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甲塔

東甲塔

東甲塔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東甲村,建在離村約7海里的一片石灘上。東甲塔為石建仿樓閣式,空心,五級四方形,塔高約15米,塔底寬約4平方米,塔外底寬約16平方米,自第一層至第五層每層塔身向內收進約70厘米,形成上小下大的尖形塔形,塔基底盤砌用大而厚的規格石三層,長×寬約為36平方米。石塔高出海平線,漲潮時只剩下三分之一露出水面,故被稱為“塔仔”。

簡介

東甲塔(俗稱塔仔塔),位於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東甲村境內,離東甲自然村約7海里,石塔建在一片石灘上,石灘的正中突兀隆起如阜陵,石塔高出海平線,當海潮漲潮時,石塔只剩下三分之一露出水面,故被稱為“塔仔”。
鎮海堤外東甲塔鎮海堤外東甲塔
據明《林子本行實錄》載:萬曆十三年乙酉二月(1585)教主(林龍江)以興化形勝,北九華山而西紫帽,南則有壺山,獨東濱巨海,風煞駛甚,議建三塔以補之,一鎮赤嶼,一鎮岩沁,一鎮寧海,不惟鏇風收煞,關鎖水神,而合郡文星,以此超露矣,舉門人大參林公應節,節推陳公紳主其事,有命朱有開、陳光顯、僧雲章、僧明豐、僧法從、道士郭紹喜、陳君嚴、鄭而清等,畢效其勞。是秋,赤嶼塔成(即今東甲塔建成)附近居民鹹稱有大利益。東甲塔的建塔工程之艱巨(海上作業)、工期之短暫(從乙酉二月議建到是秋赤嶼塔成,不過半年時,其中扣除大潮、漲潮、颱風暴雨無法作業停工的時間外,實際工期不足三個月)、效益之明顯(鎮風鎖水),這與東甲村民的廣眾參與和辛勤勞作分不開。
明嘉靖年間,倭寇禍莆驟起,東甲村百姓身受其害,據黃廷用《少村漫稿·賀塗藩伯任齋先生布政使塗澤民督修堤事竣序》載:“自乙卯(嘉靖卅四年),倭奴入寇決堤(東甲鎮海堤)田不可耕,耕不得以償種”。(黃廷用,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官終工部侍郎,被倭寇拘禁五個月,目睹身受倭寇罪行)倭寇禍莆時不但劫殺東甲人民,而且破壞鎮海堤,林龍江捐巨款,濟難民,命門徒收屍火化,以禮葬魂,現東甲村青山祠前有一地名叫“七墩”,就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林龍江命門徒朱惠虛等人收屍埋骨之處(七個大墓墩)。故此東甲人對林龍江感恩戴德,崇敬至極。
東甲的木帆船海上運輸始於明正德年間(1506-1521)海禁漸開後,至明萬曆十三年(1585)林龍江建塔時,東甲的海業運輸業已初見端倪,熟悉水性的弄潮兒及善於海上作業的能手大有人在,當得知林龍江建塔的喜訊時,戶戶出錢出力,人人參與勞動,石船應運而生,東甲人成為建塔的骨幹和主力軍。
林龍江在當時建塔的目的有二個,一是“收煞鏇風”,二是“關鎖水神”。從風力風向上看,我省沿海多為東南風,八月大潮風大浪高,受害最嚴重者當為東甲鎮海堤,建塔後“鏇風收煞”,風浪大為削弱,塔外巨浪滔天,塔內風平浪靜。從水流流速上看,東甲塔的建立擔當了緩衝作用,藉以制住港口漲潮(流西訊)退潮(流東汛)時洶湧澎湃湍急的海潮流量,達到“關鎖水神”的目的,使三江口港及東甲鎮海堤外形成一個水平浪靜的停泊塢(木帆船、石船、漁船大量停泊在鎮海堤外灘),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
東甲塔為石建仿樓閣式,空心,五級四方形,塔高約15米,塔底寬約4平方米,塔外底寬約16平方米,自第一層至第五層每層塔身向內收進約70厘米,形成上小下大的尖形塔形,塔基底盤砌用大而厚的規格石三層,長×寬約為36平方米,據傳底盤為鐵、銅和鼎梨砂等合成熔體澆鑄,在小訊落潮退盡後,底盤可全面暴露在陽光之下,閃耀發光,反射鋥亮,煞有刺目的情景,石塔每層塔檐都有拱石伸出約30厘米砌成塔檐翹角,整個塔形顯得古樸、典雅、牢固、大方。除第一層東向開一石門,石門闊約80厘米,高約1.5米,厚約1米外,其餘五層四向計置石雕佛像二十尊,現僅存一尊,其餘十九尊石雕佛像皆被人盜走。
東甲塔在當時是為“鎮風”和“鎖水”而建,而今成為引導船隻出入三江口的古代航標,建塔至今已有410多年歷史,歷經1604年八級大地震而巍然不動,至今仍然屹立在海天之間,俯看濤生濤滅,仰望高起高飛,撫慰著波中浪里的過往船隻。東甲塔忠於職守,400多年如一日,始終在守望煙波浩渺的興化灣,發揮其導航指津的功能,算是古代航標建築的一個奇蹟。
明代在東甲塔的北面鰲山村建有雁陣塔。東甲塔與雁陣塔遙遙相對,一南一北看守著木蘭溪入海口。可惜雁陣塔在抗戰期間被毀,東甲塔的塔邊塔角也被日本飛機轟炸,現塔角殘缺不全,成為日本侵略者侵華的歷史實物見證之一。

