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典故
東柳醪糟釀造歷史悠久,源於漢,盛於清,有史記載,見於大竹縣誌,“甜酒亦以糯米釀成,和糟食用,故名醪糟,以大竹城北東柳橋所出為最。”故名曰東柳醪糟。東柳橋位於大竹縣城以北,距大竹縣城三里,相傳漢高祖年間東柳已建有石墩木橋,名曰“東流橋”,清乾隆五十九年加固橋墩,增寬橋面改建成五拱石橋,沿河建房成鎮,兩岸垂柳成行,得名“東柳橋”。距傳:距“東柳橋”一華里路的唐家大院,有一股泉水終年不斷的流淌,附近幾里居民爭相搬至建房蓋屋,視泉水為神水,求得保佑,白病拒之。用此水煮飯,特別柔軟,香氣撲鼻,尤其是用此水煮糯米飯,更有獨特風味。一唐姓人家居唐家大院的自家姓,婦人唐廖氏,一家三口,常年以殺豬及賣草藥謀生,一次唐殺豬匠走村串戶三天后返家,還未進屋,一股香甜味撲鼻而來,進屋後,甜味更濃,左找右找沒有發現什麼,當取碗準備吃飯時,發現碗櫃裡的一碗剩飯,正冒香氣,並有少許水滲透飯中,殺豬匠隨手端起一聞一喝,奇蹟出現了,此飯甜、香,微有酒味。結果是沙豬匠的小孩不慎將盛裝過三皂角、甘草、甜草、丁香、百扣等草藥粉劑的碗未洗就拿來盛裝了剩飯。高興之餘,將沒有名稱的又香又甜有酒味的剩飯,向整個唐家大院張羅,而後就成了甜酒的祖先。由此以後唐廖氏便以此開了一個作坊,來往行人商賈多喜品嘗解渴或攜帶瓦罐甜酒。一日一書生經過此地,來此品嘗,由於甜酒在吃的過程中合糟一起吃更能體現其獨特的滋味,又有似酒非酒之感覺,又是唐廖氏所製作的口味特別純正,便以其物、其人、其姓命名為醪糟之更佳,清光緒年間,東柳醪糟就名傳千里。
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前,東柳醪糟的生產主要以家庭作坊為主,到了1955年,東柳幾家較大的私營醪糟店組成了東柳醪糟合作小組,擴大了產銷規模,但仍然供不應求。1979年,東柳供銷合作社正式興辦醪糟廠,醪糟年產銷量提高到了7.5萬公斤。1984年,東柳醪糟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東柳橋醪糟企業標準”,同時被列入《中國土特名產辭典》。當時東柳醪糟的盛名不斷地傳向全國各地,其生產遠遠滿足不了市場的需求,東柳醪糟的銷售勝景迅速形成了大竹一道獨特的靚麗風景。
儘管銷售如此火爆,但由於生產東柳醪糟的企業大多是小作坊,再加上東柳醪糟包裝粗糙、不能保鮮、攜帶不便、附加值低等多方面因素,致使其一直不能進入大型商場,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東柳醪糟的進一步發展壯大。
得知這一情況後,原大竹月華飲料廠負責人唐祥華萌生了開發東柳醪糟,推廣東柳醪糟的想法。1995年,唐祥華等人組建了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並與中國食品發酵研究所聯合開發東柳醪糟。在保持傳統釀造工藝的基礎上,大量採用了現代化的生產設備,醪糟的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東柳醪糟也因此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我們當時瞄準農副產品精加工這一潛力巨大的市場,抓住大竹縣盛產糯米和醪糟這一傳統優勢,以科技為依託,不斷開發適銷對路的新產品,著力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變,人變我創’的產品開發戰略。”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唐祥華稱,公司先後研製開發了東柳牌醪糟、東漢醪糟,東漢牌元宵粉等,形成了6個品種,80餘個規格的系列產品。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山西、天津、廣東、內蒙古等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產品先後獲得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四川省巴蜀食品節金獎、第26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標誌產品等榮譽。
榮譽
尤其是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在原有"東漢牌"原汁型醪糟產品的基礎上,開發了保健型醪糟、飲料型醪糟、"東漢牌"娘娘釀、女兒春和"東漢牌"元宵粉,形成了4個品種20多種規格的系列產品4400多噸的生產能力,產品遠銷北京、上海、西寧、山西、南京、天津、廣州、內蒙、烏魯木齊等國內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產品先後榮獲農業部優質產品稱號、科技進步一等獎、四川省巴蜀食品節金獎、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特準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第26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標誌產品。1995年送展首都人民大會堂舉辦的華夏文化促進會成立五周年暨文化養生委員會成立大會,被大會指定為專用食品,參會代表食用後,紛紛讚譽,胥光義、魏傳統、楊成武、程思遠、馬文瑞、陳錫聯、王照華、張岫、李沛瑤、廖漢生、鐵木爾、達瓦買提、邵華、趙子岳等原國家領導人、老一輩革命家、社會知名人士簽名留念。魏傳統揮毫題詞:"東漢醪糟譽貫古今",原全國政協秘書長到公司視察題詞"醪糟極品,食品精華"。1998年被四川省技術監督局評為民眾喜愛商品,被四川省旅遊局評為四川省旅遊商品定點生產企業,1999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四川省名牌產品。
製作原料
以精糯米為主,優質的170多米深的泉水和根黴菌、辣寥草、三皂角、甘草、甜草、丁香、非寇、肉桂等中草藥制曲精釀面成的東柳暗花明、東漢牌醪糟,不僅保持了傳統的獨特風味,而且冷熱可食,醇甜酒香,包裝精美,攜帶方便,保持保鮮期長,產品投放市場以來,一直深受國內外廣大消費者的青睞和喜愛。
生產工藝
大竹醪糟針對醪糟傳統生產工藝存在的工藝流程長、間歇操作、人為污染環節多、質量不穩定、出品率低、成本高等問題,採用精糯米、泉水、專用米曲發酵劑等配方材料,開發出連續蒸發、機械拌曲、單瓶分裝、恆溫發酵新工藝,易於規模化、產業化、規模化生產。改原先發酵再灌裝的傳統工藝為連續蒸飯、機械攪拌、單罐恆溫發酵工藝,易於規模化、產業化、規範化生產;研究的單瓶分裝、專用米曲發酵劑和恆溫發酵技術是對傳統的大容器發酵工藝的重大改進,屬國內首創。同時產品保持了原窩“V”型體形狀和發酵原汁,不添加任何食品添加劑,具有原汁原味、濃厚純正、形態美觀、營養豐富、下鍋煮即鬆散等特點。產品固形物含量50%以上,可溶性固形物≥25%,各項指標優於國內外同類產品,綜合技術居國內領先水平。研究的單瓶分裝、專用米曲發酵劑和恆溫發酵技術是對傳統的大容器發酵工藝的重大改進,屬國內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