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渚鎮

東渚鎮

東渚鎮隸屬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位於蘇州西部,距市中心25公里,與無錫市中心和上海市中心分別為相距為35公里和115公里,全鎮總面積55.8平方公里。 東渚鎮是中國國家級中心鎮,國家環境優美鄉鎮,江蘇省省級衛生城市。 東渚鎮的緙絲、蘇繡、香山幫古建營造技藝等被列入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玉雕、石雕等民間美術和傳統手工工藝被列入省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32億元,財政收入4900萬元。實現商業盈利9400萬元。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東渚境域西臨太湖,東至陽山。1980年4月,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在東渚淹馬村發掘“窯墩遺址”,其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經考古鑑定為中早期良渚文化的遺物(1986年3月“窯墩遺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這足以證明距今45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繁衍生息。

約公元前11世紀,有泰伯、仲雍至江南建立勾吳。周簡王元年(公元前585)泰伯十九世孫壽夢繼位稱吳王。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平定江南,置會稽郡,並置吳縣,位於吳縣西部的東渚地屬吳縣。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吳縣轄16鄉25都372圖,所減8鄉中,吳門、長洲2鄉分別併入靈岩、西華鄉(餘6鄉劃歸太湖、靖湖2廳,另有40餘圖大半沒於太湖中,所剩村墟及荒地則併入鄰近諸圖)。東渚境域屬吳縣穹窿、西華2鄉轄地。

民國元年(1912),依“江蘇暫行地方制”將清代蘇州府的吳縣、長洲縣、元和縣合併為吳縣。劃分為7市21鄉,市、鄉以下仍沿用清代都。

民國十七年(1928)11月,根據江蘇省訓令,縣市分治。吳縣所轄6市21鄉劃為19個自治區,共94鎮665鄉。第三區(光福區)由光福、西華2鄉並成,東渚境域為第三區(光福區)所轄。

民國二十年(1931)1月,原蘇州市7個市政區劃並為3個城廂區(城內2區,城外1區),吳縣轄22區855鄉鎮。第三區(駐光福)面積420平方里,轄光福、西華、東渚等5鎮34鄉中,始有東渚鎮、新豐(建新)、長巷(長新)、陽山(新陽)鄉建置。

民國二十三年(1934)2月,江蘇省政府通過《江蘇省各縣整理自治區域辦法》,以面積、戶口及經濟狀況等作為標準(每鄉鎮500~1000戶),重行調整分區和劃分鄉鎮。6月,省民政廳核准吳縣劃為13個區。3個城廂區並為1個區,20個鄉區並為12個區,共279鄉鎮(105鎮174鄉)。第三區(駐光福)面積503平方里(原第3、18區合併而成),轄光福、東渚、西華3鎮21鄉。東渚境域為第三區所轄。

民國三十年(1941)7月起“清鄉”,吳縣區劃又作調整。全縣劃為15區283鄉鎮,東渚境域為第六區(駐光福)所轄的4鎮22鄉之中。

民國三十六年(1947)2月,吳縣並編區、鄉鎮,原13個區的區公所在2月15日前全部撤銷。3月1日改設蘇州、吳西、黃埭、陽澄、淞南、東山、西山7個區署及滸關、淞北兩個指導員辦事處。6月1日,建立滸關、淞北兩個區署,全縣9區138鄉鎮。原第二區(木瀆)、第三區(光福)兩區合併為吳西區,區署在善人橋。東渚為吳西區轄地。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5月1日吳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駐滸墅關鎮。全縣轄8區48鄉鎮(27鎮21鄉)。東渚鎮和建新、長新、新陽鄉為木瀆區所轄。

1950年3月增建楓橋、唯亭、光福、陸墓4區。境內的東渚鎮和建新、長新、新陽鄉隸屬光福區。

1956年3月,吳縣8區2縣屬鎮108鄉鎮劃並為6區2縣屬鎮57鄉鎮。光福區原下轄2鎮11鄉劃並為1鎮7鄉,其中原東渚鎮、建新鄉、長新鄉合併為東渚鄉,原滸關區彭山鄉的新陸、和心兩村及陽東鄉的新民、泉龍兩村劃入新陽鄉,仍隸屬光福區。

1957年3月,撤區並鄉(採用以集鎮為基點,以農業合作社為基礎),原吳縣6區7個鄉鎮及2個縣屬鎮劃並成23鄉23鎮。其中,原光福區的東渚鄉、新陽鄉合併為東渚鄉(形成至今東渚鎮的行政區域),駐東渚街鐵家弄。

