立仁,安全58-1型儀表著陸設備工作原理及使用說明
3,林立仁,正交余隙對減小束內反射體作用之矢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