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東辛店與樂陵市相鄰,是慶雲縣的"西大門"。轄49個行政村。面積43平方公里,人口2.7萬,耕地3.萬畝,土地平坦肥沃,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馬頰河穿境而過,省道315線縱貫東西,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是國內外有識之士投資興業的黃金寶地。現在合村並居後轄19個社區,4個行政村。全鄉土地總面積43平方公里,2.8萬人,3.4萬畝耕地。基礎設施完善,自然條件優越,素有“蔬菜之鄉”的美譽,是慶雲縣的“棗園子”、“菜園子”和“花園子”,先後榮獲“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市級文明鄉鎮”、“全市信訪‘三無’鄉鎮”等榮譽稱號。2009年,全鄉共完成稅收615萬元,其中,國稅396萬元,地稅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10元。2009年度全縣經濟工作綜合考核中,列全縣第六名,榮獲三等獎。
經濟發展
發展概況
近年來,鄉黨委、政府依託自身優勢,通過招大培強新興產業、進檔升級傳統產業,鋼鐵加工、設施蔬菜、金絲小棗、現代畜牧、農業觀光五大產業主導優勢逐漸顯現。特別是設施蔬菜,2009年年初,東辛店鄉被德州市政府確定為全市首批品質蔬菜示範區,按照“一年見成效,兩年上規模,三年發展大棚蔬菜2萬畝”的奮鬥目標,目前,示範區建設順利,共建成大李、石高等大棚蔬菜基地10個,落實各類大棚近500個,基地總面積達到1100餘畝。全鄉經濟和農民純收入逐年攀升,新農村建設也步入了快車道。2009年,按照產業發展需求,全鄉49個行政村合併為19個社區和4個行政村,總計減少村莊26個,村莊減少率53%,順利完成基層組織幹部調整和17個社區的社區委員會選舉工作,社區建設全面啟動。目前,剩餘2個社區和4個行政村的選舉工作將於2010年4月底完成,三和、東興等社區建設工作已進入實質階段。
該鄉新建社區主要包括產業帶動型、強村帶動型、自然村恢復型和鄰村合併型四種類型,其中產業帶動和強村帶動型占60%以上。自去年6月份社區正式運行以來,優勢逐漸顯現。土地流轉工作快速推進,目前已完成10個村4000餘畝地的流轉工作,社區幹部大局意識得到很大提高。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個體工商業戶達1000餘戶,個體私營企業近百家。骨幹企業-東興棉紡、國祥麵粉、永盛五金資產達1000萬元;缶皇加油城、維鴻塗料、鐵塑包裝、500噸保鮮庫、大通醬菜、連發煙共花等一批民營企業的迅速崛起已成為該鄉的財源支柱。隨著王官塑膠加工園區的開工建設、小城鎮建設步伐的加快、西大門美化、亮化工程的實施,必將為東辛店鄉經濟超常發展搭建新的平台。
特色產品
東辛店鄉盛產棗菜,是遠近聞名的的“棗菜之鄉”。全鄉棗、菜間作面積3.3萬畝,棗樹近100萬株,年產乾棗800萬公斤,2003年又新植冬棗10萬株;蔬菜複種面積4萬畝,形成九大蔬菜基地、30多個品種,年產蔬菜9萬噸,所產"彩雲"香菜、黃瓜、西紅柿及金絲小棗系列已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證書,產品暢銷京津地區及東北三省;張立蔬菜批發市場規模的快速膨脹和遍布全鄉的農業開發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為棗菜發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牛、豬、雞、鴨等畜牧養殖小區的不斷發展壯大,培植了該鄉新的經濟成長點。