一群年近七旬老人守護千年鎮海古堤

日前,一群年近七旬的老人申請成立了鎮海堤文物保護管理中心,呼籲加強保護千年鎮海堤,並表示將發揮發年人的餘熱,通過各種渠道向上爭取資金,以確保有足夠資金對鎮海堤及附屬文物進行修復、加固和保護,並最終達到建立一個旅遊度假帶公園。
鎮海堤建立於唐代元和年間,歷經1200多年的滄海桑田,至今全長達4.42公里,護衛著我市南洋平原334個自然村30萬人口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22.5萬畝耕地的作物收成。熱心老人朱桂通說,鎮海堤文物保護管理中心的成立,將對鎮海堤的維護、發展及文物保護等方面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採訪鎮海堤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主任朱桂通:“我們旅遊計畫建立一個旅遊觀光帶,旅遊觀光帶是建立紀念館展覽廳、招待所和陸上游,水上建江南水鄉的旅遊,海上建灘涂養殖的旅遊。還有塔、黃梅妃、省級文物、縣級文物、國家級文物,大概有三十幾處地方都列入海堤建築申報,申報為旅遊度假帶公園。”
老朱構想的旅遊計畫是指在鎮海堤保護範圍內擁有特別豐富珍貴的文物古蹟。被譽為世界航標之一的東角塔,就是鎮海堤的一個珍貴附屬文物。據史料記載,東角塔建於明萬曆年間,迄今已有410多年歷史。解放前,國際組織曾派英人駐塔,日夜管理塔燈。海上船隻望見此塔,即知進入興化灣。抗戰期間,東甲塔東邊塔角,被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現塔角殘缺不全,成為日本侵略者侵華的歷史實物罪證之一。遠遠望去,東甲塔所在的塔山嶼就象一隻趴在興化灣海面游泳喝水的大海魚。上了塔山嶼近看東甲塔。整個塔形顯得既古樸典雅又牢固大方。除第一層東向開一石門,其餘五層四向都各開石神龕一個。
採訪東甲村漁民:“這個塔我們小時候是叫東甲塔,這個塔在這非常好,我們東甲村漁民出港船、入港船去涵江的時候,這是一個標誌,因此很好。我小時候有到這裡,這每一層都是菩薩,現在被人都請走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