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旺中心國小

東北旺中心國小

學校的發展其根本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教育更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讓每個孩子“成材”,即成為有用之人。 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生源情況的複雜,導致學生的差異性較為明顯,提出敏學教育也是我校的立校之本。 奉獻者收穫的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在京密運河之濱,百望山下,坐落著一所占地37.5畝(25000平方米)、校園開闊、整潔優美、設施先進的國小校——東北旺中心國小。
有著半個多世紀建校史的中心校(前稱馬連窪國小)積澱了深厚的底蘊,形成了敬業、愛生、嚴謹、求實的教風。學校有教職工50人,是一個團結向上、積極進取、勇於創新的群體。他(她)們中,有北京市“紫金杯”優秀班主任,有區級先進教育工作者,有海淀區“世紀杯”評優課一等獎獲得者,有區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更有一批中心級的學科帶頭人……
校徽

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工作中,學校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被評為海淀區首批教學管理先進校,課改實驗基地校,課改先進校,並多次被評為科技先進校,體育先進校,藝術先進校,實驗教學先進校……。中心國小發揮著教育示範、教研中心和進修基地的三個作用,帶動和促進本地區國小教育整體水平不斷提高。
為了深化教育改革,走特色辦學的道路,學校確立“生態教育”的辦學理念來統領全校工作,每學期各項工作計畫以此為依據。在生態哲學、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理論指導下,使學校教育達到均衡發展即:師生良好的工作、學習狀態;強壯健康的身心狀態;規範民主的教學狀態;積極自主的學習狀態;和諧穩定的發展狀態。從而最佳化學校教育生態,使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和學校的發展,“三項發展”都具備可持續發展的勢態。
校園

在學校的特色教育中,以防震減災教育為突破口,先後組織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動。2004年10月成為全國第一所校園避難場所;2004年12月被認定為海淀區第一所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2005年7月被評為全國首批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
為適應現代化教育的發展,學校加大硬體建設的投入,除配備常規的音樂、美術、自然、書法等專用教室,還建有2個計算機房,演播室,多功能廳,所有教室全部實現多媒體化,即以不完善了校園網……
先進的設施,優美的環境,高素質的師資,為孩子們的學習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讓每個孩子成才,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是我們的辦學理念。
深化改革促發展,與時俱進創一流。東北旺中心國小的明天,必將更加燦爛與輝煌。

趙建軍校長簡介

趙建軍校長,大學本科學歷(2004年7月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教育管理系研究生課程班)。1990年7月參加工作,1994年起擔任校長工作。
在10年的學校管理工作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倡導“以德治校”的辦學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管理風格。他提出學校要服務於學生、服務於家長、服務於社會,要求每位教職員工樹立牢固的服務意識。
隨著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越來越受人們重視與關注,他積極學習並接受了國內外“綠色學校”新理念,提出了我校要以生態教育理念為指導,逐步加強師生的“生態責任感”。培養個人的生態素質,養成學生的生態價值目標、對待自然的態度和準則、與自然交往的需求,參與自然保護的素養、研究和保護自然的技能技巧,使每個學生在解決生態問題、生物圈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時,不但具有明確的社會責任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動手能力。
我校將以“生態教育”理念為學校發展的基點,逐步形成學校特色。從而全面提升學校工作水平,使每一位學生都享受優質教育。
2010年7月6日由於工作調動校長職務由梁永立擔任。

辦學理念

讓每個孩子成材,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
學校的發展其根本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教育更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種結果,讓每個孩子“成材”,即成為有用之人。我們不能期待每個學生都有才能,但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作為。人才一詞,越來越時髦,幾乎都在提“以人為本”,都在宣揚“重視人才”,“吸引人才”。於是乎,伯樂們越來越多,人才越來越稀缺,人才越來越難尋求,人才的自我感覺越來越好,人才的價格一路飆升。然而時髦中缺乏理智,時髦中迷失自我。何謂人才,這本身就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其自身就沒有明確地衡量標準。所以我們在看重人的價值創造能力,即“人材觀”。學校的管理實踐中,我們也本著這樣的辦學理念,舉辦各種興趣小組活動,成立藝術社團,組織跆拳道、武術等比賽,就是讓孩子能從學校得到他們想要得到的,並通過得到的,去創造出更多、更大的價值。
東北旺中心國小

