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屬成員
配偶 | 賴淑華 | |||
子女 | 長子 | 黃志源 | 其妻 | 林明華 |
次子 | 黃鴻年 | |||
三子 | 黃鵬年 | 其妻 | 朱相樺 | |
四子 | 黃祥年 | 其妻 | 陳玉蘭 | |
五子 | 黃柏年 | 其妻 | 曾秀玲 | |
六子 | 黃榮年 | |||
長女 | 黃秀花 | 其夫 | 賴文輝 |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黃奕聰,原籍中國福建省泉州市羅溪鎮。1923年出生於家鄉。1930年,隨母親離開家鄉,到印尼蘇拉威西的望加錫與父親團聚,從1931年到1941年間,黃奕聰先後在當地華僑國小、光華中國小學習,受過一定的中華文化教育的薰陶。1942年2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印尼各地後,正在高中學習的黃奕聰被迫輟學。日軍占領望加錫時期,黃奕聰在家中協助雙親謀生。不久他自己向一些糖果、麵包、餅乾等商家賒購一些食品,到望加錫各地沿街叫賣,獨立謀生。
創業及金光公司的誕生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荷蘭殖民軍捲土重來,侵占了沿海各大中城市,印尼人民展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解放鬥爭。當時各種食品及日用品奇缺,特別是印尼共和軍控制的地區更是如此。黃奕聰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開始自營食雜店。後來他創辦了一家小型麵包餅乾廠,將其產品供應蘇拉威西中部及北部地區,同時又從這些著名的椰乾產地購買椰乾到望加錫經行銷售。50年代初,他開始直接從椰農手中收購椰子,加工乾銷售到爪哇泗水、雅加達等地,每月可銷售一千噸左右。隨著經營的順利發展,五年間,他已成為當地一位小有名氣的椰乾商。
1956年,他為了進一步擴展事業,從望加錫移居到東爪哇省首府泗水市。不久,即在任抹縣(Jember)新河地區(Kali Baru)購買了一座面積有2000公頃的小橡膠園和咖啡園,投資共一百多萬盾。這在當時是相當大的數目。然而經營不久即因工人中間經常出現罷工等麻煩事,使他無法獲利,只好將該園賣掉。後轉到西爪哇省,在西冷縣(Sereug)地區購買了一家椰油廠和一家碾米廠。不久,遇到同樣的困擾,他只好又將這兩家工廠賣掉。他總結了這兩次失敗的教訓,1960年移居首都雅加達,於同年創辦了“金光公司”(C.V.Sinar Mas),主要經營農土特產品進出口業務,輸出的主要產品是他曾經營過的拿手產品椰乾及肉豆蔻,輸入則以煙紙、丁香及紡織品等為主。黃奕聰在解釋為什麼採用“金光”兩字作為其企業名稱時說:“金子是世界上最有價值和貴重的東西,而閃光的金子則意味著有好福氣。黯淡無光澤的金子是沒有什麼價值的,即使有,也無法和爍爍閃光的金子相比,這就是我選擇‘金光’作為公司名稱的想法。”60年代上半期,由於各種原因,“金光公司”的生意雖有一定的發展,但速度及規模都很有限,只是一家中小企業。
金光集團的形成與發展
1967年,印尼開始了以經濟建設發展為中心的新秩序歷史時期,印尼政府先後頒布了“外國資本投資法令”和“國內資本投資法令”,實施了新的第一個五年社會經濟建設規劃。同時還頒布了“印尼華人的基本法令”,其中規定動員和利用華人資金積極參與印尼各項社會經濟建設。華人企業的發展因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黃奕聰敏銳地認識到這是發展企業的大好時機。因此,他集中力量重新經營椰乾生意。1968年,他開始籌備建立椰油煉製廠。他和林紹良共同投資2000萬盾,正式創建了“印尼萬雅老比東油廠”(Pabrik Bitung Manado Dil Indonesia)簡稱“比摩利油廠”(Bimoli),生產銷售以“比摩利”為商標的食用油。“三林集團”擁有55%的股份,“金光集團”擁有45%的股份。該油廠是在黃奕聰兼任總經理的“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的直接領導管理下生產經營的。隨著生產經營的不斷擴展,“三林集團”派了約翰納斯·哥佐(Johnnes Kotjo)為代表,出任該公司的執行長。黃奕聰最初派其女婿賴文輝(印尼姓名魯迪·麥羅阿,Rudy Maeloa)為代表參加領導經營。