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四胡同

東四胡同

在東四北大街路東,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著名為“東四頭條”至“東四十四條”的14個胡同。這片街巷的歷史可以上溯至元大都時期,這裡在元代屬寅賓坊和居仁坊範圍,明代改稱思城坊和南居賢坊,清代則劃歸正白旗轄區。在明代嘉靖時的《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中,已經有了東四“頭條胡同”至“四條胡同”的記載。到清代光緒時的《京師坊巷志稿》里,被稱為“東四某條”的胡同又增至“十二條”。1965年北京整理地名時,“十二條”北邊的兩個胡同也被依次改編為“十三條”和“十四條”。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四大街在元代稱十字街,是十分繁華的商業街。明永樂年間,在東四大街路口修建了東、西、南、北四座牌樓,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東四牌樓”,東四地名由此而來。這四座牌樓均為四柱三樓式,東側牌樓上書“履仁”,西側牌樓上書“行義”,南北的牌樓上書“大市街”。

歷史文化背景

1954年這四座牌樓被拆除。牌樓雖然不在了,但東四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以東四命名的街道除南、北、西大街外,還有東四頭條至十四條胡同。

其中三條至八條胡同形成於元代,街巷嚴格遵循大街24步、小巷12步的規制建造。街區內胡同排列整齊,四合院布局規整,顯現了完整的“魚骨”式的胡同肌理。當年西方人馬可波羅對元大都的街巷讚不絕口,他這樣描寫———“周圍皆是美麗道路,行人由斯往來,全城地面規劃有如棋盤,其美善之極未可宣言”。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胡同經歷了七百年歲月變遷,至今格局未變。街巷兩側是一座座古舊的門樓,一間間舊式的店鋪,行走在街巷中如同穿越時光隧道,回到了古老的年代。東四地區不僅建築歷史悠久,而且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令人矚目。這裡既有過皇室宗親奢靡生活;也有過文臣武將輝煌、繁榮的足跡;既有過文人墨客的清雅書香,也有過近代軍閥將帥的榮辱沉浮,還有富甲商賈一擲千金的豪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