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富溪歷史上曾名庫溪、古溪、武陵。宋時,長溪縣設庫溪巡檢司。元、明、清三代屬柘洋上里,民國前期屬上西柘洋區。民國23年(1934),霞鼎泰縣蘇維埃政府時期,富溪是霞鼎泰縣第四區蘇維埃政府駐地,曾設立富溪、前宅、東山3個鄉蘇維埃政府;東溪、霞利洋、前洋、杜坑、嶺後、爐兜、陳溪坪、半嶺(今北嶺)、葉山、陳上洋,橫龍坑11個村蘇維埃政府。
民國24~28年,曾設富溪鎮;民國29年,改稱富蒲鄉(取富溪、蒲洋二村首字為名);民國32年12月,又合併菖宅鄉成立武陵鄉,原二鄉所轄的20個保,經兩次縮編,至民國36年編為8個保。新中國成立之初,縣人民政府劃武陵鄉為第二區,廢除舊保甲,將富溪保改為區屬的富溪鄉。1958年10月成立富溪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恢復鄉鎮建制,為縣屬富溪鎮。
經濟
鎮所在地富溪村地處柘榮山地丘陵第三大盤谷—前宅洋西端。1956年以前,是柘榮—福安陸路交通必經之道,由西至東的富水,把村居分成南北兩部。原來里街、外街兩小段街市,均在富水南岸,有棉布、國藥、水產、屠宰、菸酒、客棧,飲食等商店40多間,歷來商業比較興盛,特別是在茶葉上市季節,茶商活躍。民國21年茶商曾發行過“魏協春”、“陳壽春”、“廣順福”、“袁日升”諸種小額私票,頗獲社會信用。福溫公路從楮坪通過後,富溪商業一度冷落。1960年湄富公路(今稱霞富公路)通車後,溪北岸沿公路開闢一條新街,長180米,寬8米,街旁修建供銷社、稅務所、糧站、文化站、加工廠等十幾幢樓房。1975年後,在歸泗橋東面新建人民公社(鄉政府)辦公樓、郵電所、衛生院、中學、茶廠、文化娛樂活動中心和商店、工廠等,多為2~3層磚(石)混結構樓房。至1990年,鄉駐地建築面積4.79萬平方米,年末人均擁有住房面積15.7平方米。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個體商店發展,新、舊兩條街道各種商店40多間,生意興隆,市場繁華。1990年商業零售額達98萬元,鎮財政收入23萬元,比1980年增長55.1%。
生態環境保護
2017年,富溪鄉結合本鄉實際,建立健全鄉村兩級“河長制”,目前已設立鄉級河長8名,村級河長16名,並在村級河長的基礎上增加1名河道巡護員和6名河道保潔員,做到防治結合。與此同時,結合水利項目建設,開展河溝治理、河道清淤、護岸加固等河道治理類項目建設。相關負責人表示,富溪村、光明村村域河道以自然村為界分段包保,全鄉境內各河段安裝河長公示牌,明確河長職責,力爭做到河面無漂流物、河中無障礙物、河岸無暴露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