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汽精神

東汽精神

“東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 “東汽精神”不是危難當頭突然產生的,而是歷經三代東汽人的歷練、豐富和發展。 “東汽精神”的先進性,來源於它鮮明的實踐性。

東汽精神簡介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遭受重創的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職工不畏艱險、迎難而上恢復生產的英雄壯舉

和精神風貌。他們用生動的實踐再次證明,“任何困難都難不倒英雄的中國人民”。 迎難而上、敢於勝利的勇氣,是“東汽精神”的核心內涵。面對設備毀損過半、廠房一片廢墟、人員傷亡慘重等困難,東汽人不認輸、不放棄,而是迎難而上。震後第三天就參加招標會拿下3億多元的訂單,震後第七天就開始搶修設備,震後不到一個月漢旺基地就在餘震中恢復生產……大災大難面前,東汽人真正做到了“泰山壓頂不彎腰”。 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果敢,是“東汽精神”的最新詮釋。災難襲來時,面對生死抉擇,東汽職工用勇於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毫不猶豫地為他人打開了“生命之門”,緊要關頭用無私無畏的犧牲雕刻出了當代中國工人階級的英雄群像。 堅韌不拔、艱苦創業的決心,是“東汽精神”的堅強基石。
東汽人從建設之初吃山溝水、住古寺破廟、靠麻繩拉設備進廠房,到困難時期做菜刀、造大門、生
產榨糖機,再到新時期尤永紅等職工為了企業發展而倒下……永不服輸的東汽人,硬是把一個荒涼之地建設成了美麗的“十里東汽”。 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鬥志,是“東汽精神”的不竭動力。從自籌資金、頂著壓力自主研製生產30萬千瓦火電機組到實現水電、火電、風電、核電“多電並舉”,從被諷刺為“東汽趴機”,到“質量第一”並創下多項全國第一,正是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頑強鬥志,成就了東汽這個世界發電設備製造業的“巨人”。 “東汽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傳承,也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大地震可以損毀家園,但摧不垮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國際金融危機可以暫緩步伐,但無法動搖現民族復興的信心。有這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一定會戰勝一切艱難險阻,朝著光明的未來奮勇前進。

