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古時,城北鳳凰山麓——松林參天,景色秀麗,沿山路拾級而上,觀松賞濤,若置身仙境。故名望松嶺而得名。民國33年(1944)置望松鄉。1952年,為江北區駐地,1958年,改為紅旗公社望松管理區。1959年,改為西屏公社望松管理區。1961年,改為望松公社,1983年起,復稱望松鄉。
經濟發展
工業經濟自1995年創辦工業小區以來,鄉黨委、政府把經濟成長的著辦點放在發展工業上,重中之重抓工業,使工業小區規模日益擴大,工業產值大幅度上升,從1998年的3639萬元增長到2003年2.25億元,共引進企業4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5家,通過質量標準體系認證企業達到6家。工業小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拓寬了馬(橋)烏(井)公路並澆築水泥路面,埋設了馬橋至鄉政府、馬橋至王村的自來水管,協助建造望松35千瓦變電所,致使工業小區基礎設施齊全,水電路配套。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逐步從改善投資硬環境為主轉向改善投資軟環境為主,積極推進機關效能建設,進一步強化服務功能,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水平,實行“全程式代辦”服務制度。
農業經濟農業生產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堅持市場導向原則,以效益為中心,以科技為動力,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著力主攻大棚蔬菜、茶葉、乾水果等主導產業,到2003年底,全鄉已開發臍橙基地80公頃,茶葉200公頃,蠶豌豆320公頃,大棚蔬菜25公頃,各類乾水果140公頃。建成苗木基地4公頃,盆栽類園藝蝴蝶蘭1.5萬盆。先後建立大棚蔬菜示範基地、王村旱糧和臍橙示範基地、鄭家儀橋臍橙基地、翁村“華春18號”毛豆示範基地和優質米示範基地、崗後農業科學技術綜合基地,引進“採風1號”辣椒、日本大白蠶和慈谿大白蠶等蠶豆新品種,畜牧業生產形成一定規模,年生豬出欄頭數達到1.3萬頭,家禽16萬羽。
基礎設施
認真抓好農田水利、交通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有力促進了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6年來,農業設施建設總投入1530餘萬元,一是土地整理70公頃,投入資金700萬元,該項目涉及全鄉18個行政村,新建機耕路15條,達30千米,新建水渠21條,達2500米長。二是修建壇頭塘、坑後、烏石下病險山塘水庫,修復茅溪坑、翁村源坑、松陰溪等共4000多米水毀防洪堤及80餘處堰壩。三是完成過境公路沿線村莊的接線工程,提高了過境公路的共享率;澆築望(松)農(中)公路麻洋塔至烏石下段的水泥路面,新建西河至過境公路和五都陽至過境公路的簡易公路,拓寬改造翁村至黃崗頭和崗後至西崗嶺的鄉道,新建鄭家至開發基地的機耕路,改造山仁下各自然村之間的機耕路,改建烏井村大路橋樑。澆築石門、五都陽村的村道水泥路面。四是建設鄭家、儀橋村自來水工程,切實解決了兩村吃水難問題。五是完成五都陽、王村的路燈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