1958年10月,成立政社合一的東渚人民公社,實行社管大隊體制。辦公機構仍設於東渚街鐵家弄,1962年遷至東街22號。

1983年7月,實施體制改革,政社分設,原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作為經濟實體予以保留,稱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恢復鄉政府建置為東渚鄉人民政府,實行鄉管村體制,鄉下設村民委員會及村民小組,取代生產大隊和生產小隊。

1995年11月24日,撤鄉建鎮,為吳縣市東渚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體制,駐地移至渚鎮路22號新政府辦公大樓。

2002年,東渚鎮由吳中區劃入虎丘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清襲明制,縣以下為都、圖、村。

雍正年間(1723—1735),吳縣轄24鄉37都527圖。清後葉建東渚鎮。東渚境域涉及吳縣長洲鄉(集嘉里)轄第二十三都、穹窿鄉(阜安里)轄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都和長洲縣彭華鄉(功成里)轄第三都的2個自然村。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5月1日吳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轄8區48鄉鎮(27鎮21鄉),東渚鎮在木瀆區所轄的8鎮3鄉之中。

1950年3月,增設楓橋、唯亭、光福、陸墓4區,東渚鎮、建新鄉(新豐)、長新鄉(長巷)新陽鄉(陽山)屬光福區所轄。表1—7 1950年10月東渚、建新、長新、新陽4鄉行政區。

1958年10月,成立東渚人民公社。轄6個生產大隊,1個非農業東風大隊(街道)。一度又把6個農業生產大隊改為6個營23個連。1959年10月,撤6個農業生產大隊,劃分為13個農業生產大隊,212個生產隊,1個非農業東風大隊(街道)。1961年7月,全社13個農業生產大隊調整為23個農業生產大隊,212個生產隊,1個非農業東風大隊(街道)。1983年7月,實施體制改革,政社分設。恢復東渚鄉建置,改生產大隊為行政村,生產隊為村民小組。全鄉轄24個村民委員會(包括1969年組成的漁業隊。

1983年7月更名為渚漁村),1個居民委員會,原212個生產小隊調整為229個村民小組。

1995年11月24日,撤鄉建東渚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體制。至2000年末,全鎮轄24個村民委員會(包括2000年末渚漁村併入東新村在內),1個居民委員會,229個村民小組,144個自然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東渚鎮地處北緯31°17′~31°20′,東經120°18′~120°26′。在長江下游的蘇州、無錫、常州經濟開發區內。距蘇州、無錫均20公里,東距上海100公里左右。鎮域東倚陽山,西臨茫茫太湖與鎮湖相通,南與光福、藏書毗鄰,北與通安接壤。緊靠312國道,望湖路、蘇鎮公路縱橫穿越市鎮中心,滸光運河貫穿鎮域中部,構成東渚鎮便捷的水陸交通框架。全鎮東西長9.5公里,中心區域南北寬僅2.2公里,東西兩端和南北寬分別為5.53公里和5.15公里,呈線板狀,總面積為37.72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東渚鎮地處長江下游,在蘇州市西部。浙西天目山向東北延伸的余脈在境內出露,屬太湖東岸丘陵高平原地區。鎮區地域呈線板狀,其東西兩端南北轄地較寬,唯獨鎮區中心南北較狹,僅2.2公里。東部有陽山、蒸山(真山、貞山)、玉屏山(玉遮山)、烏龍山、鳳凰山、錦鋒山、小茅山、陽抱山、龍山等山脈,湖塘較少。鎮西部有鮑家山、渚頭山、饅頭山、莊裡山、屯山、黃區山、董家山、廟塘山、姚江山、青峰山、牛頭山、桃仁山等小山,湖河池塘分布較多。境內丘陵山體較小,山頂呈渾圓狀,山坡坡度較緩,在15~20°之間,坡腳為10~15°。坡形亦為上凹下凸,岩性及土壤性質與低山一致。土層除山體上部殘積層略薄外,中下部殘積層較厚,土壤肥沃,保水性好,林木生長條件略勝於低山。境內地勢普遍平坦、偏高,平均高程在海拔3.3米左右,受洪澇威脅較小。域內除山上出露基岩外,廣泛分布為第四系洪積、波積、沖積相地層地貌類型,屬丘陵沖積平原。採礦、修路、建築、興修水利和圍湖造田,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東渚原有的地貌形態。

