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柳江國家地質公園

柳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面積650平方公里。該公園以柳江盆地的古生物化石、地層遺蹟、岩溶地貌和花崗岩地質地貌為特色。

基本信息

簡介

河北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遼寧接壤,西與唐山毗鄰。面積650平方公里。秦皇島國家地質公園以柳江盆地的古生物化石、地層遺蹟、岩溶地貌和花崗岩地質地貌為特色。

自然環境

地質公園的核心部分—柳江盆地,位於秦皇島市區以北,其南緣距秦皇島市12公里,有240平方公里,包含了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面積小而內容豐富,為國內罕見。其內三套地層及三大岩類分布廣泛,均為自然露頭,地層完整,界限清楚,岩類齊全,化石豐富,沉積構造發育,被公認為“天然地質博物館”。構造類型多種多樣。不同規模的褶皺、不同級別的斷裂以及揉皺、牽引、裂隙、岩脈充填等巨觀、微觀構造發育,形跡清晰。多種類型的構造形跡對研究區域地殼運動發展史及其力學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提供了一幅幅典型的構造圖版。還有金屬、非金屬礦化、礦點;岩溶作用形成的象鼻山、溶洞、天井、石芽、溶溝等;流水作用形成的離堆山、跌水、河流階地等其它地質遺蹟。
國家地質公園內薈萃了眾多的內生、外生礦床,但大多因規模小而不宜開採,卻適於科普教學,其成因分析具有重要的地學意義。第四系洞穴堆積,可以使人們了解史前生物群落、生境及生物演化,是重要的科研、科普基地。

旅遊特色

距今25至16億年間混合花崗岩構成了北戴河、山海關著名旅遊區的地質背景;距今5.4至2.5億年間古海洋中沉積的石灰岩形成了象鼻山、溶洞等華北罕見的岩溶地貌;距今2.5億至6500萬年間的中生代花崗岩山體高大雄偉,陡峭險峻,形成了山地旅遊景觀;現代海洋地質作用形成了我國最大的沿海沙丘和瀉湖,形成了各種海蝕、海積地貌景觀;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秦皇島“天開海岳”的驚世之美。
柳江國家地質公園位於秦皇島市以北12公里,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與遼寧接壤,西與唐山毗鄰。以柳江盆地為中心,總面積約240平方公里,由地質遺蹟景觀區、古生物化石、地層遺蹟、岩溶地貌和花崗岩地質地貌為特色、地質地貌景觀區和人文歷史景觀區部分組成。這裡地質遺蹟豐富,系統而完整地記錄了華北地台元古代至今20億年的地殼演化、地理環境變遷和生物進化歷史,被稱為華北地台地質演化的教科書。

公園的組成

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包括柳江盆地、祖山、燕塞湖、角山和長壽山,其主要由地質遺蹟景觀、地質地貌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等三部分組成。

地質遺蹟景觀

以柳江盆地為代表的地質遺蹟,是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地學資源的主體。柳江盆地被稱為華北地台地質演化的教科書,是我國現代地質學的發祥地之一,人稱地質學家的搖籃。區內賦存著對追索地質歷史有著重要意義的地質遺蹟,是開展科研科普、教學實習、旅遊觀光的理想場所。其主要地質遺蹟資源由以下要素組成。25億年以來,歷次重大地質構造運動——呂梁運動、薊縣運動、加里東運動、海西運動、印支運動、燕山運動所形成的六大不整合面;形成的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等五套地層,古生物化石組合帶和岩漿岩、變質岩、沉積岩三大岩類;不同級別的褶皺、不同性質的斷裂及其他構造形跡和金屬、非金屬礦化礦點、溫泉;第四紀古脊椎動物及鳥類洞穴堆積等。