陳門三烈士
在東辛店鄉有一門三烈士,他們是陳玉堂、陳玉山、陳玉樓三兄弟。抗日戰爭爆發後,兄弟三人先後參加抗日,在戰場上奮勇殺敵、屢立戰功,不幸獻出了年輕、寶貴的生命,為中國的抗戰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受到了後人的敬仰,其英雄事跡在慶雲縣廣為流傳。
陳玉堂為長兄,1912年出生,初小文化,1938年參加了滄州縣縣大隊,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歷任班長、排長、縣大隊副職等。他作戰勇敢,指揮有方。常以少勝多。他為人憨厚,對黨忠誠,曾多次寫信給家中,動員弟弟們參加抗日。在他的教育下,陳玉山、陳玉樓都參加了抗日。1943年3月,縣大隊住在南皮縣五官莊。日寇漢奸突然包圍了村子,陳玉堂機智勇敢的率部隊突圍,經過激戰,部隊突圍成功,他不幸犧牲,年僅31歲。
陳玉山,1915年出生,是玉堂之弟。1941年4月參加渤海一軍分區任班長,1943年7月,在安務村與日寇一次激戰中犧牲,年僅28歲。
陳玉樓,1922年生,是玉堂之三弟。1939年參加慶雲縣獨立營 任班長,1941年8月14日,在紀王橋反“掃蕩”戰鬥中,他發現敵人陣地車上裝有子彈箱,他便擲去手榴彈,乘煙霧衝上去,扛一箱子彈下車,他發下車下兩個日軍用機槍向我軍掃射,他從敵人後猛地奪過機槍,給我軍造成有利戰機。就在這時,有兩個日寇用刺刀刺進他的腹部。敵人潰敗後,戰友們把他搶救到南杜,因流血過多而犧牲,年僅19歲。
1947年,鄭德昌縣長為其頒發“民族之光”牌匾,以示褒揚。2005年8月15日,新慶雲烈士陵園落成後,民政部門專門請人複製了該匾(原匾現存放於縣民政局,由於損壞不易懸掛)和三人的相片、事跡簡介一起懸掛於陵園參觀大廳,供人緬懷、瞻仰。每年清明,其後人都會到三烈士墓地按民間風俗祭拜,鄉政府每年也組織鄉直單位前去掃墓。
特色農業
東辛店鄉盛產棗菜,是遠近聞名的的"棗菜之鄉"。全鄉棗、菜間作面積3.3萬畝,棗樹近100萬株,年產乾棗800萬公斤,2003年又新植冬棗10萬株;蔬菜複種面積4萬畝,形成九大蔬菜基地、30多個品種,年產蔬菜9萬噸,所產"彩雲"香菜、黃瓜、西紅柿及金絲小棗系列已獲國家A級綠色食品證書,產品暢銷京津地區及東北三省;張立蔬菜批發市場規模的快速膨脹和遍布全鄉的農業開發節水灌溉項目建設,為棗菜發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牛、豬、雞、鴨等畜牧養殖小區的不斷發展壯大,培植了該鄉新的經濟成長點。
人文環境
獨具特色的歷史
慶雲商貿發達,具有悠久的商貿傳統和豐厚的商貿文化底蘊,春秋時為齊國北部漁鹽之區,出現了商貿萌芽,大規模的商貿活動始於隋唐,盛於明清。
據史料記載:隋唐時期,境內鹽產豐富,水路運輸十分便利。當時每天過往的大小鹽船300餘艘,經京杭運河,逆水而上直達江南,運量超千噸,小棗成為當時販運的主要貨物之一。慶雲鎮周尹村一株隋末唐初所植唐棗樹,距今有1300多年歷史,雖飽經風霜,仍枝繁葉茂,碩果纍纍。相傳隋末瓦崗寨大將羅成曾在此樹拴過馬。
明清時期,商品種類日趨豐富,交易更加繁榮。小棗交易成為僅次於原鹽的第二大商品。據《慶雲縣誌》記載,當時全縣已有棗樹3萬餘株,年產150萬斤。境內馬頰河畔的瀏陽橋頭成了相當規模的小棗交易市場,日交易量500擔以上。
慶雲小棗除行銷江南外,還飄洋過海,遠銷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與小棗一起販運的還有乾鮮海貨,草帽辮,槐米,皮毛等慶雲特產,並有陶瓷、絲綢、藥材、雜貨等大量外貿回流。
