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背景
東南亞國家在西方殖民者侵入後經濟殖民地化的歷史過程。
東南亞地區在地理上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中南半島(或稱“中印半島”),包括緬甸、泰國(舊名暹羅)和印度支那的越南、高棉和寮國;二是南洋群島諸國。當16世紀西方殖民者入侵時,在東南亞地區存在著為數眾多的國家和藩邦,它們大體上處於封建、宗法關係的不同發展階段,在有些地區還有部落和部族存在,國家統治權力不很集中。各地區的土地除王室和封建主占有的外,還存在著村社所有制。大部分地區以小農自給生產與手工業生產相結合的自然經濟為主,但在較發達的地區已開始出現少量的工場手工業。同時,有少量的奴隸制,有些地區還有債務奴隸制。商業已有所發展,有些國家有對外貿易,出口土特產,但規模不大。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前,東南亞各國長期與印度和中國有交往。
資本積累時期
16~18世紀,西方殖民者陸續到達了東南亞地區。1511年葡萄牙人占領了馬六甲後派遣使節到暹羅攫取了通商特權。接著,西班牙和荷蘭人到達了馬來亞、爪哇和北加里曼丹。1596年荷蘭商船到達爪哇的萬丹港口,強求通商併購買香料,1641年荷蘭還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取了馬六甲。1565年西班牙人在菲律賓建立了自己的居留地。在中南半島,披著通商或傳教外衣的西方入侵者也積極策劃擴張活動,干預當地政府的統治併力圖加以控制,迫使當地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進行各種形式的抵抗。
在這期間,西方殖民者入侵和掠奪東南亞各國的特點是:①成立大壟斷公司,主要是英、法和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它們在本國政府支持下,取得了壟斷對東方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特權,建立了自己的武裝部隊,在所在國修築炮台,發行貨幣、任命官吏。這些公司的分支行或所屬的“通商”機構實際上就成為當地的殖民統治機構。②壟斷所在地的對外貿易,片面地發展當地特產如胡椒、肉桂、豆蔻等香料的生產,從而破壞了當地的自給自足經濟。在有些國家如印尼,還通過當地的封建官僚機構,強迫農民向東印度公司繳納一部分農產品,從而形成了所謂“實物定額納稅制”;有些地區還強迫農民種植指定的作物,如咖啡等,並將全部產品繳納給公司;在未完全控制的地區則訂立不平等協定,強迫農民接受低價出售定量的產品,從而形成了所謂“強迫供應制”。③西方各國的殖民者在相互爭奪領土或勢力範圍時進行的激烈戰爭又往往擾亂了當地居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使他們蒙受巨大的損失。④有些殖民者如西班牙人在占領菲律賓後,還把本國的封建莊園制移植進來。總之,這時期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給東南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而殖民者在東南亞搜刮到的大量財富就成為西方國家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源泉。
殖民擴張時期
從 18世紀後期起到 20世紀初,西方殖民國家在東南亞地區完成了瓜分領土的活動,建立了殖民統治體制。英荷等國東印度公司都在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被本國政府撤銷,代之以政府的管轄。上緬甸於1886年初被英國吞併,稍後與下緬甸合併,淪為由英國駐印度總督管轄的英國殖民地。1863年高棉被迫接受法國“保護”。1883~1884年間,越南北部和中部也被迫接受法國的“保護”。1893年寮國王國為法國占有,到1897~1902年間連同高棉形成了法屬印度支那。暹羅雖保持了中立,但1904年和1907年間英法兩國以湄南河為界劃分了各自的勢力範圍。馬來亞從18世紀80年代起被英國侵入,到20世紀早期,馬來亞沿海各地和內陸的九個土邦以及加里曼丹島的沙撈越和沙巴都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新加坡早在1819年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武裝占領。從17世紀起荷蘭東印度公司逐步入侵爪哇及其附近島嶼,1799年起在該地區成立了荷屬殖民政府。1898年美國戰勝西班牙,鎮壓了菲律賓的獨立起義,於1901年在菲律賓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統治。以上帝國主義國家在東南亞瓜分領土的疆界基本上保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大戰期間,東南亞各地曾先後被日本帝國主義占領。戰後,在東南亞各國人民的鬥爭下,東南亞各國紛紛獲得了獨立。
東南亞經濟的殖民地化
廈門大學南洋研究所《東南亞五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