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辛店鄉[山西襄汾縣南辛店鄉]

南辛店鄉[山西襄汾縣南辛店鄉]
南辛店鄉[山西襄汾縣南辛店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南辛店鄉位於襄汾縣境內西北隅,轄30個行政村,土地面積81155畝,總面積126525畝,總人口42585人。東臨汾河,西依姑射山,南毗古城、景毛、新城3個鄉鎮,北與襄陵鎮相接,大運高速、襄光路、臨夏線在其境內穿行。這裡有海內外知名的“七十二呆”發源地——劉莊,聞名華夏的鑼鼓村——北許,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發展戰略

十七大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鄉黨委、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兩大主題,團結帶領全鄉廣大黨員和幹部民眾,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全鄉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業績。2009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84億元,民營企業完成稅收1.3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332元。

歷史文化

這裡有海內外知名的“七十二呆”發源地——劉莊,聞名華夏的鑼鼓村——北許,文化底蘊非常深厚。 境內旅遊資源主要以香嚴禪院為主。香嚴禪院位於該鄉境內崔村,元建明清修;境內文物古蹟有:西鄧古柏樹,樹齡850年,高50米,直徑1.5米,樹蔭占地90平方米。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4931
12600
12331
家庭戶戶數 5738
家庭戶總人口(總) 24884
家庭戶男 12556
家庭戶女 12328
0-14歲(總) 6938
0-14歲男 3527
0-14歲女 3411
15-64歲(總) 16537
15-64歲男 8463
15-64歲女 8074
65歲及以上(總) 1456
65歲及以上男 610
65歲及以上女 846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4814

管轄區域

崔村 南辛店村 新民村 南許村 北許村 北吝村 南吝村 西梁村 梁段村 北關村 西賈村 南賈村 北賈村 西鄧村 西徐村 中陳村 東徐村 北陳村 劉莊村 賈罕村 大陳村 北靳村 西靳村 南靳村 文臣村 小陳規村 司馬村 無姨村 福壽村 東王村

歷史發展

南辛店自1949年10月至1954年8月為區政府所在地。1953年8月設鄉至1958年10月。1958年10月併入衛星人民公社。1961年5月至1984年5月為人民公社。1984年5月為鄉。2001年3月賈罕鄉併入南辛店鄉。

主要大事記

1953年3月,劉莊、北陳十多個村蝗蝻密集,縣派工作組攜帶藥物、器械組織民眾捕殺,很快滅絕,未成災害。

1958年8月,途經該鄉躍進渠動工興建。

1973年3月,整修南辛店烈士公墓。

1982年7月,省政府、省軍區授予東徐村張月好模範軍屬稱號。

1984年5月,農村人民公社改組為鄉鎮建制。

1985年7月,新民村種糧專業戶李五娃一次交售小麥1.2567萬斤,成為全縣第一個售糧超萬斤大戶,受到省政府賀電錶揚。

1985年8月,建立鄉黨校。

1986年1月,團縣委在北陳村召開創建青年活動陣地現場會。

1986年3月,縣委召開了農村思想政治工作南辛店鄉現場會。

1986年10月,劉莊村植棉大戶孫根全一次售棉1.067萬斤,成為全縣第一個售棉超萬斤大戶,成為當地有名的孫萬元,受到縣委表彰。

1989年,賈罕村建立集貿市場,搞活流通,大力扶持商貿餐飲服務業的發展。

1991年5月,原賈罕鄉被評為全省計生工作先進單位。

1992年秋,籌資20餘萬元架設了中陳騰飛橋一座,打通了南辛店鄉東大門。

1993年9月,原賈罕鄉黨委、政府率全鄉一萬八千人投義務工,歷時40天,形成超二級襄光路路基,10月率全鄉機關幹部自力更生,歷時一月,架起汾河備浮橋。

1995年10月,襄光路鋪油完畢,原戰備浮橋處開始建設永久性汾河大橋。

1995年,安裝程控電話,在全縣率先實現通訊現代化。

1996年11月,汾河大橋通車,原賈罕鄉由交通閉塞的鄉鎮一舉成為我縣交通優勢的鄉鎮。

1996年,原賈罕鄉在全縣率先實施素質教育改革,開展特色藝術教育,組建了200人的學生軍樂團,200人的學生舞蹈隊。

1997年,原賈罕鄉副鄉長楊滿喜被省政府授予全國普法優秀指導員。

1998年6月,湖李、劉村劃歸城關管轄

2001年3月,撤鄉並鎮,將賈罕鄉與南辛店鄉合二為一。設南辛店鄉建制。

2001年10月,中宣部、國家計生委授予“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家”先進鄉銅牌獎,同年12月獲省綠化委員會“山西省先進綠化集體”證書;南辛店鄉司法所連續5年被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評為先進集體。賈罕國中被省教育廳評為“全省紅旗國中”。