東汽精神內涵

(一)“東汽精神”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讀本,弘揚“東汽精神”不僅具有重大現

實意義,而且具有長遠實踐意義。
“東汽精神”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生動讀本,具有廣泛的社會感召力和強大的精神推動力。
在解讀 “東汽精神”中感受“東汽精神”的力量、領悟“東汽精神”的真諦,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東汽精神”不僅作用於主觀世界即人的精神生活,而且通過一定客觀條件轉化為物質力量作用於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會生活。
胡錦濤總書記這樣概括中國當前面臨的形勢:挑戰確實嚴峻,機遇依然存在。“東汽精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戰勝挑戰、用好機遇的鮮活範本。在全社會弘揚“東汽精神”,堅定信心,鼓舞鬥志,對今日中國特別是對肩負加快重建和加快發展兩副重擔的今日四川,具有強烈現實針對性和重大現實意義。
黨的十七大指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這一基本國情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需要幾代人持之以恆地艱苦奮鬥,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徵更為突出的四川尤其需要如此。在全社會弘揚“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
攀高峰”的“東汽精神”,對中國、對四川具有長遠實踐意義。
(二)“東汽精神”不僅體現而且豐富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塑起新時期中國工人階級“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的精神雕像。
龍門山麓下,在遭受特大地震重創的東汽漢旺基地,有這樣一幅標語:“東汽精神”,央企形象,永不倒!
這幅標語,宣告一種信念、揭示一個事實。信念與事實合一,定格為東汽2008。
解讀 “東汽精神”,2008無疑是最好的切入點。三代東汽人千錘百鍊而成的“東汽精神”,在這個非同尋常的年頭,在這個非同尋常年頭的非常時刻,得到最有力的迸發和最集中的展現。
“東汽精神”不僅體現而且豐富偉大抗震救災精神,是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東汽樂章”。讀懂東汽編年史上2008之頁,就會懂得什麼是 “泰山壓頂不彎腰”、什麼是真正的巨人。走進東汽的精神世界,撲面而來的是這樣一種磅礴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敢於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
“東汽精神”彰顯“以人為本”這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於一體,熔鑄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成功實踐。
(三)“東汽精神”之本,是“以人為本”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核心理念,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和靈魂。
在震後搶險救人最緊迫、最艱難的時刻,東汽把搶救員工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在震後首次召開的東汽公司職代會上,公司總經理所作工作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話:“抗震救災讓我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東汽職工最可愛,東汽大家庭最溫暖,東汽精神最寶貴。”
從戰時狀態的“第一位”到報告中的“三個最”,落腳點是同一個字:人。
地震發生後,東汽搶險救援驚心動魄、災後重建艱苦卓絕。而公司黨委書記對此感動卻並不吃驚,因為
“這是一個自然的過程”。
“自然”,是因為東汽職工在非常時刻的超常付出,不是迫於命令、不是服從動員,而是發自內心、出自本能,而且,這樣做的職工不是一個兩個,而是凝聚如一人的整個東汽職工群體。
“自然”,是因為水到渠成。從初創時代的“人和”,到新時期的“樹人”、“以人為本”,“人”始終是東汽發展史冊上的關鍵字。發展為了職工、發展依靠職工、發展成果由職工共享,把促進企業發展與促進職工全面發展統一起來——這,就是“東汽精神”的主導價值思想。
這一主導價值思想充分體現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核心理念,抓住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和靈魂。東汽的具體做法很難照搬和複製,但“以人為本”一以貫之的東汽實踐所體現的精神內涵,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必須遵循的原則,也是我們學習“東汽精神”的著力之處。
(四)“東汽精神”植根於社會主義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東汽實踐所形成的精神成果,貫穿 “東汽精神”的主鏇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東汽職工愛穿工作服,甚至下班後也穿,那像天空一樣明淨的蔚藍色,是東汽人的標誌。
2008年“5·12”特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一時間,在通往東汽德陽基地和漢旺基地的公路上,都可以看見這樣一幕:蔚藍色的人流,一波又一波地湧向遭受重創的廠區。
也是震後第一時間,在東汽廠區任何一座危樓和任何一處廢墟前,只要有人把紅旗一插,立即有人圍上來,組成一支救援隊伍。
震後第五天,東汽德陽基地恢復生產;震後第八天,災後首批風力發電機組下線發運。6月6日,在幾乎被摧毀的漢旺基地,主機四分廠恢復生產;6月11日,70%以上的關鍵設備恢復運轉,總體生產能力恢復到震前50%以上;8月1日,東汽新基地第一個車間開工建設。
無論抗擊這場猝不及防的特大天災,還是應對罕見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組織不散、隊伍不亂、精神不倒,無不彰顯“東汽精神”。
“東汽精神”不是危難當頭突然產生的,而是歷經三代東汽人的歷練、豐富和發展。東汽根植社會主義中國,是作為社會主義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三線建設的產物。40餘年來,從建設社會主義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東汽驗證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驗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一歷史性結論。
極不平凡的2008彰顯極不平凡的“東汽精神”。為什麼泰山崩於前而“組織不散、隊伍不亂、精神不倒”?因為,聚合“組織”、凝聚“隊伍”、支撐“精神”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中國處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是一個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關係日益多樣化的時期,也是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期。在這樣一個空前的社會變革時期,靠什麼來增進共識、統一思想、堅定信心、凝聚力量?“東汽精神”告訴大家:必須靠也只能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五)“東汽精神”既與五千年民族精神一脈相承,又是民族精神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發揚和提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作為一個民族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範,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本,是一個民族穩定和發展的精神支柱。
