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縫合線

板塊縫合線是印度板塊在向北漂移的過程中與古歐亞大陸碰撞,從而使新特提斯洋關閉,遂形成了印度板塊-雅魯藏布板塊縫合帶,在這個帶內就有代表新特提斯洋殼殘餘的蛇綠岩套,以及俯衝增生楔、混雜堆積以及藍片岩等標誌性的產物。現在板塊構造學說通常也根據板塊縫合帶的存在,劃分不同的古板塊。目前,我國及世界各地均已開發出一些和板塊縫合線有關的地質公園。在我國,如河南信陽金剛台以及湖北木蘭山地質公園,都處於我國南北兩大板塊交接的縫合線上,可以看到一系列與板塊縫合線有關的地質和構造現象。還有就是台東的大縱谷,是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的縫合帶,從地形和地質上均可以見到這些板塊縫合線的特徵。

它代表古板塊的匯聚邊界,因此是重建古板塊的重要依據。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大洋板塊消減使原先位於大洋兩側的大陸碰撞、拼合而產生的強烈變形帶內常保留有洋殼殘餘物質(蛇綠岩套),它和造山帶相伴生;這樣的碰撞結合帶即為地縫合線所在部位。一般認為,印度板塊在新生代早期向北漂移過程中與古歐亞大陸碰撞,而使新特提斯洋關閉,沿印度河和雅魯藏布江形成地縫合線;在這個帶內就有代表洋殼殘片的蛇綠岩套,以及俯衝增生楔、混雜堆積等標誌性岩類;在巴基斯坦的拉達克等地,更有晚白堊世的藍片岩。

板塊百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