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慶雲人如魚得水,廣開商品流通渠道,以商為生的“職業商人”群體不斷發展壯大。形成了小百貨、金融器材、體育器材三支推銷大軍,近6萬人常年活躍在全國各地,編織起了一個巨大的民間流通網路,奠定了現代商貿發展的基礎。
現有景致
海島金山寺:位於汾水王村西,隋代即有。該寺院建築宏偉,大殿禪堂10餘排,占地千餘畝,僧侶眾多,有騎著毛驢關山門之說。寺門之東即為汾水鎮,居兩水交匯處,乃水旱碼頭,游者香客絡繹不絕,商
賈雲集,日進斗金。《金史·地理志》尚有記載。有關唐僧出生送往金山寺及去天竺取經的傳說流傳至今。明代,該寺僧侶胡作非為,寺院被毀,墟址瓦礫山積,今廣約百畝仍高出平地半米左右,土中雜有古時陶片。
1、棣城煙雨
無棣古城墟址,在常家鎮於店村北,從西周至元末,已逾3000年,為隋唐宋元之縣治。該城方圓八里,有四門,如今墟址殘瓦陶片仍依稀可辨,曾多次出現海市蜃樓現象。
2、華夏古棗
慶雲是金絲小棗的重要產區之一,周尹村現存的千年老棗樹,是聞名遐邇的“唐棗”,相傳為隋末唐初所植,羅成曾在此系過戰馬,雖飽經風霜,仍根固葉茂,碩果纍纍。此樹為華夏古棗之最,已載入《中國名勝大辭典》。
3、平湖春曉
慶雲水庫為魯北最大的平原水庫,全國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紀云為該水庫題寫了庫名。水庫中心島上多種候鳥栖息,是旅遊觀光的好去處。
4、佛寺鐘聲
石佛寺始建於元代,相傳某年夏秋,村前馬頰河洪水泛濫,兩尊石佛與一口巨鍾漂滯於此,元龍、仁鳳夫婦修小廟將其供奉。後來佛教弟子及香客募捐,建造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稱石佛寺。其建築氣勢恢宏,是魯北第一寺院。
5、泰山行宮
建於明洪武六年。正殿進深五間,面闊三間,單檐四柱。青磚筒瓦,花卉滴水,龍紋瓦當。殿內供奉碧霞元君等神像。玉皇閣是泰山行宮的主要附屬建築,因四邊掾頭系有鈴鐺108隻,風起鈴鳴,為舊志稱為慶雲八景之一。
歷史名人
[1]李愚(?—935)字子晦,後唐渤海無棣縣李太譜家(今慶雲縣)人。因傾慕晏嬰(字平仲)為人,初名晏平。唐昭宗景福年間,代理安陵縣主簿,去職後寄身關中。唐天復元年(901)冬,李愚應試中舉,任河南府參軍。三年(903),梁末帝即位後,拜李愚為左拾遺,後遷至崇政院直學士。後唐莊宗滅梁,拜愚為翰林學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統判官隨魏王西征前蜀。李愚認為蜀主王衍荒淫無道政局不穩,倉促之間難於組織防禦,急速進軍為上策。西征軍勢如破竹,所至之處相繼歸降。李愚以軍功升任中書舍人。後唐天成元年(926)6月充任太常卿,翌年4月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後命為相。長興四年(932)患病,明宗派宦官探視,只見室徒四壁,病榻之上只有舊氈破席。明宗聞後,感嘆不已,遂賜以供帳之物。應順元年(934),李愚任左僕射。同年5月,末帝即位,李愚充太徽宮使,宏文館大學士。因與劉煦不睦,議事多不合,李愚仍守左僕射職,劉煦罷相。清泰二年(935)10月,李愚病故。李愚著有《白沙集》、《創業功百傳》。李愚特別在在中國九經的傳承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他的倡導下開始了雕版印刷,使得大量有價值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保存.