地質構造

東渚大地構造為由石炭紀早期境內海陸更替,沉積了海陸互動的粉砂岩、細砂岩、泥岩等(下統高驪山組),厚度大於72米,出露於東渚小茅山。二疊紀早二疊世晚期和晚二疊世早期,境內地殼強烈震盪,海侵、海退頻繁,沉積一套含煤海陸互動相地層(下二疊統堰橋組,上二疊統龍潭組),岩性為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夾煤層和泥岩,厚度大於540米。零星出露於境內鳳凰山、玉屏山、陽山等地。二疊紀末到中生代三疊紀早、中期,再次遭受海侵,沉積了海相碳酸鹽岩地層(上二疊統長山組和三疊系中下統青龍群),厚度大於705米,岩性為灰岩、泥灰岩夾石膏等,出露於境內玉屏山、青山等地。三疊紀晚期,受印支造山運動影響,海水大規模東退,境內再次成陸,成為分布於全鎮的山脈、高地,形成陸區地質歷程。新生代第三紀早期,形成斷陷盆地,晚期沉積了湖盆相一三角洲相雜色泥岩,礫砂岩(上第三系),厚度為230~500米。東渚鄉謝莊有次鹼性橄欖玄武岩漿活動。東渚大地屬揚子準地台,下揚子一錢塘褶皺帶,光福一倪芝圩逆掩斷裂層。東渚短軸,軸向北東,軸部由茅山群組成,兩翼地層傾角約20°。東部南陽山北坡被侏羅繫上統火山岩覆蓋,是一條規模較大,由北西向南東逆掩的低角度逆掩斷層,附近有幾十米至百餘米厚的斷層破碎帶,構造角礫岩和正長斑岩,石英閃長岩相繼沿此斷層侵入,使該斷層成為陽山高嶺土礦的控制構造。西部為光福一倪芝圩逆掩斷層,長約10公里,南段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傾角10~15°;中段被閃長玢岩體侵位,北段走向北東,傾向北西,傾角小於10°。泥盆繫上盤疊覆於木瀆向斜西北翼的石炭系,二疊系之上。斷裂帶20餘米寬的斷層角礫岩和矽卡岩化角礫岩,該斷裂是多金屬礦床的控礦構造。鎮域地質構造比較複雜,斷層占有相當一部分,但形成時代較老,且前無活動跡象,基低地層穩定,地耐承受力一般在7~12噸/平方米左右。地震烈變屬六度區,對地面建築無影響。

氣候

東渚龍景花園 東渚龍景花園

東渚地處中亞熱帶北緣,緊靠太湖,受太湖水體調節,雨水豐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具有明顯的季風氣候特徵。氣候溫和濕潤,乾濕冷暖,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變,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晝長夜短,盛行東南風;冬季日短夜長,常刮西北風。全年雨量以夏季為最多,冬季最少,平均氣溫為16℃,平均日照數為2189小時,歷年平均日照率為49%,平均降水量1117.9毫米,年平均氣壓為1016.2百帕,年主導風向夏季為東南風,冬季為西北風,西南風最少,盛夏的西南風悶熱,年平均風速為3.4米/秒。

水文

東渚境內共有大小河流81條,總長度達100.97公里。骨幹河道有滸光運河(東渚段)、渚鎮河(又名長巷河)、東塘河、西塘河等4條,其次有溪橋港、石橋頭河、龍塘港、九曲河、周家橋河、四角塘河、龍塘橋河。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低山 丘陵蘊藏著鐵、銅、銀、鉛鋅、石膏、明礬礦和中外聞名的高嶺土礦和遍及全鎮的石英砂礦等 礦產資源,礦藏品位較高,開發礦產資源是東渚的優勢。

植物資源

銀杏、雪松、馬尾松、竹、五針松、黑松、香樟、白玉蘭、廣玉蘭、杉木(水杉、杜杉)、楊梅、榆樹、櫸樹、楊樹、柳樹、朴樹、楝樹、梨樹、棗樹、柿子樹、石榴、梅樹、桃樹、梧桐樹、黃楊樹、冬青、野板栗、紅楓、槐樹、烏桕、青楓、羽毛楓、大葉黃楊、瓜子黃楊、海棠、紅葉李、紅花杞木、櫻花、薔薇、玫瑰、紫荊、文母、合歡、含笑、迎春、棕樹、米葉冬青、野漆樹、枸骨、鳳仙花、雀梅藤、爬山虎、葡萄、仙人球、仙人掌、紫薇、八角金盤、常青藤、黃金條、黃地堂、滿山紅、杜鵑、茶花、烏飯樹、茉莉、女貞、桂花、夾竹桃、臭梧桐、益母草、竹筍、一串紅、半枝蓮、枸杞、荷花、菊花。