1985年4月5日賴文輝不幸病逝。黃奕聰後委派他的第六個兒子黃榮年負責領導該集團農業及農產品貿易。“比摩利”食用油煉製廠於1970年全部建成。除有煉製椰乾、棕櫚油等的機器設備、廠房外,還有自建的巨型蓄油池,職工宿舍及各種福利中心等。蓄油池的油可直接從油管輸送到停靠港口岸邊的輪船油倉。為了保證原料供應,黃奕聰和林紹良、陳江和(金摩王子集團老闆)及印尼民族企業家蘇特維卡特莫諾(Sudwikatmono,蘇哈托總統的同父異母兄弟)共同投資創建聯營“金光沙單種植園”(Perkebunan Sandang Mas)。該種植園擁有15萬公頃土地,主要種植棕櫚、可可及橡膠。到1983年“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組建時,除有比摩油廠外,尚有10家分公司(工廠),“金光沙單種植園”則附設有16家子公司。到80年代初期,比摩利油廠已成為最大的食用油企業,黃奕聰被譽為“食用油大王”。
然而,隨著“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成為“金光集團”和“三林集團”利潤豐厚的主要經營企業之一,在公司股權及經營管理等方面,兩個集團之間產生了矛盾和分歧。1990年,黃奕聰的“金光集團”將其股份轉讓給林紹良,退出了“金光強力精華有限公司”及其經營的比摩利油廠,另起爐灶,創建了“菲爾瑪”(Filma)食用油企業。
由於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二十多年來專門生產經營食用油,並享有“食用油大王”的美稱,加上其產品質量優良,甚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和信任,因此,“菲爾瑪”牌食用油銷售頭三個月,平均每月銷售量即遞增40%,1992年已迅速從爪哇市場擴展到全印尼,經營第一年即獲利140億盾,成為“三林集團”“比摩利”牌食用油最強勁的競爭對手。
1992年,“金光集團”還和澳大利亞“美多利儀器有限公司”(P.T.Meadow Lea Food)聯合投資,在雅加達創建“印尼金光美多國際有限公司”。“金光集團”投資490億盾。該公司的工廠設在雅加達,年產食用油56萬噸,這將大大提高“金光集團”食用油的競爭力。
70年代中,黃奕聰的“金光集團”在經營發展食用油企業的同時,還開始參與發展造紙工業。80年代,隨著該企業集團的不斷擴展,造紙工業已成為“金光集團”中比食用油企業經營規模更大、利潤更豐、地位更重要的首位核心企業了。
1977年,黃奕聰在東爪哇的摩約格多(Mojokerto)創建了“吉偉化學(廠)有限公司”(P.T.Tjiwi Kimia)。1978年,黃奕聰將該廠擴展為生產紙漿及造紙的企業,並易名為“吉偉化學紙業有限公司”,派其女婿賴文輝擔任總經理。創業之初一切從頭開始,是比較艱難的。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到1990年,該廠已擁有可製造一百多種書寫紙、印刷用紙的生產線8條,年產量達19.4萬噸;擁有製造各種文具紙製品的機器30台(套)年產量達9.8萬噸。到1993年,“金光集團”所屬的紙業集團年產紙漿量達到了80萬噸,紙製品產量則達到了74萬噸。為了保證造紙原料供應,進一步發展生產,“金光集團”還建設開發了森林基地。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決心將其所屬的紙漿、造紙及文具企業辦成亞洲乃至世界最大的紙業集團。今天,黃奕聰除被譽為“食用油大王”外,還被譽為印尼“紙業大王”。
從企業家到銀行家
黃奕聰及其“金光集團”參與金融銀行業相對來說比較遲,這一方面是由於70年代以前他主要致力於創建發展食用油業及造紙業,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資金力量尚不夠強大。70年代,隨著“金光集團”食用油及造紙業的逐步發展壯大,經濟力量增強,黃奕聰開始參與“印尼國際銀行”的經營活動,但投入資金尚不多,也沒有參與領導及經營管理工作。
隨著“金光集團”的食用油工業及造紙業的進一步發展,其資金力量日益雄厚,這時創辦一家銀行已成為該集團的迫切需要。辦銀行既可為“金光集團”各企業的經營活動、融資、信貸及結算等提供便利,又可向金融銀行業擴展,壯大“金光集團”的整體實力,向多元化企業集團進一步邁進。與此同時,“金光集團”可以銀行為核心,作為組織、協調各企業資金配置及企業擴展的後勤部和參謀部。因此,1982年8月,黃奕聰的“金光集團”投巨資收購接辦了“印尼國際銀行”。