國小教育是學生正規教育的啟蒙教育,很多東西將可能伴隨他的一生,這六年可以成就一個孩子,也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然而作為一個人民教師,我們堅信可以教育出優秀的人材。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特別注重對孩子行為習慣的常規教育,以及對學生思維發展的訓練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從中受益,明白學校不僅僅是學習,更多是要學會如何為人處事,更多的是要學會如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我們讓學生養成讀書的習慣,養成寫好字的習慣,養成愛思考的習慣,養成愛動手的習慣,這些都將對學生的終生髮展做好鋪墊,學生沿著這個基石,走向更輝煌的明天。這是我們的期待,也是我們的責任。

辦學目標

學生全面發展,學有特長;
教師整體提高,教有所長;
學校全面發展,辦有特色。
隨著學校周邊環境的改變,生源情況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為此必須提出一個切實可行的辦學目標,有利於引導我們的辦學思路,契合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並實事求是,因地制宜。
學生全面發展,學有特長: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然而我們面臨的生源比較複雜,來自各個行業,有進程務工、當地農民、知識分子(大、中、國小教師)、經商、個體戶、政府機關等人員家庭,因而學生的差異性較為明顯。另外,我校地處海淀區北部新區,發展情況相對滯後,學校性質為農村學校,但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我們突破瓶頸,大膽創新,為學生的發展謀取各種廣闊的平台,如學校有為學生藝術發展的藝術社團(民樂團、合唱團、京劇團),有為學生體能訓練的跆拳道、武術社團,有為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興趣小組活動(包括書、畫、科技等等)。總之,學校希望給學生提供廣闊的平台,讓無所長者學有所長,讓有所長者一展所長。
教師整體提高,教有所長:學校管理與發展,必須遵循教學為主、全面發展、依靠教師的工作規律。學校從制度上進行規範要求,校內教研組活動每學期至少舉辦8次,一些學科帶頭人、骨幹老師也經常外出參加教研,還有一些老師每學期承擔學區、區的研究課。學校也特別關注每個老師的發展,在老師們個人規劃藍圖的基礎上,盡最大可能提供給他們發展的優良環境,老師們也團結一心,相互協作,各展其能,在教學工作上越來越出彩,充分展示了老師們的個人魅力和教學特色,今後我們還將延續這樣的經驗,為學校的發展增添更強大的生命力。
學校全面發展,辦有特色:基礎承擔著學生全面發展的任務,學校在德育、教學、科研、藝術、體育等方面開拓創新,齊頭並進,毫不懈怠,先後被評為海淀區“德育管理先進校”“教學管理先進校”,在科研方面承擔了國家級的課題友善用腦,參與了中英合作計畫項目,未來我們還將參與已經審批的“生命教育”課題。學校也是首批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其先進的經驗已經在全國進行推廣。尤其是近年來,學校在藝術和體育方面,克服困難,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成立藝術部,舉辦了武術團和跆拳道社,這兩個社團成績驕人,各項比賽名列前茅。未來我們將持續辦好我們的傳統項目,本著人有我特,人特我專的路子,使學校各項工作更上一層樓。