[2]父子雙將軍,父張凝宋真宗授莊宅使,升任北坊作使,為抗擊遼兵被派赴西北前線,擔任靈州路副部署兼安撫使,後又加授寧州團練使,1004年調回東線任滄州防禦使,並代楊延昭為定州路行營副部署,調保州駐泊,兼北面安撫使.為保衛抗遼兵成果真宗又讓其擔任緣邊安撫使,統帥大軍緊懾敵後,遼兵遂不敢再事擄掠,不久升授高陽關部署,楊六郎為副部署,成為楊延昭的"老上司"和"老戰友".其子張昭遠宋真宗親自提名讓他擔任西上閣門副使,不久又連任河北緣邊安撫使,瀛州知州,東上閣門副使,西上閣門使,雄州知州,步馬軍都虞侯,左龍武大將軍等職.父子同保宋真宗,戰功卓著,張凝逝世後追贈彰德軍節度使,張昭遠逝世後追贈應州觀察使.
[3]宋朝的兩文兄弟,李之儀和李之純是堂兄弟同朝為官,他們二人是蘇軾.秦觀.黃庭堅.賀儔.沈括等名人的好朋友.李之儀得罪蔡京被編管太平[現在的安徽當塗縣],一生寫了幾百首的詩詞,他自稱姑溪居士.姑溪老農.他的詞被稱做姑溪詞,他的文集被稱做姑溪文集,李之儀的卜運算元:"君住長江頭,我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更是婦孺皆知.
[4]明朝時期的雙尚書,第一位甄實(生卒年不詳)字德輝,今慶雲鎮甄家村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鄉試中舉,歷官陝西、四川布政使。興學校、勸農桑。為官清廉。在授其為四川布政使的誥書中,稱讚他“才足以匡時,謀足以經遠,入仕以來,多著勞烈……”後以戰功賜寶劍、金玉,並加南京兵部尚書。卸任後,初修縣誌,未梓.第二位是王佐(1384-1449)字孟輔。其先世本淮北人,元代徙居武清,明初遷至三王村(前王、中王、後王)。明永樂九年(1411)中舉,入太學,遂貫通經史百家,精於理財之道。明永樂十五年(1418)任史科給事中,以奏對詳雅,儀表端凝,有大臣體,博得皇太子青睞。明宣德元年(1426),被越級提升為行在戶部右侍郎,委以理財重任。六年轉左職。當時各地糧貯官員貪污瀆職,積弊嚴重,王佐奉旨巡視,嚴厲稽核,整頓了綱紀。1436年十月,欽差長蘆,督理鹽稅所到之處,事無不辦。明正統六年(1441)受理部務,遂晉尚書。六年又兼署吏部。當時戰事頻繁,耗費巨大,國庫財力匱乏,全靠王佐從容調劑,節縮有方,國庫不致空虛。明正統十四年(1449)八月,瓦刺大舉入侵,宦官王振挾英宗親征,明軍死傷數十萬,隨同官員死50餘人,王佐同時殉難,時年65歲(民間相傳,王佐相貌酷似皇上,因而為皇上義死。後朝廷有旨,金冠厚葬,每百里修一墓)。明景泰元年(1450)追贈少保,榮祿大夫,賜祭田,建祠立坊棗園橋西三王村,朝廷官員到此,武官下馬,文官下轎,以其子道為戶部主事。明憲宗化年間賜謚“忠簡”。
[5]吳鍾(1731-1821)回族,嚴務鄉后庄科村人,生於武術世家。他天資聰穎,啟蒙即可過目成誦,又喜好武術。其父吳天順量才施教,加力授之以文章、傳之以武學。乾隆十年(1745)初,延名師馬勝標學文習武12年,技藝大進。馬故後,又受業於一明將之後。吳鍾認真學藝,刻苦練功,精研細練,創出獨門“八極拳”。乾隆34年(1769)前往嵩山少林寺(一說,河南嶽山寺)演練氣功3年,與八極拳融為一體,使八極拳法更加通達高深。