2002年3月被山西省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山西省優秀科普文明鄉鎮”;被授予“山西省農村科普工作先進集體”。

2002年11月被山西省教育廳、山西省陶行知研究會授予“科教興鄉”先進單位;

2005年,恆泰制動器年產4.2萬噸汽車制動盤、制動轂、離合器壓盤技改項目籌建。

2005年,實施五化工程建設,投資450萬元,完成18公里主幹街道硬化任務。

2005年8月,投資55萬元在北許村新建寄宿制國小。

2006年元月,籌集資金300餘萬元在福壽村北一廢棄草料廠建設南辛店鄉政府辦公場所,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12月份竣工。

2006年,投資20萬元狠抓了計畫生育基礎達標工作,健全了基層服務網路。投資70萬元完成了南辛店鄉衛生院600平方米住院樓項目建設。

2006年7月,縣委、縣政府在南辛店鄉召開機械化保護性耕作現場會。

2006年投資750萬元全鄉30個村實施了五化工程,四化四改六個一初見成效。

2007年1月,南辛店鄉政府辦公住所遷至福壽村北臨夏線西側。

2007年7月,投資60萬元,新建文臣村寄宿制國小,投資38萬元,新建賈罕國中學生食堂,改善了辦學條件。

2007年,投資120萬元,完成了崔村、北靳、南靳、中陳、北陳、西梁、北賈、南賈、西賈、南辛店、小陳、東王等12個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

2007年11月,完成沼氣入戶工程8個村360戶的任務,投資22.8萬元,完成文臣村引水改水管網改造單村集中供水工程。

土地面積

面積 南辛店鄉面積127509.2平方米。其中農用地99337.3平方米, 建設用地16595.5平方米,未利用地11576.4平方米。

地理位置

方位南辛店鄉位於襄汾縣境內西北隅,東臨汾河,西依姑射山,南毗古城、景毛、新城3個鄉鎮,北與襄陵鎮相接。

地形地貌

地貌 南辛店鄉境內具有山地、丘陵、灘涂、盆地、平原等多種地貌類型。平原占總面積的74%,基本屬於平川地區。

氣候類型

4、氣候 全境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熱條件較好,年均日照時數2337.2小時,年平均氣溫12.3℃,降水量年際之間差幅較大,年最大降水量為799.9毫米,年最小降水量為272.1毫米,年均降水量546.6毫米。全鄉大部分地區平均無霜凍期界於170—200天。

經濟發展

總收入

近年來,南辛店鄉緊緊圍繞全縣“確保全省領先,進軍全國百強”的總體目標,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線,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立足本鄉實際,科學謀劃,開拓創新,奮勇爭先,全鄉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平穩、快速、協調發展的良好態勢,各項經濟指標取得了新突破。2007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達5.2億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完成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11元。

第一產業

南辛店鄉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重要工作來抓。2007年,全鄉糧食作物播種面積85166.2畝,比上年增加4428畝,增長5.4%,其中夏糧播種面積57300畝,秋糧播種面積46300畝;全年糧食總產量達28784噸。建蔬菜大棚2200多個,面積1.5萬畝;畜牧業穩步發展,養殖規模不斷壯大,養豬專業村2個,養雞專業村2個,養兔專業村2個。至2 007年末,全鄉共牛存欄1530頭,豬存欄8.5萬頭,羊存欄10萬隻,兔存欄14萬隻,雞存欄32.7萬隻。2007年底全鄉畜禽總存欄量達到65萬隻以上,全鄉畜牧業總收入3000萬元。

六大造林綠化工程穩步推進,生態園林建設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共栽植各類苗木450萬餘株,林產品深加工企業蓬勃發展,年銷售木材2.8萬方,年產細木工板15萬張,林業優勢顯著增強,僅林業一項,人均收入就可增收850元。全鄉片林總計29500畝,營造防護林17000畝、經濟林1200畝,退耕還林596畝,荒山荒地完成造林1500畝。2007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500畝。

第二產業

南辛店鄉礦產資源以石膏礦、建築砂為主,石膏礦主要分布在西梁西山一帶,石膏礦產資源豐富,北吝石膏園區緊靠旅遊路,與石膏資源近有2—3公里,運輸成本低,已有較長的開採史。西山的石膏礦資源總儲量有300萬噸,並且品味高達82%—86%。境內以東的汾河灘,有豐富的河砂。

2007年,全鄉工業總產值完成2053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利潤總額17950萬元,上繳稅金16010萬元,各項經濟指標均超出去年水平。