“印尼國際銀行”(Bank Internasional,縮寫為BII)創建於1959年5月15日,本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市場銀行。黃奕聰投資100多億盾收購該行大部分股權後,即大力進行整頓。首先,他組建了新的董事會及銀行經營領導管理機構,自任董事長。
與此同時,黃奕聰用高薪聘用了一批受過高等教育,有工商管理、金融、財會等專業學歷的專業人員擔任各部門領導職務。整頓之後,“印尼國際銀行”獲得迅猛發展。到1984年,短短的一年多時間裡,該行資產總額即增至600億盾。隨著銀行業務的擴展,該行先後在雅加達、泗水、棉蘭、三寶壠、烏絨班當、巴里巴板、芝馬墟等地的幾十個大中城鎮設立了分支行或辦事處。1988年,該行已是在近百家私營民族銀行中列居前十名的一流銀行了。同年,坐落在雅加達金融中心譚林大街22號的“印尼國際銀行總行大廈”正式建成啟用。1988年11月8日,“印尼國際銀行”被印尼政府財政部正式批准升格為外匯銀行。1989年10月,“印尼國際銀行”股票正式在雅加達及泗水兩市的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此時,該行的總股票為3億股,總金額為3000億盾。
1988年,“印尼國際銀行”與日本“富士銀行”合資創辦了“印尼國際富士銀行”,與法國“勞埃德信貸銀行”合資聯營“印尼勞埃德信貸銀行”。這兩家銀行創辦後的頭一年,成績尚不顯著,但1990年後,它們的業務取得相當大的進展。1991年,這兩家銀行在印尼19家與外國資本合資聯營的銀行中,已居於中上地位。
黃奕聰的“金光集團”在“印尼國際銀行”迅速擴展並取得成功的同時,還不斷地創辦了經營外幣兌換、證券債券交易、租賃及人壽與財產保險的金融機構,使“金光集團”的金融銀行業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從而使“印尼國際銀行”形成為一個經營銀行、保險、各種證券債券、租賃及非銀行金融財務業務的銀行企業集團。其屬下的企業公司從1988年的10家、1990年的19家發展到1992年的22家。1990年“印尼國際銀行”在全印尼的分行已有85家。1992年3月,除雅加達總行外,有6家地區主要分行、分行支行及辦事處共105家。此外在新加坡設有一家代表辦事處,在南美洲的喬治敦設有一家分行。1992年“印尼國際銀行”的總資產已達4萬億盾,銀行集團系統的全部職員人數已達3.5萬人,無論從資產、經營效益等方面看,“印尼國際銀行”都已躋身於印尼私營民族銀行的最前列,成為最著名的五大私營銀行之一。1990年,在全印尼118家私營民族銀行中,“印尼國際銀行”副董事長兼總經理黃鵬年(黃奕聰的第三個兒子)被推舉為全國十佳銀行家之一,且名列第二。黃鵬年說:“我們希望‘印尼國際銀行’在不久的將來,將名符其實地成為真正的國際性銀行。”
金光集團的其他企業
黃奕聰像所有大企業家一樣,在發展事業方面雄心勃勃,對各種領域都有興趣。他的“金光集團”除了擁有食用油業、造紙以及金融銀行三大主要骨幹企業集團外,還積極向其他領域擴展。
1991年初,“金光集團”經過一段時間的談判及籌備以後,與南韓著名的生產化學及塑膠產品的“幸運企業集團”合資創建“金光幸運塑膠工業有限公司”,生產經營各種規格的工業及家用塑膠產品。
為了滿足造紙業的電力需求,黃奕聰在西爪哇的西冷縣(Serang)和東爪哇的摩約格爾多縣(Mojokerto)分別建造了兩個發電量各為105兆瓦和70兆瓦的發電廠。建廠前經過多方的了解諮詢與考察後,黃奕聰認為中國的火力發電廠成套機器設備較為先進,價格合適,因此,投資2億美元向中國四川機械出口公司購買了5套發電機組設備,並由該公司派遣工程技術人員負責全部安裝,保證了電廠的建成啟用。
1983年2月7日,“金光集團”和“三林集團”及“香港斯丹奈爾·阿爾特有限公司”(Stannel ArtLtd Hong Kong)聯合投資4千萬美元,創建了一家從事化工原料烷基苯的化學工業企業“翁姑爾英達企業有限公司”,該廠建於西爪哇美拉克(Merak)地區,是印尼第一家生產製造烷基苯化工原料的企業。1992年,該廠已向美國、歐洲及台灣等地區出口重烷基及輕烷基化工原料,產銷值達155億盾。
“金光集團”在80年代開始參與開發經營房地產產業。1986年,黃奕聰和印尼著名企業家普羅波蘇德佐(Prbosutedjo)共同投資建立了“祖國使者有限公司”(P.T.Duta Pertiwi),主要經營芒加都亞地區的房地產業。該公司投資3千多億盾,購買了芒加都亞地區的28公頃土地,是該地區擁有最大地皮的企業之一。