“東汽精神”是40餘年來萌生、形成和發展於東汽這樣一個大型國有企業的企業精神,而又絕不僅僅是單純“企業”意義上的精神。“東汽精神”的內涵超越企業這一空間和40餘年的時間段,是五千年中華民族精神的折射和提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
反映這一折射和提振的“東汽故事”數不勝數。抗震救災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東汽故事”詮釋非常時期的“東汽精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行研製高度國產化30萬千瓦汽輪機組的 “東汽故事”,體現的則是平常歲月的 “東汽精神”。
“自行研製”的壓力無處不在:作為計畫經濟體制下的一個產品生產單位,東汽靠計畫任務為生,是時計畫任務逐年減少直至為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東汽咬緊牙關擠出研製資金。研製的關鍵階段,國民經濟調整,東汽卻逆勢而為,直到成功。
“自行研製”的壓力有多大,分量就有多重:這台機組縮短了國產化大型機組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民族裝備製造業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一頁。
這一富有東汽特色的故事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讀本。
民族精神的核心和終極表現是愛國主義。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情感、一種神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東汽,這種情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表現為三代人所秉持的產業報國、產業強國情懷和自強不息、艱苦創業精神。
這種情懷和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三代東汽人在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實踐中自覺地培育和弘揚的結果;這種情懷和精神所蘊涵的能量,在平常歲月或許不易被人們充分認識,但在非常時期卻以“裂變”的形式轉化為堅不可摧的巨大力量和不可缺少的制勝因素——這是“東汽精神”給予我們的一大啟示。
(六)“東汽精神”的精髓是創新精神,折射改革創新精神這一時代精神的核心,是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竭動力。
訂單是企業的命脈所系,在企業自身遭受重創和外部需求放緩的背景下尤其如此。2008年,東汽新增訂單238億元,是災後年計畫的181%,其中新增出口訂單17.9億元。
突如其來的特大地震,使世人看見一個震不垮的東汽;衝擊力之大、衝擊範圍之寬均為史所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使世人看見一個沖不倒的東汽。
為什麼震不垮、沖不倒?這是因為在複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下,東汽始終具有一種持續創新的能力。
“窮則思,思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從60萬千瓦設計能力到完成2320萬千瓦年產量,在國內電力設備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從單一火電機組製造到火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發電“四電”並舉,在多個領域創下全國乃至世界第一;從按照計畫下達任務生產到生產一代、開發一代、儲備一代、構思一代,與時俱進地走在同行業前沿。
這就是東汽40餘年創新“路線圖”。
經歷特大地震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東汽的創新更加自覺、更加理性、更加科學。市場創新、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文化創新——全方位、寬領域、深層次創新催生新東汽。
改革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是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不竭動力。改革的實質和靈魂是創新精神。“東汽精神”就是時代精神的生動寫照。應對金融危機的巨大挑戰,尤其需要弘揚這種創新精神。
“敢不敢創新”、“能不能創新”這兩大問題事關未來事業的興衰成敗。“東汽精神”完整地回答了這兩大問題:創新,既體現於持續創造性實踐中的新發現、新變革、新創造,更體現於持續創造性實踐中形成、發展的以創新為指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七)“東汽精神”彰顯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念,在以“人和”為核心的東汽企業文化建設中形成的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是“東汽精神”的基礎。
長期以來,東汽企業文化建設在業內外享有盛名,原因有二:一是起步早,在中國許多企業尚不識“企業文化”為何物的上世紀70年代,企業文化便在東汽萌芽;二是有特色,以“人和”為核心。
東汽企業文化中最初的“人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追求的是這樣一種境界:人心歸向,上下團結。正如老話所說:人和百事興。但是,“人和”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和”。“人和”文化所倡導的“和”,是在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醜基礎上的“和”。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在封閉半封閉的社會歷史條件和計畫經濟體制下,憑藉“人和”,東汽走過創業的初始階段。
改革開放使中國進入大變革、大開放、大發展的新時期。東汽企業文化建設與時俱進,核心仍是“人和”,但“人和”的外延在不斷拓展、內涵在不斷深化和升華。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重大戰略任務以來,“人和”文化價值取向的時代特徵更加鮮明,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更加具有現實針對性。建設“人和”文化,不再僅僅是建設良好人際關係的文化,而是建設融思想觀念、道德準則、行為規範於一體的和諧文化。
特大地震和接踵而至的國際金融危機,使東汽“人和”文化既經受極其嚴峻的考驗,更顯示以文“化”人的獨特力量。如果說“人和”文化的精神紐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那么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就是“人和”文化的精神基石。這一體現社會主義基本價值觀念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是“東汽精神”的基礎。
(八)“東汽精神”的本質特徵在於它與時俱進的先進性。“東汽精神”不僅屬於東汽,而且屬於四川、屬於中國。
“東汽精神”的先進性,來源於它鮮明的實踐性。任何一種精神文明,都離不開一定社會歷史條件,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作為一種精神成果,“東汽精神”是40餘年來三代東汽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特別是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性實踐中的產物,是對東汽人創造性實踐本質和規律的提煉。
“東汽精神”來源於實踐又作用於實踐。這種作用體現在“東汽精神”作為一面思想旗幟引領實踐、作為一種先進理念校正實踐、作為一種精神力量推動實踐。“東汽精神”作用於實踐的過程,就是精神變物質的過程,即“東汽精神”的價值實現過程。
實踐永無止境決定先進性永遠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東汽精神”的先進性為什麼始終能夠經受歷史的評判、經受實踐的檢驗、經受時代的考驗?因為“東汽精神” 始終與時俱進地領時代風氣之先,始終植根於實踐又引領實踐,始終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