水生資源

有青魚、草魚、鱖魚、鰱魚、鯉魚、白魚、鯽魚、川鰷、塘鱧魚、鯰魚、鯿魚、黑魚、銀魚、棒花魚、湖鱭、鰻鱺、黃鱔、泥鰍、青蝦、白蝦、龍蝦、蟹、青蛙、田螺、螺螄、河蚌、鱉(甲魚)、烏龜等30餘種。

人口民族

2000年11月1日零時,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東渚鎮總戶數10270戶,總人口30408人。其中男14926人,女15482人,男女比例為96.41∶100。人口密度為806人/平方公里

2000年因建設新型小城鎮所需,把原渚漁、東新、協新、下許4村3849人轉為非農業人口,併入鎮區後,全鎮非農業人口為6387人。

全鎮人口素以漢族為主。80年代過後,婚姻範圍擴大,人口流動增多,少數民族姑娘不斷嫁入東渚鎮。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東渚鎮少數民族有苗族、壯族、侗族、土家族,共18人。

經濟發展

2014年1-6月東渚實現公共財政收入4.35億元,同比增長17.6%;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62.45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66.22億元,同比增長13.8%;新增註冊內資20.07億元,同比增長39.1%;實現服務業增加值7.63億元,同比增長20.5%。東渚鎮實現公共財政收入0.46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4.55億元,同比增長174%;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0.98億元,同比增長3.9%;新增註冊內資0.41億元;實現服務業增加值0.8億元,同比增長29%。

2015年1~9月,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2億元, 同比增長16.8%,完成年度目標的76.9%;實現規上工業產值111.1億元, 同比增長6.4%,完成年度目標的75.6%;實現固定資產投入105.0億元,同比增長6.8%,完成年度目標的75.0%;其中工業投入39.3億元,同比增長2.9%,完成年度目標的75.5%。實現新增註冊內資30.1億元,同比增長2.7%,完成年度目標的81.4%;實現服務業增加值19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78.8%。

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32億元,財政收入4900萬元。實現商業盈利9400萬元。

社會事業

教育

東渚國小 東渚國小

東渚歷來崇尚教育,清康熙年間,在集鎮和居住較集中的村落就有私塾,教學生學文習字。並孕育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惠氏”祖孫三代文化名人。清末民初,新學興起,創辦了東渚初級國小堂。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接管學校,公辦學校一改舊貌,民辦國小相繼興起,農民夜校成為掃盲、學習政治的場所。1958年9月,全鎮有中學2所,其中1所為東渚農業中學,國小25所。至2000年末,全鎮學校布局通過調整為1所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4所完小,中心國小附設幼稚園1所,完小附設幼稚園4所,村級幼稚園6所,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均具備教育現代化設施,教師隊伍穩定,1999年通過江蘇省教育現代化鄉鎮的驗收。

有蘇州高博軟體技術學院,蘇州科技城高級中學,東渚中學,鎮湖中學,新加波伊頓國際學校,東渚實驗國小,東渚中心國小,東渚晨光國小,鎮湖中學國小,東渚實驗幼稚園,東渚中心幼稚園,鎮湖附屬幼稚園,以及在規劃的蘇州大學科技城校區。

衛生

新中國建立前,鎮上有3名個體中醫。境內時有疾病流行,民間靠吃豬頭、齋菩薩等愚昧方式求神問醫,百姓缺醫少藥,貧病交加,苦不堪言。建國後,按照“政府領導、集體經營、民主管理”的原則,組建聯合診所,並逐步合併、擴大、發展。至2000年末,有鎮級衛生院1所,鎮級衛生院下設陽山醫療點1個,村級合格衛生室23所。醫療制度日臻完善,先後實行公費醫療、合作醫療、大病風險醫療制度,民眾醫療得到了保障。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1999年通過了蘇州市衛生鎮的達標驗收。2000年末,東渚鎮衛生院醫療設備不斷更新,醫療技術不斷提高,醫療隊伍不斷壯大,衛生防疫和婦幼保健工作日益完善,形成了鎮、村兩級醫療保健網路。傳染病、寄生蟲病基本絕跡,疾病大大減少。民眾健康意識增強,人均壽命普遍延長。