校訓

“誠信、懂禮、敏學、樂觀”
學校立足現狀,展望學校未來,於2004年提出了新時期的校訓,此次校訓的提出更加全面地契合了學校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知、自明、自省的準則,可以有效杜絕校園的不文明現象,營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生活環境,進一步改善學校師生的精神面貌,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身於學習、教學工作中。
誠信: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諾千金。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誠,信也”,“信,誠也”。可見,誠信的本義就是要誠實、誠懇、守信、有信,反對隱瞞欺詐、反對偽劣假冒、反對弄虛作假。以誠待人,以信取人,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傳統之一。孔子云:“誠者,乃做人之本,人無信,不知其可”;韓非子曰:“巧詐不如拙誠”;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不作假秀才,寧為真白丁”;季布一諾勝過千金,商鞅變法立木求信,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類似的故事和典故不勝枚舉,基礎教育是人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刻,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在迅速發達的市場經濟薰陶下,一些社會惡習無形中流入校園,因此誠信教育迫在眉睫,並將長期貫徹之!
懂禮:懂禮,即禮儀教育。禮儀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應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和準則。一個人的言行,往往表現出個人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整個集體的總體素質狀況。一個公民是否愛護公共設施,從小處講可以反映出一個人道德素質的高低,一個學校校風的好壞;從大處講也反映了一個國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質的高低。我國頒布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了“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我們都應該按這個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細心觀察就會發現,校園裡破壞公物的現象比比皆是:有同學為求近路而不惜踐踏草坪;踢球時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門窗;戶外運動中弄壞了校園裡的公共桌椅、欄桿和垃圾桶;課桌椅上經常會看見各式各樣的塗鴉……你有沒有想過,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這些行為都對公物造成了損壞,也給其他同學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不必要的麻煩,還會增加學校對公物的維修費用,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懂禮教育,也成了我校的常規教育內容。
敏學:“敏學”就是勤奮好學。勤奮好學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後人之所以稱頌這些勤奮好學的人,一是敬佩他們淵博的學識;二是敬佩他們那種堅韌不拔、持之以恆的意志,這也正是敏學中蘊含的意義。“敏學”,最早顯現於孔子的《論語》。見《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這是“敏”與“學”第一次同時出現在有籍可查的史料之中。承認、尊重、學習、創新、愛人、重物是敏學教育的理論基礎。敏學教育倡導“敏銳學習,創享和諧”的精神追求。倡導“敏於感知、銳於犀利、學於聰慧、習於嫻熟;創於靈動,享於恬然,和於適當,諧於勻稱”的行為習慣。敏學教育在現實生活中的基本觀點:承認差異,尊重差異,相信學習,改變差異。在學校的發展過程中,由於生源情況的複雜,導致學生的差異性較為明顯,提出敏學教育也是我校的立校之本。
樂觀:樂觀,是一種最為積極的性格因素之一。樂觀就是在無論什麼情況下,即使再差也保持良好的心態,也相信壞事情總會過去,相信陽光總會再來的心境。樂觀的人善於觀察,喜歡觀看,精神愉快,對事物的發展充滿信心。一切的和諧與平衡,健康與健美,成功與幸福,都是由樂觀與希望的向上心理產生與造成的。快樂的人們將生命視為一個機會,任何挑戰都只是一種偽裝的恩賜。每當人們覺得快樂時,心靈將變得無比開闊。快樂是一種“良性循環”,它不只使我們感覺較好,甚至使我們變得更好——好得足夠淬鍊出令人滿意的人際關係,能夠找尋有意義的目標,並且有足夠的能力處理生命的變遷。在任何情況下,快樂都能夠幫助我們回歸健康完滿的狀態,更棒的是,我們可以將它分享給身邊所有的人。學校發展中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開設各種興趣小組,讓學生學會快樂,體驗快樂。營造良好的校園人文氣氛,到處都有和諧的影子。

群體人生觀、世界觀

明理、感恩、惜物、負責
老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人公,在學校老師和學生就像是一家人,為了讓這個家的氣氛更加濃厚,趙建軍校長於06年提出學校群體的人生觀、世界觀,無論從學生,還是從老師,都更加明確雖然各自所處位置不同,但有著共同的語言,那就是明理、感恩、惜物、負責。
明理:明理通俗的來講解釋為,明白一個道理並遵循著這道理來運用的。常常把它比作一個素養高的人。學習工作要遵循學校工作的規律,教師教學要遵循教學的規律,學生髮展要遵循成長的規律。這都充分說明我們做事情,必須遵循一些道理和準則。學校工作要有相應的規章制度,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更要有相應的規範。這樣整個學校才會呈現出一種井然有序的狀態。
感恩:“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因為,現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們只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所以,要讓他們學會“感恩”,其實就是讓他們學會懂得尊重他人。對他人的幫助時時懷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給自己帶來的快樂的生活。當孩子們感謝他人的善行時,第一反應常常是今後自己也應該這樣做,這就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讓他們從小知道愛別人、幫助別人。“感恩”之心是一種美好的感情,沒有一顆感恩的心,孩子永遠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幫助他的人,更不會主動地幫助別人。讓孩子知道感謝愛自己、幫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個內容。
惜物:“惜物”二字可以提醒我們要注意目前我們的物質社會所遍見的許多問題,從細節著手改善生活品質。中國社會發展到基本小康後,此時的惜物好像可以是個路標,可以幫我們把現有的嘈雜混亂生活引入品質的提升和穩固方面。在物質生活方面過得相當優渥的我們,往往不知道什麼叫做珍惜,東西舊了就換新的,稍有不喜歡就逕行丟棄,而再重新購買,不加思索的後果往往造成過度的浪費。這社會上需要幫助的人太多,窮苦的人亦有不少,在我們眼中不起眼的一雙鞋也許只穿過半年,甚至一次兩次就丟,但對某些人來說或許連一雙鞋都買不起,穿到破也捨不得丟,我們不僅希望物品能重複再利用,也希望讓缺乏物資的人能獲得他們需要的物品。
負責:負責是份內應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擔應當承擔的任務,完成應當完成的使命,做好應當做好的工作。負責感是衡量一個人精神素質的重要指標。負責和自由是對應的概念,負責事實上雖然不是時間上以自由為前提,而自由只能存在於責任之中。社會在發展,負責內涵也在不斷發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賦予負責日益豐富的時代內容。負責任的大國,負責任的政府,負責任的的公民——中國以更加鮮明地形象呈現在世界面前。

