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興樓飯莊

東興樓飯莊

東興樓飯莊坐落在東安門大街路北的東興樓飯莊,創業於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是一座前出廊後出廈的大四合院。東興樓被同行譽為“八大”魯菜飯莊之首。說起這些事,可謂眾所周知。但東興樓“兩代經營的成與敗”和“原汁原味”恢復東興樓的故事,恐怕就不是盡人皆知的了。

東興樓東家

東興樓飯莊東興樓飯莊

話說八國聯軍退出北京城不久。那是清光緒28年的春節過後,京城東華門大街人山人海,車水馬龍,彩綢飛舞,鞭炮齊鳴,原來,設在這裡的“東興樓”,在這天正式開業了。清代著名書法家“長白鍾蘭”撰寫的東興樓匾額,懸掛門端,金光閃閃,莊重氣派。

東興樓的東家有二,一位姓劉,在皇宮裡管書,外號書劉,一位姓何,是放印子錢的大財主。這二人都沒什麼可講的,要講的是他們二人請的一位領東(即總經理),名叫安樹塘。這安樹塘出身官宦家庭,精明強幹,深通經營之道,卻又為人和善,忠厚敦誠。他對兩位東家說:“吉時開業,東興樓占了‘天時’;地近皇宮,既通繁華街道,又得清靜幽雅,文武上朝,必經此地,東興樓占了‘地利’;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又不如人和。這‘人和’二字——二位東家放心——就看小弟我的了。”

安樹塘兢兢業業,心思全用在東興樓飯莊的經營管理上。每天清晨他第一個來到店裡,恭候師傅、夥計;晚上,一定要等大家完活兒,向各位一一拱手,道了辛苦,才肯離去。逢年過節,40多名店員中,其級別較高的30多名骨幹,都給了“人力股”(俗稱吃買賣的)。就是幼年學徒一進門每月管飯,還可以拿到七八元。比一般飯館的工資要高的多。因此在山東當地有句順口溜:“吃著東興樓,娶個媳婦不發愁。”

安樹塘行的端,做的正,贏得了全店上下的尊重和信服,同仁合心,生意興隆,每年盈餘四五萬兩白銀。

安樹塘在東興樓整整幹了三十五年。當初劉、何二位股東投資三萬兩白銀,而東興樓飯莊一年的純利就達四五萬兩!三十多年來,由於安樹塘經營有方,東興樓門前,車馬不絕,一派繁榮。

安樹塘常說:最重要的競爭力,就是“店要好,菜先好;菜要好,料先好;做菜一分一毫不能湊合。”後來他的經營之道,被概括為“選料精、製作細、質量高、服務好”。成為東興樓創出聲譽的四大要訣。選料精。東興樓的山珍海味菜餚的主料,如燕窩、銀耳、魚翅、海參等,不少出自御膳房。高級原料都是經理看了小、大樣才決定進貨。質地優良,自不必說。就是一般原料,東興樓的採購員都是識貨的內行,對原料的品種、產地、性能和特點了如指掌,專選購頭水的。單說炒菜的師傅,便分為頭火、二火、三火、四火等。高級菜餚必由頭火師傅掌勺,以此類推,那時,就是末火做湯的師傅,也得有十年以上的技術經驗。製作細,還體現在具體用料上。就是一個普通的沙鍋豆腐,不僅要濃湯煨,還要加上火腿、雞、蝦和玉蘭片等。

東興樓衰敗

1937年安樹塘去世後,更換領東竟使烈火烹油般的一個東興樓由盛轉衰。安樹塘有個兒子名叫安躍東,但他遊手好閒。其父臨死前,把他託付給身邊的眾人。安躍東掌了實權後,又買房又蓋禮堂,表面看企業是發展了,但他卻改變了其父在世時的經營管理作風。結果不多幾年,把個聞名遐邇的大飯莊折騰得七零八落。1944年9月,東家聲稱清理內部,清點財產後,藉機停業。

今日東興樓

東興樓飯莊東興樓飯莊

今日東興樓,為了原汁原味的繼承發揚傳統名菜,各菜都定有質量管理標準。每一道菜餚,選用什麼品質的主料、輔料、調料有規定;工藝流程有要求以及成菜的色、香、味、形,都有一定的標準。如“ 蔥燒海參”這道菜,海參、治淨、水煮、蔥,一炸、二蒸,每道工序都有講究。成菜要求:顏色光澤油亮,蔥香濃郁, 海參柔軟滑嫩,鮮鹹爽口。 拔絲類菜品,從出勺到端上餐桌,不得超過2分鐘。依現代口味兒,改進傳統 魯菜的不足和開發、創製新的魯菜。如老菜新吃的“棗 栗子雞”主料:柴雞腿肉,副料以密雲小棗,懷柔菜栗,治淨,佐已調料,經燒、入味,盛入錫紙作的小雞“肚裡”,封嚴端上餐桌,點燃白酒保溫。吃時,打開雞肚,色澤紅潤,濃香四溢,一吃到底,菜熱適中。東興樓的名菜並非都是高檔菜餚,不少普通山東風味菜餚,頗受老北京們喜歡。溥傑老人和啟功老人就最喜歡吃東興樓的“香糟 魚片”、“ 糟熘三白”和“ 醬爆雞丁”等。還有“乾肉條”這道菜,其用料很一般,選一塊皮薄的五花肉,經煮熟、燒煸、收汁,此菜,紅潤油亮,鮮香味濃,肥而不膩,曾獲市烹飪大賽金獎。這道菜費火費時,可老百姓愛吃,目前只有東興樓還保留著這道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