醫院有高新區人民醫院,附二醫院分院,東渚人民醫院等。

科技

科技城龍山路 科技城龍山路

科技人員結構 1990年全鎮各類科技人員352人。2000年末增至566人。其中農林水利系統15人;鎮村工業系統121人;教育系統255人;衛生系統108人;財經系統64人;從外地引進專業技術人員3人。學歷結構 全鎮科技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140人,占24.73%;中專學歷141人,占24.91%;初高中文化285人,占50.35%。職稱結構 至2000年末,全鎮獲得各類專業技術職稱共479人,占全鎮科技人員總數84.62%。其中高級職稱15人;中級職稱125人;初級職稱339人。

至2000年末,全鎮有專業技術職 稱479人,成為全鎮經濟持續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交通

東渚是蘇州高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蘇州繞城高速與230省道貫通南北,使東渚與長三角高速網實現了無縫銜接。東接蘇州城區高架,西至太湖邊寬131米太湖大道,橫貫其中,建成道路120公里。滸光運河穿境而過,水陸交通便捷,一小時內均可直抵東西北向的上海虹橋(浦東)國際機場、光福機場和無錫碩放機場,獨特的區位優勢、便捷的水陸空交通條件,形成了發達的人流、物流、財流和信息流。規劃中的捷運三號線起點就定在東渚龍景花園。

歷史文化

飲食

食俗 每日早、中、晚3餐。以大米為主食,兼用麥食,季節性地食用一些山芋、南瓜之類的雜糧。一般的是早餐粥、中餐飯、晚餐粥或飯不一。早餐粥中常加其他米麵製品以耐飢,中間休息用米麵製作的點心充飢。米製品有粽子、糕、糰子、面衣、炒米粉;麵製品有麵條、餃子、餛飩、饅頭、春卷等。

副食 其品種繁多,有葷素之分。葷食有禽畜肉類、蛋類、水產3大類,均有鮮吃、醃製、風乾等多種吃法。素食有蔬菜、豆類、豆製品、麵製品、菌、筍以及水生植物和瓜果等多種。通常以鮮食為主,其次是醃製、曬乾後食用。素食除油炒外,常與肉蛋類合炒,有些還可作涼拌菜。

工藝

東渚鎮百匠 東渚鎮百匠

東渚鎮傳統文化底蘊深厚,中國四大名繡—蘇繡,發源於此。緙絲、玉石雕刻、“蘇作”紅木製作(雕刻)、園林古建均獨具匠心,蜚聲海內外。傳統產業人才輩出,已有50名民間藝人獲得初、中級職稱,5人獲得高級職稱,2人獲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成立了擁有198名會員的鎮工藝美術行業協會,“雙百工程”之一的“百匠街”,雕占55%、刺繡占15%、緙絲占15%、青銅器及雕刻占15%。

名優特產

東渚鎮 東渚鎮

太湖蟹,生長於太湖水域,亦稱螃蟹,其背殼堅隆凹紋似虎色青黑,腹青白色,腹下有臍,雄尖雌團,內有硬毛。蟹個大體重,蟹黃肥厚,肉質細嫩,腴美異常,辨別太湖蟹可從“青殼、白肚、金爪、黃毛、體壯”這五個特徵入手。

東渚鎮 東渚鎮

太湖白蝦,白蝦屬淡水種其中一種,另一種為越南白蝦。秀麗白蝦,是太湖主要的經濟蝦類,每年產量占太湖蝦類產量50%以上,它的分布遍及全湖,有兩種生態群,一種生活在開敞水域的稱為“湖白蝦”,這種生態群的個體較大,有一定的集群性;另一種分布在沿湖岸一帶,常和日本沼蝦混雜在一起的稱之為“蠶白蝦”,個體較小。養殖技術類似於青蝦,秀麗白蝦是呼倫湖獨特的優質水產品, 因甲殼薄而透明,以其潔白,微帶藍褐或紅色點,死後體呈白色而得名。

東渚鎮 東渚鎮

太湖白魚,學名翹嘴紅鮊,又稱翹白、白條等。分類上隸屬鯉科、鮊亞科、紅鮊屬,為中上層大太湖白魚型廣溫性淡水經濟魚類。野生鮊以肉食性為主,其肉質潔白細嫩,味道鮮美,鮮食或醃製均可,為大眾所喜愛,與銀魚、白蝦並稱“太湖三自”而名聞天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