“金光集團”與漢斯藍利(Hons Ramil)共同投資興建了“青景住宅區公寓”(Gneen Niew Aractment),共建有159套住宅,這個住宅區和上述芒加都亞地區的住宅不同,這裡主要不是供給當地居民永久定居而是供給國外或印尼其他各地的投資者購買或租賃居住的公寓。1992年上市僅兩個月,即已有35%的住宅被預購。
“金光集團”興建經營的其他主要房地產業還有在“金光使者花園”興建的“金光羅克斯辦公大廈中心”,在雅加達市城區最熱鬧的華人商業區班芝蘭大街興建的“伊卡人壽保險公司大廈”,在“白芝巴卡”地區(Cewpaka Putih)興建的包括辦公樓、商貿中心及住宅等的混合建築群等。此外,“金光集團”還與著名房地產業大王徐清華(印尼姓名芝布特拉Ciputra)共同投資經營“布米·塞爾旁·達瑪伊”(Bumi Serpong Danmai)地區的房地產,擁有其中40%的股權,在雅加達最著名的譚林大街興建的“印度尼西亞大廈”擁有25%的股權。“金光集團”今後在房地產業的發展戰略是開發雅加達市郊,計畫收購及興建一系列辦公樓及住宅區建築群。
“金光集團”還向農、林、漁業擴展。1992年底該園生產的香蕉已出口銷售到國外,與此同時,該集團和菲律賓一企業在蘇拉威西合資聯營養魚場,並創辦了一家鮪魚罐頭工廠。另外還興辦了茶葉種植園等等。“金光集團”已形成一個名符其實的多元化企業集團。
亞洲金融危機
但是,正當黃奕聰從椰子大王、造紙大王一個華麗轉身晉身為金融銀行界新貴時,史無前例的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了。鈔票大幅貶值,印尼國際銀行虧欠20多億。此時,黃奕聰本可以申請破產,這樣就可以轉駕全部債務,日後待時機以其它方式東山再起。但黃奕聰沒有這樣做,這有違他的“信、義”之心。
黃奕聰之幼子黃榮年:“(他說)不能因為有什麼挫折不把債還掉,借錢還錢再借不難嘛,這是他的想法。所以他倒了幾次,因為時代的不同,政策變了,還有很多人願意幫他,所以才有今天的局面。”
此時,金光集團的地產項目力挽狂瀾,扭轉了敗局。其實早在八十年代初期,金光集團就進軍了地產界。金光旗下僅其在雅加達近郊的衛星城,就占地60平方公里,人
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印尼國際銀行遵照印尼政府的要求,開始對其資本結構進行調整,金光集團所占的股權降至18%,2001年,金光集團完全退出了印尼國際銀行。但是到了2005年,金光再出重拳收購了印尼的SHINTA銀行,並於2007年將其更名為金光銀行。新銀行的成立昭示著金光集團在金融銀行領域走過寒冬,浴火重生。
其實早在1991年,黃奕聰就將集團事務交給子女們,全身退居了二線。有人說,作為家族企業,第二代華商會比第一代華商有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本身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加上他們大多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青出於藍必勝於藍。但是,如果沒有第一代華人華僑頭頂烈日、腳踏黃土的開天闢地,華人的身影就不會像今天這樣如此鮮明地綻放在世界的每個角落,他們勤勉克己、奮鬥不息的精神照耀著後來人的坦蕩前程。
成功之道
黃奕聰在多次回答記者提問中,談到了他本人及“金光集團”獲得成功的經驗,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金光集團”參與開發經營的產品是和億萬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在印尼及國際都擁有最廣大的市場,並且集團在這方面具有競爭的優勢,如原料來源供應充足、便宜,勞動力價格低廉等。像食用油、紙張、文具等都是這樣的產品。
其二,反覆重新投資,擴大再生產,是“金光集團”不斷擴展的另一重要原則。黃奕聰及其家族每年在各企業中獲得的利潤,除小部門支付生活需要外,都用於重新投資、擴大再生產。他們幾乎從不曾在企業所獲利潤中領取過紅利。正如黃奕聰自己所言:“如果我獲得10塊錢利潤,我只用5角,其他9元5角我都用來再投資,擴大生產。”“我將我們所獲的利潤進行再投資,不然的話,把這些錢用光或吃光,我們的企業何時才能發展壯大呢?”
