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墓

林散之墓

1996年馬鞍山市政府投資將林散之夫婦合葬墓遷入採石風景區林散之藝術館內的“江上草堂”之右,建成墓園。 1989年林散之先生辭世後,與其妻合葬於馬鞍山市採石鎮的小九華山。 1996年馬鞍山市政府投資將林散之夫婦合葬墓遷入採石風景區林散之藝術館內的“江上草堂”之左,建成墓園。

基本信息



保護單位名稱:
林散之墓

類別:

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1991年

地理位置:

馬鞍山市

公布時間:

2004年10月28日

簡介

林散之(1898——1989)生於江蘇江浦烏江江家坂,祖籍安徽和縣。原名以霖,字霖,號三痴,後改名散之,別署左耳、散耳、江上老人等。林菜散之從小就開始接受藝術啟蒙教育,十六歲師從范培開先生學習書法,十八歲師從張栗庵進士學習詩文,三十二歲赴上海從黃賓虹先生學習書畫,解放後曾任江浦縣副縣長,後供職於
林散之墓
江蘇省國畫院。林散之是繼王羲之、懷素、王鐸之後的又一草書名家,被譽為“當代草聖”。林散之草書代表作《中日友誼詩》,被譽為“林散之第一草書”。 林散之先生在詩歌和繪畫藝術方面同樣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有詩、書、畫“三絕”之稱。他一生非常景仰唐代大詩人李白,生前曾多次登臨采石磯,留連太白樓,寫下了大量詩詞,曾有“歸宿之期與李白為鄰”的遺願,並親筆寫下了“詩人林散之暨妻盛德粹之墓”。1989年先生辭世後與其妻合葬於馬鞍山市採石鎮的小九華山。1996年馬鞍山市政府投資將林散之夫婦合葬墓遷入採石風景區林散之藝術館內的“江上草堂”之右,建成墓園。墓園與館舍融為一體,是林散之藝術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林散之藝術館總占地面積3800平方米,墓園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由東南大學教授單踴設計,整個墓體是由黑色花崗岩砌成,啟功先生題寫了“林散之先生之墓”的碑名,趙朴初先生為墓後的照壁題寫了輓詞“雄筆映千古,巨川非一
林散之第一草書《中日友誼詩》局部
源”。墓園在設計與建造時,保存了原有的名木古樹,依地就勢,階梯布局,顯得十分自然而不失莊重,墓體照壁以及古樹在設計者的巧妙構思中,充分給人以想像空間,是遊人瞻仰、憑弔林散之先生的最佳去處。
11月21日下午,我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散之墓保護規劃評審會在合肥順利召開。
2013年1月,市文物局委託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徽省文物保護中心編制林散之墓保護規劃。11月21日下午,該規劃評審會在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六樓會議室順利召開。與會專家對保護規劃文本進行了充分討論,在肯定了文本整體指導思想明確,有一定的深度,符合國家相關要求的同時,並就林散之墓園主體和附屬物的界定、墓園如何按規制調整布局、“三防”建設等問題,各抒己見,達成了共識。文本編制單位將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對其進一步完善後,報請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執行。
林散之墓位於市雨山區採石街道牛渚社區採石風景區林散之藝術館內。1989年林散之先生辭世後,與其妻合葬於馬鞍山市採石鎮的小九華山。1996年馬鞍山市政府投資將林散之夫婦合葬墓遷入採石風景區林散之藝術館內的“江上草堂”之左,建成墓園。現該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