地質地貌景觀

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的地質地貌景觀,內涵豐富,形成機制複雜多樣。其主要類型有:
流水地貌:瀑布、峽谷、階地、離堆山、先成河、河流襲奪等;
岩溶地貌:象鼻山、溶洞、落水洞、石芽、鐘乳石等;
冰凍地貌:冰臼、石海等;
花崗岩地貌:花崗岩像形石、峰燭石、洞穴等。

人文歷史景觀

地質公園內現存的50 公里長城,體現了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以三道關、九門口、董家口、義院口等為代表的長城及其相關文化,是秦皇島地質公園極具特色的珍貴資源。研究長城在選線、建關時所運用的地理知識和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等技術手段,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
柳江地質公園

科學價值

秦皇島地學資源的科學價 值體現在典型性、稀有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優美性以及科學性等方面。

典型性

具有大區域對比意義的六大不整合面和下奧陶統亮甲山組、上三疊統黑山窯組兩大層型剖面;其外圍,具有古今對比意義的現代海洋地質作用環境。

稀有性

柳江盆地僅僅只有240平方公里,卻包含了對追溯地質歷史具有重大科學研究價值的典型層型剖面、生物化石組合帶地層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質構造剖面和構造形跡,被公認為“天然地質博物館”,面積小而內容豐富,為國內罕見。

系統性和完整性

六大不整合面、五套地層、三大岩類、各種構造形跡和豐富多彩的地質地貌景觀系統而完整地記錄了華北地台從太古代晚期至今25億年以來的地殼演化、地理環境變遷和生物進化的歷史。

優美性

太古界變質花崗岩構成了山水風光的地質背景;古生界石灰岩形成了象鼻山、溶洞等華北罕見的岩溶地貌;中生界花崗岩山體高大雄偉,陡峭險峻,形成了優美的山地景觀;其外圍,現代海洋地質作用形成了我國最大的沿海沙丘和瀉湖,形成了各種海蝕、海積地貌景觀;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秦皇島“天開海岳”的驚世之美。

公園的科學性

研究時間長,至今已達130多年;1869年,李希霍芬在柳江盆地進行煤田地質調查,1919年,劉季辰、葉良輔等建立亮甲山組層型剖面,1922年,德國地質學家馬底幼在柳江盆地進行柳江灰岩、砂岩的研究,建國後50年來,北京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西北大學、中國科學院等70餘所大專院校和科研單位在秦皇島進行專題研究和教學實習;1982年,中國地質學會60周年大會在北戴河召開並考察了柳江盆地;1993年,第30屆世界地質大會將柳江盆地作為專程考察路線,2000年,第六屆國際古植物學大會在秦皇島召開。
研究人員層次高,有李希霍芬、翁文灝、丁文江、劉季辰、葉良輔、馬底幼、黃汲清、程裕淇、張文佑、陳國達等對本區進行開創性的地質調查工作;研究考察、教學實習和參加地學夏令營的人員數量大,每年約5000人次。接待實習師生,名列全國第一。研究成果顯著,已完成1:20萬、1:5萬區域地質調查;確定金屬、非金屬礦產52種;完成1:2.5萬水文地質調查,是暑期北戴河的重要水源地;發表各類專著和論文數以百計。
一百多年來,秦皇島豐富的地質遺蹟,造就了無數地學科學家和工作者,贏得了“地學百科全書”的美譽。今天,秦皇島柳江國家地質公園的建立,為展示我國地質事業和地學科學開闢了一個視窗,也極大地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城市品位。全面認識地質公園的科學價值,有效利用地質公園的珍貴資源,必將帶動我市旅遊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必將推動對珍稀地質遺蹟和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是秦皇島市可持續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地質遺蹟保護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依法管理、科學開發、利用寶貴的自然遺產,是我們面臨的一項重要工作。秦皇島市要珍惜國家地質公園這個品牌,借鑑外國的先進經驗,加強管理和建設,省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地質公園建設,爭取把秦皇島建設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地質公園示範區和重點遺蹟保護示範區,力爭早日加入世界地質公園行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