其三,公正,講信用,從不失信。這是黃奕聰及“金光集團”能在國內外與各企業、金融財團及客戶建立廣泛密切的合作叛亂,使企業經營克服各種困難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向其他銀行借款到期時,儘管工廠企業仍在建設中,資金周轉不靈,但無論困難多大都千方百計按期還清,客戶緊急需求的產品,再大的困難也努力克服,按時交付。例如1989年,斯里蘭卡共和國的兩家紙廠遭到破壞,停止了生產。當時正值學校要開學,各種筆記本、練習本等奇缺,斯里蘭卡政府即要求“金光集團”的吉偉化學造紙廠在三周內提供2500萬本練習本等紙製品。該廠接此任務後,夜以繼日地連續生產,按時將產品送到了斯里蘭卡,解決了該國的燃眉之急,從而該公司也贏得了良好的信譽。黃奕聰在總結其一生成功的經驗時曾說過:“第一努力工作,善於使用專業人員;第二公正,努力維護商業夥伴的良好關係;第三保持良好的信用,從不失信於人,我一次都未曾失過信用或毀約。”
其四,遵紀守法。在遵守印尼政府的各種政策法令,和印尼政府及當地民族企業家一道共同促進印尼的經濟建設與發展這方面,最突出的是黃奕聰積極回響蘇哈托總統1990年3月要求印尼華人企業集團將其25%的股份轉讓給印尼合作社的號召,決定首批將其核心掛牌上市企業“印尼國際銀行”(100萬股,價值110億盾)、“吉偉化學造紙廠有限公司”(100萬股,價值90億盾)及“翁姑爾·英達化學有限公司”(60萬股,價值103.5億盾)的股票轉讓給印尼合作社。黃奕聰說:“我們採取的第一步是先轉讓經濟效益好的企業股票給合作社。下一步再分批轉讓其他子公司的股票。”黃奕聰的這個舉措,受到當地朝野的歡迎。“金光集團”在整個經營活動中,都嚴格遵守了當地政府的有關政策法令。
最後,勤奮工作、精心經營,是黃奕聰的“金光集團”賴以不斷成長發展的最基本的原則。黃奕聰一再強調:“人們獲得成功的最基本要素是努力勤奮工作。”“其中70%靠努力工作,30%靠運氣和機遇。”當他被評為東南亞最富有的50位大富豪及企業家之一時,他說:“我出身貧寒,沒有多大才能。不過,我有理想和願望,講信用,肯動腦筋,努力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勤奮紮實地工作。”這是他之所以獲得成功的一個很好的總結。
由上可見,黃奕聰本人儘管受正規教育不多,但半個多世紀的奮鬥經營使他深刻認識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正如人們在評論中所指出的:“黃奕聰的子女們都很能幹,他們都受過高深的教育”,“他們也不是靠其父黃奕聰的名聲和威望而生活工作的。”黃奕聰深謀遠慮地送其子女們分別到新加坡、美國、加拿大、日本及印尼本國受教育,分別掌握各國語言與國際商務知識,恰當地安排他們在“金光集團”所屬的各主要公司企業中分工負責,獨當一面地領導經營公司企業。這也可說是黃奕聰及“金光集團”的一個特點。
慈善公益
在其家鄉福建泉州捐建國小、中學、大學、醫院、修路。如:奕聰國小、奕聰中學、金光隧道、奕聰科學樓……
1992年至2009年10月底,金光集團及黃奕聰慈善基金會在中國捐贈的總額已超過6億元人民幣。
黃奕聰先生的故鄉位於福建泉州羅溪鎮,因為基礎交通設施欠缺,當地人一直生活在閉塞的環境中。當地的萬虹公路馬甲至羅西段是上世紀60年代建設的等外公路,灣急坡陡、行車視距差,嚴重影響了洛江北部山區經濟的發展,也同樣制約了當地教育事業的發展。基金會先後投入約1億元,致力於建設基礎交通,並改善基礎教育設施。
1995年,奕聰學園在羅溪開始建設,先後投入2000萬元。2005年,旨在改善馬甲至羅西段交通的金光大道工程投入施工,集團為此工程捐贈3000萬元。
2007年9月,奕聰高中在福建泉州落成,這標誌著集團自1995年就開始援建的從幼稚園至高中的“奕聰學園”項目最終建成。同一個月,金光大道也順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