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別山茯苓

大別山茯苓

茯苓(Fú Líng)出自《神農本草經》。《別錄》: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

地理位置

大別山位於中國河南省、安徽省、湖北省交界處。東南西北走向,西接桐柏山,東為張八嶺,三者合白馬尖---代表松稱淮陽山。長江、淮河的分水嶺

產品特性

茯苓(Fú Líng)出自《神農本草經》。《別錄》: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陰乾。陶弘景:茯苓今出郁州。自然成者,大如三、四升器,外皮黑,細皺,內堅白,形如鳥獸龜鱉者良。其有銜松根對度者,為茯神,是其次茯苓後結一塊也。為療既同,用之亦應無嫌。《本草圖經》:茯苓,今東人采之法,山中古松,久為人斬伐者,其枯折搓卉,枝葉不復上生者,謂之茯苓撥,見之,即於四面丈餘地內,以鐵頭錐刺地,如有茯苓,則錐固不可拔,於是掘土取之,其撥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塊,不附著根上。其抱根而輕虛者為茯神。《綱目》: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堅如石者,絕勝。其輕虛者不佳,蓋年淺未堅故爾。《本經逢原》:茯苓,一種栽蒔而成者,曰蒔苓,出浙中,但白不堅,入藥少力。《滇海虞衡志》:茯苓,天下無不推雲南,曰云苓。先入林,不知何處有茯苓也。用鐵條斸之,斸之而得,乃掘而出。往往有一枚重二、三十斤者,亦不之異,惟以輕重為準。已變盡者為茯苓,變而有木心存者為茯神。往時林密茯苓多,常得大茯苓,近來林稀茯苓少,間或得大者,不過重三、四斤至七、八斤,未有重至二、三十斤者。自安慶茯苓行,而雲苓愈少,貴不可言。李時珍、汪訒庵之書,尚不言云苓。雲苓之重,當在康熙時。《偽藥條辨》:茯苓當取整個切片,照之微有筋膜者真,切之其片自卷,以潔白為上。

茯苓人文

大別山區英山縣五桂墩村村民不僅在本村廣泛種植茯苓,更是發揚不怕苦、不怕累、科技致富的精神,在周邊的楊柳、霍山縣、雷店、草盤等鄉鎮大力推動茯苓產業。年輕有為的五桂墩村一組水家山田氏家族以田松為首的能幹精英更是將茯苓事業發展到省外,在福建廣東等省投資建立種茯苓基地,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以茯苓為支柱,大力發展天麻產業,成為全村致富的領頭雁。三是技術新。五桂墩村注重科技創新,從北京科學院引進原種,結合多年實踐經驗、精心育種,開發出了自己的種苗品牌產品,單個茯苓重達120餘斤,周邊市縣慕名紛紛來購種,產品暢銷蘄春縣、霍山縣、羅田縣、六安市等縣市。五桂墩村村民依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大力發展茯苓產業,積極發家致富,目前人均年收入高達9800多元。截至2012年2月,五桂墩村已完成79公里通村公路水泥硬化工程,徹底改變了交通落後面貌,為茯苓產業深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如今,五桂墩村已成為享譽國內外最著名的的原生態茯苓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