八極拳全稱開門八極拳,共7個套路、2種器械套路。在技法上以三大開和八大招為核心,擅長短打,有勁力。離開少林之後,吳鍾遊歷名山大川,拜師訪友。在陝西得遇武林泰斗賴魁元,遂拜師學藝,專門演練六合槍法。吳鍾本為武林高手,又得賴氏真傳,經刻苦演練,一條槍使得出神入化,威名遠鎮四方,時稱為“神槍吳鍾”。乾隆47(1782),吳鍾在家鄉設鏢局,以保鹽鏢為業。56年(1791),為滄州孟村所請,前去傳技授業。他毫無保留地將八極拳法、六合槍法、飄搖刀法等盡數傾出。道光元年(1821),八極拳創始人、神槍吳鍾以90歲高辭世。
[6]崔旭(1767-1847)字曉林,號念堂,慶雲人。性穎悟,8歲即能詩。嘉慶五年(1800)鄉試中舉,出自四川籍遂寧檢討張船山之門。張亟賞視崔旭,以漁洋門下崔不雕(黃葉)相比,謂旭“此老船之崔不雕也”,並贈句云:“直勝崔黃葉一時”,在當地傳為佳話。道光六年(1826)任山西蒲縣知縣。蒲縣處萬山之中,水枯地瘠,城垣倒塌,監獄傾圯、書院久廢,又常患旱災霜害,民不聊生,盜匪四起。崔旭赴任後,削減供給,廢除陋規,採取一系列措施,聚集財力,雇用民工,諸廢俱舉。他斷案,詳細了解案情,辨別真偽,婉言相諭,不亂加笞責,使被告原告雙方心折氣平。後兼理大寧縣事,他不辭勞苦,勘察災情,為民解憂,深受鄉民愛戴。道光十三年(1833),因病引退歸里。崔旭生平尤致力於詩詞,詩作沈雄雋永,富有農厚的生活氣息。著有《念堂詩集》,選《滄州詩抄》、《慶雲詩抄》、《畿輔詩傳等》等。嘉慶十四(1809)、鹹豐四年(1854)兩次編纂《慶雲縣誌》,體例完善,去取謹嚴,考據認真,為後人留下珍貴的歷史資料。崔旭還熱心教育,掌教古棣書院分校,培養了不少在文章、政事方面有突出成績的人才。予光第、光典俱中舉,光笏27歲中進士,官至雲南按察使。
[7]蔣臨照(1824-1869)字普齋,號玉衡,清邑癢生,蔣黃邱村人。鹹豐元年(1851)入行武。三年,出師揚州。因與太平軍作戰有戰績,官累遷至游擊、德州營副將、廣西義寧協副將。同治元年(1862),以總兵記名,加提督銜。四年,補授天津鎮總兵,即奉命帶神機營出師南方。撤回後赴任天津總兵。當捻軍入陝之時,調補山西太原鎮總兵,辦理河防事宜,因防剿有方,以提督記名。六年告病回籍。七年,病癒,奉命辦理直東、津南軍務。八年,事畢,懇請終養,逝世於任所.
[8]劉業村(1853-?)字緒曾,崔口東北村人。以清季諸生早棄舉業,殫心書畫。他認真研讀臨摹古人的書畫作品,深得精髓,功底深厚,又見長於鐘鼎篆刻金石考據。他的書畫作品,題材廣泛,尤善山水。他所作《七十二候山水圖》寫意畫獨開生面,不蹈蹊,聞名遐邇。他的畫室名醉石山房。直魯兩省的書畫界人士都敬仰他的德業,負笈前來從師者甚眾。這些人中,或工繪事,或善書法,或粹鐵筆,或祥悉歷代碑銘,造詣不同,志趨則一,長年有人來醉石山房學習共研。劉先生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受到他的教誨,而有成就者數人。他晚年所收弟子於墨林(號道純)所作《百蝶圖》普參加河北省及全國書畫展,被譽為北方農民畫家。
