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
東四十三條明時分為兩段,東段稱慧照寺,西段稱汪家胡同。慧照寺位於胡同東端與小菊胡同南口相交處路北,原為永寧伯府所在地。
永寧伯始伯譚廣
譚廣(1363-1444年),字仲宏,丹徒(今屬江蘇鎮江)人。曾參與"靖難之役"的,參加過建設北京城工程,創立最早的火器部隊"神機營"。
譚廣身高體壯,從行伍奮鬥到大將,身經大小一百餘戰,未嘗遭挫敗。在宣府二十年,修建屯堡,嚴整守備,增設驛傳,又請給各邊鎮頒給火器。將校犯法,他即奏請治罪,但他安撫士卒有恩。邊境安然,堪稱名將。他曾因憤怒而杖殺都司經歷,又曾以私怨杖打百戶,為此而受到言官的彈劾,但皇上置之不問。
官至鎮朔將軍、永寧伯,正統九年(1444年)去世,謚襄毅。
江蘇人,行伍出身,永樂年間跟隨朱棣起兵靖難,屢遷指揮使,他留守保定,孤軍奮戰四十餘日,終使敵軍退走。永樂年間建設北京,譚廣是工程負責人之一。後多年鎮守宣府,獨當一面,正統六年(1441),以禦敵有功封永寧伯。史稱其“長身多力,奮跡行伍至大將,大小百餘戰,未嘗挫衄”。正統九年(1444),因老還朝,不久卒於京。成化十七年(1481),僧人庭佑將其宅改建為慧照寺。寺所在巷也改名慧照寺胡同。弘治十年(1497)重修擴建。新建大佛講殿,內塑大佛聖像並二尊者,十八羅漢。清同治年間重建。民國後,廟已衰敗。解放初僅餘山門、大殿、配殿及部分配廡。後析為民居。山門已無,僅餘大殿及配殿。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慧照寺胡同併入汪家胡同,改稱東四十三條,“文革”中一度改稱紅日路十三條。
地理位置
位於東四十三條19號,東四十四條22、26號院內。此寺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明弘治十年(1497年)重修擴建。清乾隆《京城全圖》繪有此寺。東四十三條胡同原名慧照寺胡同。十三條19號(原慧照寺7號)院內現存《慧照寺修建碑記》石碑一通,碑首為二龍戲珠,高3.2米,寬1.1米。此碑記敘了修建此寺的原委:僧人庭佑得永寧伯譚純故宅、闢為焚修之所,太監閻興奏聞,賜額曰‘慧照寺’額。弘治十年重修擴建,新建大佛講殿五楹,內塑大佛聖像並二尊者、十八羅漢,皆以金飾。以外還新建了金剛殿、伽藍殿、祖師殿、方丈院等。此寺於清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民國時,廟已衰敗。原規模很大,分東、中、西三路院,大殿居中,前後東西均有殿宇。尚存石碑應位於大殿之前,現已被砌於居民廚房內。26號院內尚存一後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前出廊。22號院內尚存東路正殿,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五檁,前出廊。二殿均為筒瓦過壟脊大式硬山頂。其他殿宇均已拆除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