主流價值觀

做“心境友善”之人;
做“誠信負責”之人;
做“樂讀勤思”之人;
做“奉獻創新”之人。
學校在辦學目標確定、理念更新、群體人生觀形成的基礎上,於07年提出了學校的主流價值觀,用來匡正留存的不良思想與現象,更是為了維護目前已經形成的校園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讓全體師生在這樣的環境下,都獲得全面的發展,都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獲得成就感、榮耀感。
做“心境友善”之人:心境是一種微弱、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往往在一段長時間內影響人的言行和情緒。工作成敗、生活條件、健康狀況等等,會對心境發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心境也是一種心緒,積極的心緒往往產生高漲的熱情,投身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面。教師熱愛教育,學生熱愛學習。在此基礎上,老師與老師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都呈現出了和睦相處的良好情形,彼此親近和睦。
做“誠信負責”之人:儒家認為,說話講信用是比學習文化知識更重要的品質之一,這點與當今教育的原則之一“德育為先”交相輝映,與“德才兼備、德重於才”的選人用人標準不謀而合,共同證明了品德修養的重要性,品德中誠信修養的基礎性作用。誠信是教育的前提,是人才的首要特質。誠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實無妄,它要求人們尊重客觀規律,樹立求真、求實的精神,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誠信”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會群體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個社會成員樹立起公正、公平的處事態度和大公無私的道德觀念。對於一個學校、一個學生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校之本,“誠信”可以說是做人之本。 “誠信”精神是培養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指引人們正確處理各種關係的重要道德準則。
做“樂讀勤思”之人:讀一本好書,讓我們得以明淨如水,開闊視野,豐富閱歷,益於人生。人一生就是一條路,在這條路上的跋涉痕跡成為我們每個人一生唯一的軌跡,此路不可能走第二次,而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所見的風景是有限的。書籍就是望遠鏡,書籍就是一盞明燈。讓我們看的更遠、更清晰。同時也讓我們知道誰與我同行,又有誰看到了怎樣的風景,我們又該如何進行自我的追求與調整。在和他人所見的比較中,選擇自己的路,也不錯過他人遇到的、我們就不局限於視野無法領略的畫面,古人就有“博百家所長,為我所用”的讀書情懷。 讀書說起來簡單,會讀書的人不見得很多。光讀書不思考,結果就會變成書的奴隸;光思考不讀書,結果你也是架空了知識,得不到真的認識。所以治學問之道,既要善於讀書,也要善於思考,明辨是非,知所適從。應讀自己想讀的書,如果把讀書當作一個任務那就收益甚微。讀書,同所有的其他事情一樣,也有其規律可循。
做“奉獻創新”之人:“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一曲《愛的奉獻》之所以能久唱不衰,是因為它唱出了大家共同的心聲。奉獻與索取是一對矛盾,一心索取的人,貪慾永遠得不到滿足,再者,沒有別人的奉獻,自己又能索取什麼?奉獻是不計報酬的給予,是“有一分熱放一分光”,是“我為人人”。奉獻者付出的是青春,是汗水,是熱情,是一種無私的愛心,甚至是無價的生命。因為有人奉獻,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才會不斷增加,人類才會不斷前進。奉獻者收穫的是一種幸福,一種崇高的情感,是他人的尊敬與愛戴,是自己生命的延長。目前,我國的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創新教學,把培養和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作為教學的根本宗旨,並把創新作推進教學發展的永不枯竭的動力。關於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或未來的教育不論作何種解釋、何種作法,如果不進行教學改革和創新,不通過創新性的教學,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發掘學生的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就不可能培養出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也就不可能培養出適應時代需要的創造性人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