[9]李嗣聰七歲入塾書就學,1904年隨父去山西讀國中、高中、大學,因畢業成績優異而名聲大噪,被軍閥閆錫山錄用,掌握軍政文書。後調往南京,在行政院,監察院任職。抗日戰爭前後,任守北京監察使,抗戰勝利後,任守國民黨政府北方接收大員。1949年跟隨蔣介石去台灣,任中華民國戰略顧問,最高監察院院長等職。1974年病故於台北。
詩詞歌賦
東辛店經濟文化旅遊三字經
作者:李保坤
東辛店,臨樂陵,槐蔭鎮,史有名。國槐樹,枝葉盛,驕陽下,如雄兵。
說農曆,一六逢,逛集市,人車龍。典當行,老闆聰,中藥鋪,救人命。
箱櫃鋪,好木工,響器店,鐘鼓磬。首飾爐,火正紅,金銀鐲,做工精。
大染坊,布染青,香油坊,香味濃。客店外,把客迎,酒飯館,笑連聲。
店小二,小伙精,倒茶水,忙不停。眾商鋪,旗隨風,地攤多,農產豐。
三英烈,一門忠,殺日寇,屢立功。陳玉堂,大長兄,三八年,入中共。
指揮妙,作戰勇,大隊副,步步升。在南皮,遭敵攻,三十一,獻生命。
陳玉山,殺日兵,廿八歲,人犧牲。陳玉樓,獨立營,日本鬼,刺刀捅。
新陵園,記生平,去掃墓,祭英靈。古金山,香火盛,日斗金,似潮湧。
陳光蕊,把官封,上賊船,遭禍凶。嬌妻美,賊看中,身有孕,忍辱重。
生嬌兒,木盆盛,河中放,隨水行。金山寺,老法明,得木盆,救聖嬰。
小海流,是乳名,善粱氏,乳汁奉。七八歲,到水井,與養母,抬水桶。
歸佛門,苦用功,報父仇,找外公。殷丞相,發大兵,捉賊子,斬劉洪。
唐玄奘,伴青燈,志禮佛,西取經。井水甘,思聖僧,護文物,三藏亭。
碧霞君,此地生,有傳說,數不清。三月三,把仙成,千子會,賽京城。
建廟宇,果品貢,到泰山,心至誠。芫荽菜,代代種,皇帝贊,進宮廷。
生態園,景連景,香海船,禪林靜。進園門,見五聖,走在前,孫悟空。
豬八戒,大肚挺,牽白馬,沙悟淨。唐三藏,故地行,兒時事,眼前生。
舊山門,江米井,思乳母,養育情。菩提島,列隊行,眾棗樹,羅漢形。
忘憂谷,如仙境,忘憂草,沿路種。歡喜橋,流水聲,清淨池,池淨清。
清心橋,自在亭,般若林,智慧生。般若門,五蘊空,智覺路,路路通。
圓緣園,緣不同,生肖樹,十二種。普渡林,誓四宏,乘願橋,得渡眾。
祁福帶,保全平,梵花界,花六種。許願池,心事成,甘露池,純又淨。
唐僧林,靜聽經,緣渡到,船要乘。小西天,大字紅,不二橋,二景通。
五行山,救悟空,高老莊,住悟能。流沙河,藏沙僧,火焰山,紅彤彤。
黑松林,盤絲洞,曬經台,石留經。藏經地,梵音洞,到海島,金山登。
因緣洲,生蓮蓬,十二島,名不同。觀音像,水正中,三個面,寓意重。
三參瀑,瀑布涌,金山閣,六角形。七寶池,蓮花盛,六和園,六和敬。
萬和塔,高七層,碧霞祠,萬事靈。福壽廊,植蔓藤,民俗村,泥土城。
野菜地,可認領,經常來,變年輕。土山包,樹郁蔥,養山雞,在山中。
山雞蛋,皮多青,賽人參,營養豐。巧設計,影視城,大碉堡,八路攻。
羊腸路,大酒瓮,破村落,藏奇兵。地肥沃,美環境,水甘甜,利農耕。
棗樹林,百萬兵,金絲棗,天下雄。蔬菜鄉,棚連棚,無污染,譽津京。
百花開,引蝶蜂,樹茂密,萬鳥鳴。區位優,接縣城,三一五,到州城。
大項目,招不停,強筋骨,借東風。老產業,得提升,五板塊,特色明。
合村莊,方向正,大產業,富百姓。弱入強,靠帶動,大社區,民高興。
人善良,好民風,來古鎮,看美景。百寶地,鴻運城,政策優,投資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