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東源鄉位於福建省柘榮縣東南部,東經119°53′20″、北緯27°12′50″。東與乍洋鄉和福鼎縣磻溪鎮交界,西與富溪、宅中二鄉為鄰,南與霞浦縣柏洋鄉接壤,北與城郊鄉毗連。面積120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鄉政府設東源村,海拔660米,距離縣城4千米。
歷史沿革
東源原名張園,是張姓遷居時所名。後張姓他徙,元、明兩代吳、趙、湯三姓先後遷入,以村內水碓溪,源於東山,遂易名東源。民國23年(1934)蘇區時期,境內建立東源、太洋2個鄉蘇維埃政府;桃坑裡、完店、東岩、鴛鴦頭、綢嶺、洋邊、西源、楊家溪、上坭、山場等10個村蘇維埃政府。民國24年,國民政府曾在境內設東源、桃坑、太洋3個鄉;民國26年,東源與桃坑二鄉合併為東桃鄉,太洋與湄洋二鄉合併為湄泰鄉;民國27年、29年,湄泰與東桃二鄉又先後併入柳城鎮和雙城鎮,原來的東源、桃坑、太洋三個鄉,降為鎮轄的東源、青嶺(青嵐面、綢嶺的合稱)、西源三個保。
1950年6月,廢除保甲,東源、青嶺、西源改為第一區的3個鄉;1952年7月,調整為東源、綢嶺、桃坑、西源四個區屬鄉;1954年,擴編為東源、綢嶺、鴛鴦頭、桃坑、西源五個區屬鄉;1956年,又恢復為東源、青嵐面、桃坑、太洋四個區屬鄉。1958年10月公社化時,鄉改為大隊,屬柘榮公社管轄。1961年恢復區建制,原來的大隊變成區屬小公社。1965年撤區並社,建立縣屬東源公社。1984年改為東源鄉。1990年時,全鄉面積120.5平方千米,人口9443人(四普數據),其中畲族68人,轄18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1997年,面積120.3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寶聚洋、鐵場、太洋、西源、西宅、洋邊、東源、山嶺、仙后、綢嶺、青嵐面、鴛鴦頭、完店、山場、上坭、桃坑、龜洋、嵐中18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代碼]350926202:~201寶聚洋村 ~202鐵場村 ~203太陽村 ~204西源村 ~205西宅村 ~206東源村 ~207洋邊村 ~208山嶺村 ~209仙后村 ~210綢嶺村 ~211王家山村 ~212鴛鴦頭村 ~213完店村 ~214山場村 ~215桃坑村 ~216嵐中村 ~217上泥村 ~218龜洋村。
氣候環境
氣候溫和,地勢東南高,西北低。年均氣溫15.5℃—16℃,最高氣溫37.3℃,最低氣溫零下9.6℃,年均降水量1973毫米,無霜期238—260天。
自然資源
境內主要河流有東源溪、水碓溪、桃坑溪,比降大,具有山地河流特徵,兼有發電、灌溉之利。明清時期沿溪流域攔河築壩,引水灌溉。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在山場、青嵐面、寶聚洋、嵐中、桃坑等村建立發電、灌溉兩用小型電站10座,總裝機容量為459千瓦。水庫、水渠連結田間,形成水利網路,有效灌溉面積達7787畝,為農業生產打下堅實基礎。而在用電方面,60年代興建的小型電站,遠不能適應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求,1985年後,與縣電聯網,在山場、嵐中等6個行政村架設高壓輸電線路30公里,緩和了民眾用電緊張的情況,同時還在東源、西宅、太洋、上坭、楊家溪、龜洋、青嵐面、寶聚洋、山場等9村興建自來水工程,6000多人的飲用水問題得到解決。
經濟發展
全鄉現有耕地10058畝,其中水田9900畝,農地158畝,糧豆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7.5%,水稻占糧豆總產量的75%。鄉所在地周圍的東源、洋邊、西宅、西源、太洋、寶聚洋、鐵場等8個行政村屬山間盆谷地,為水稻主產區。依山傍林的桃坑、嵐中、完店、鴛鴦頭、青嵐面、綢嶺等行政村甘薯種植比例較大,近年來推行雜優水稻後,甘薯種植面積減少。1990年糧食種植總面積16739畝,總產量為4241噸,平均畝產253公斤,農業總產值396萬元(其中農業占50.85%,林業占28.99%,牧業占14.73%,副業占5.43%),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0.2%。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席草、菸葉、太子參、白朮。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鄉轄東源、西宅、洋邊與縣城毗鄰,圍繞“菜籃子工程”大力發展商品蔬菜,年種植面積200多畝,產值20萬元,戶均收入上千元。
境內茶葉生產,以太洋、鐵場、東源、西源、寶聚洋等村為重點。全鄉茶園總面積3406畝,其中集體1288畝,個人2118畝,興辦茶場16個,實行專業管理。太洋村123戶,辦起2場(茶、果場)、1廠(茶葉初制廠),種高標準茶園210畝、水果110畝,年收入12萬元。該村生產的茶葉具有綠茶清韻、紅茶濃郁的特點。
鄉境山地面積寬廣,明清時期林木豐茂,古樹參天,桃坑、嵐中尤為突出。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駐柘“圍剿”紅軍,縱火焚燒三十六陂,大片森林慘遭洗劫,珍貴闊葉樹種破壞殆盡。50年代後,採取各種造林護林措施,但原生植被群落多為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代替。80年代貫徹林業“三定”政策後,落實生產責任制,在重點林區興辦林場,集體與個人造管並舉,進一步綠化荒山。1990年全鄉有林地84008畝,其中用材林66730畝,防護林8732畝,竹林5346畝,薪炭林1579畝,經濟林1621畝,森林覆蓋率達57%,綠化程度66%。主要林副產品有香菇、棕片、筍乾、以及竹製品。1985年試種袋栽香菇成功之後,次年從古田縣聘請技術員創辦食用菌廠,培訓菇農100多人,當年種植1萬多條,收乾菇12噸,隨後逐年擴種,1990年收乾菇35噸,居全縣之首。境內龜洋、桃坑、嵐中、仙后、山嶺是全縣重點毛竹產區,近年來龜洋竹蓆、篾簟遠銷廣東、廈門等地。
鄉鎮企業有皮革廠、啤酒廠。農業主產水稻、薯類,兼產茶葉、油茶、花生、蘑菇、太子參,盛產毛竹。
高速公路專欄
做為本縣的門戶,政府特將本鄉做為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