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銅車馬

東漢銅車馬

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銅鑄文物,與銅奔馬同時挖掘出土,現為武威的標誌性文物,其構思獨特、設計合理、寓意豐富、姿態各異,象徵東漢時期擁有強大的武裝官僚勢力,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史學知識和文物內涵。

文物簡介

0

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共出土了99件車馬儀仗俑,是目前所見數量最多的銅車馬儀仗俑群,包括已成為中國旅遊標誌的“馬踏飛燕”。由於考古學上一般根據墓穴里最晚時期的東西來推斷它的年份,所以當初發掘雷台墓時,銅器上雖有銘文,但沒有標明年份。當時考古學家根據墓里出土的五銖錢幣,推斷是東漢時期的文物。但最近考古學家在墓里又發現了西晉時期的錢幣,由此表明雷台墓的年代應後推至西晉

研究進展

0

1969年9月,甘肅武威北郊一公里處雷祖廟的雷台之下,無意間挖掘出了一座東漢的將軍墓,墓主依考據馬俑胸前的銘文記載,應為“守張掖長張君”陸墓。墓中陪葬的文物總計231件,其中有3顆鑄有“將軍”字樣的銀印,更可貴的是其中有一雄偉壯觀的儀仗隊。在儀仗隊伍的最前面帶頭的,是一件飛奔中的馬,它昂首嘶鳴、揚尾御風,三足騰空一足踏於一隻正展翅翱翔、回首驚視狀的飛鳥上,氣勢驚人,正可襯托出奔馬的快速。既表現了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又穩定了銅馬俑的重心,被歐美學者譽為“中國古代藝術作品高峰”。經當時的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鑑定,命名為“銅奔馬”。銅奔馬自出上以來,有關它的稱謂、斷代及製作者等,便一直謎雲重重,吸引了大批專家學者孜孜探求,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天馬文化熱”。但由於史料匱乏等原因,研究進展不大。

專家揭謎

0

正在湖南省博物館展出的14件“東漢銅車馬”以其浩大的氣勢引起參觀者的關注。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泓教授稱,根據最新考古研究,“東漢銅車馬”其實是更晚時期的西晉文物。楊泓教授透露說,考古學上一般根據墓穴里最晚時期的東西來推斷它的年份。當初發掘雷台墓時,銅器上雖有銘文,但沒有標明年份。當時考古學家根據墓里出土的五銖錢幣,推斷是東漢時期的文物。但最近考古學家在墓里又發現了西晉時期的錢幣,由此表明雷台墓的年代應後推至西晉。據了解其有力的佐證之一,是漢代車騎出行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三公以下至二千石的官吏出行只能有4名騎吏出行,而“東漢銅車馬隊”有騎吏17人,這一度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疑點。楊泓說,“東漢銅車馬”為西晉文物,這一研究結果在學術界已獲公認。

最新考古

0

“東漢銅車馬”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的雷台墓,完整的“東漢銅車馬”其實是包括99件車馬銅器的車隊,其中有38匹馬、1頭牛、14輛車、17件武士俑、29件奴婢牽馬俑。楊泓透露,考古學上一般根據墓穴里最晚時期的東西來推斷它的年份。當初發掘雷台墓時,銅器上雖有銘文,但沒有標明年份。當時考古學家根據墓里出土的五銖錢幣,推斷是東漢時期的文物。但最近考古學家在墓里又發現了西晉時期的錢幣,由此表明雷台墓的年代應後推至西晉。
漢代車騎出行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三公以下至二千石的官吏出行只能有4名騎吏出行。而“東漢銅車馬隊”有騎吏17人,超過了東漢時期的規定,這一度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疑點。

“東漢銅車馬”為西晉文物,這一研究結果在學術界已獲公認,只是民眾還習慣性地認為銅車馬是東漢時期的文物,一般仍稱之為“東漢銅車馬”。

專家點評

0

東漢銅車馬儀仗俑群銅塑,規模龐大,一共有14件。其中騎吏俑兩件、持矛騎馬武士俑四件、持戟騎馬武士俑及斧車、主車、軺車、輦車組成。銅騎吏頭戴平頂帽,身穿交領服,在俑群中的腳色應該為領隊小吏。銅斧車是出行儀仗佇列中的前導車,車為雙曲轅,雙轅後部承長方形輿。御奴作跪姿,雙手拱舉,作執轡駕御狀。斧車是出行儀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車上立斧以示權威。銅軺車由車、馬、傘、御奴和伍佰組成。伍佰頭戴冠,著長袍,右臂前伸,手直指,走在車前辟道。銅輦車是出行時官吏家眷乘坐的車,由車、馬和一將軍奴組成。
1963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台漢墓,現收藏在甘肅省博物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