第三產業

以商貿服務為主導的第三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全鄉以商貿、餐飲業、運輸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現有各類經營個體650家,其中小超市30家、餐飲68餘家,大小集市8個,年營業收入達到8900萬元。同時,全鄉的專業市場日趨完善,已形成了木材加工、肉類、農副產品、服裝鞋帽等專業市場。

民營企業

近年來,全鄉大力實施“工業強鄉”戰略,民營企業實現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變強的跨越式發展。全鄉目前民營企業總量達到18個,全鄉工業總產值完成205300萬元,比上年增長30%,特別是近幾年來,全力打造一批支撐鄉域經濟發展的光大焦化氣源公司、恆泰制動器公司、龍騰達養殖公司骨幹企業。以磊鑫、聯昌為重點的石膏建材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鄉運輸業、餐飲業蓬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經濟結構

近年來,圍繞新農村建設總體要求,經濟結構調整步伐進一步加快,農業調產彰顯特色,植樹造林突破520萬株,人均增收850元;大棚總量達到2200多個,全鄉畜禽總存欄達到65萬隻以上,畜牧業產值3000萬元,工業調產初見成效,一方面大力扶持新興產業發展,進一步最佳化產業結構,推動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加大治污力度,削減污染排放量,加大取締高耗污染企業力度,目前,全鄉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一個又好又快的軌道;第三產業以商貿、運輸、服務業為主,目前,全鄉各類經營個體達450個,有力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的協調發展。

基礎設施

交 通建設

交通事業穩步推進。境內主要有大運高速公路,臨夏公路貫穿南北,襄光線穿鄉而過。在新農村建設中,累計實施了30個村的“五化”建設,投資1500萬元,硬化主街道43公里,翻新小油路13.8公里,一半以上的村主幹道路進行了硬化,目前,途經全鄉國道1條,省道2條,縣道1條,長35公里,鄉村道路25公里。

科教文衛

(1)科技:全鄉設立了30個科技服務中心,“一站一欄一員”建設穩步推進,在農業調產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2007年,開展了科普計算機培訓,受訓人員達到4000餘人次。

(2)教育:全鄉現有縣辦高中1所,公辦國中2所,民辦國中2所,在校國中學生2126人,專任教師142人,達本科學歷的占52.8%,國小22所,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學生3219人,專任教師160人,達專科以上學歷占71.5%。

為了徹底改善全鄉國小校辦學條件的落後面貌,該鄉不斷加大力度,全鄉大打教育翻身仗,兩年步子一年邁,基礎教育年活動功績卓著,2002年至2007年底,全鄉總計投資近2000餘萬元,新建了12所國小,改建和擴建了兩所國中,硬化校園面積達到2000餘平米,為全鄉中國小配備了電視機125台,VCD108台,投影儀68台,全鄉24所中國小校安裝了遠程教育配套設施26套,其中電腦138台、電視52台、CD26台、衛星接受系統26套、多媒體投影儀6套,並且全部投入使用。

全鄉國小校園面積39272.73m2,生均10.56 m2,校舍建築13834.72 m2,生均3.72 m2;國中校園面積35017.58 m2,生均4.53 m2,校舍建築面積11519.92 m2,生均4.78 m2。全鄉國小共有圖書32809冊,生均16.62冊;國中共有圖書78277冊,生均32.48冊。

校園面貌的改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更新,為我鄉教育事業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全體教育工作者將以“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競爭,學會創造”作為學校的培養目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辱使命,與時俱進,求實進取,恪盡職守,為南辛店的教育事業再鑄更加燦爛輝煌的明天。

(3)精神文明建設:近年來,大力開展以“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為主題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崔村和諧文化協會、中陳秧歌隊、三賈夕陽紅等民間文藝組織,多次舉辦了相關的文藝活動,有效地推動了我鄉的精神文明建設。2007年,深入開展了“民間剪紙大賽”、“和諧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4)衛生:全鄉共有衛生院2所,醫護人員33人,床位30張,個體醫療點34個;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8 ‰,2007年全鄉39689人參加了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加比例高達98%;全年為農民報銷醫療合作費用總計117萬元,其中,大病報銷548人次,計82萬元,門診報銷25461人次,計355138.8元。

通訊設備

郵電、通訊業迅猛發展。1989年電話線上網,1996年開設程控電話,1998年開通移動通訊,2004年開通網際網路,現有固定電話7800部,行動電話18000部,有線網路入戶達到95%以上,10060戶

建設目標

我們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為指導,緊緊圍繞 “四化、四改、六個一”工作目標,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突出重點,穩步推進。近年來,先後實施了崔村、南辛店、賈罕、文臣、福壽、北許、東王等省、市、縣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推進村,新建文體廣場8個。實施了沼氣入戶、農村改廁工程,相繼完成8個村、360戶沼氣入戶工程,180個農村改廁任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