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板廠峪長城用石頭和青磚砌成,綿延約15公里,地勢險要,建築雄偉,敵樓星羅棋布,最高敵樓修建在800多米高的山頂上。每段長城都以當地的地名來命名,比如老虎溝、盤道溝、蛇窯溝、楊來樓等。在50多座敵樓中,保存較完好的敵樓有30多座,其中現存十幾處長城界碑,在現存明長城中十分罕見。烽火煙墩與敵樓戰台遙相呼應,全方位、多層次的展示了明長城軍事防禦體系獨特的風貌。仰視絕壁之顛,長城在高高的山脊上一字排開,每個高峻挺拔的山尖上都有敵樓。楊來樓是東西長城的分界線,東側通向董家口、大毛山方向,西側通向義院口方向。兩側長城在向東、西方向延展之後不久皆轉向南,另有一橫向的坍塌嚴重的城牆在兩者之間串聯。楊來樓敵樓是一座空心敵樓,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樓分為上下兩層,中部設有鋪房,上下層之間以階梯相通;下層可以遮風避雨,頂上可瞭望射擊,鋪房可以儲備武器與糧食。空心敵樓四面設有箭窗,稱四眼樓。此敵樓雖已殘垣斷壁,但其雄姿依然如故。境內的長城未經過任何修復,歷經風霜,以古老的雄姿屹立在這裡幾個世紀。
磚窯遺址
在板長峪村口,一塊“板廠峪明長城磚窯遺址”大理石碑引起記者的注意。隨行的許國華介紹,萬曆年間,戚繼光任薊鎮總兵時,派中軍門譚綸再次重修長城,在石築長城的基礎上加磚修復,並增修磚制敵樓50座。明代長城磚窯集中在板廠峪西溝和板廠峪東溝兩片面積達200多畝的玉米地下。窯頂距地面25厘米,頂部由膠土、碎磚等分層築成,透過被局部揭開的窯頂,可見由厚重的青磚築成的窯壁。
在明長城磚窯遺址旁邊,有兩座保存完好的磚窯,占地約300平方米。磚窯四周已被村景區管委會用柵欄和鐵鏈隔離。這兩座磚窯為馬蹄窯,窯口直徑為5米,窯深3.5米。裡面保存著當時燒好的築長城用的大磚頭。許國華介紹,磚窯里的磚長34厘米,寬17厘米,厚9.5厘米,重約9公斤。磚窯為義烏兵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